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2019-05-31 00:05 | 溫州人雜誌

“我留個手機號碼給您,您加我微信吧,有事您把創面拍照發來,我遠程指導您如何進行創面後續處理。也可以關注我們‘溫州附二燒傷創面修復科’這個微信公眾號,給我們留言,我們科室的值班醫生看到留言會及時回覆信息的。”在溫州醫科大學附二院急診大樓內,燒傷整形及創面修復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張文振常對病人這樣說。目前該科室的值班手機裡,已經加了300多位病患。而張文振等人為了回覆這些諮詢,平均每天要花費半小時的業餘時間。

“人體皮膚因燒傷、壞死、感染等因素損傷,即使通過正規治療達到出院標準,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康復仍需半年到一年時間,怎麼更好地處理會成為一道難題。我留號碼、做公號,都是想盡自己的力量,為離院卻仍需專業指導的病患提供一對一的精準遠程服務,助其早點康復。”

醫者仁心,20多年來,張文振醫生始終用行動如此詮釋。他恪守“醫者大道,德為先”的初心,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計其數的患者,以一顆赤誠的仁人之心踐行著大醫精誠的誓言。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從醫從軍 緣於夢想

2017年3月9日,張文振發了條微信朋友圈。他寫到:二十年前,正是從這裡出發,激情燃燒歲月,而如今,當號角聲漸漸遠去,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熟悉張文振的人都知道這條朋友圈傳遞的信息,那就是從這一天起,他將正式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上班了。出生於1973年的他,1996年從溫州醫科大學(原溫州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而後徵兵入伍,進入解放軍118醫院,成為一名專業從事燒傷整形及創面修復工作的軍醫。其間,曾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也曾作為溫州現役軍人蔘加維和任務第一人飛往西非執行維和任務300多天。在解放軍118醫院工作了20多年後,響應部隊醫院轉制的號召,他毅然脫下軍裝,離開了118醫院,於2017年3月份被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聘請,成了該院燒傷科及創面修復科的主任和學科帶頭人。

“從這裡畢業,為了追尋軍人的夢想而參軍,在歷經了20多年的軍醫生涯後,現在又回到這裡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醫學工作,我覺得這是一場修行。”張文振如此解讀自己到目前為止的工作歷程。在他看來,軍人和醫生兩個職業都是他從小的夢想。而對於這些改變,張文振欣然接納。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初來乍到時,是不適應的。第一是身份的轉換,在部隊醫院做醫生,第一本職還是軍人,每天看病之外,還需要集訓學習、體能拉練等等,處於隨時奔赴前線的待命狀態。在這裡則純粹是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是主要日常。第二是兩個醫院之間,病患的病種也有一定差別。118醫院的病患,以單純的燒傷與燙傷為主,而這裡,除了燒燙傷患者,我們還會接觸到急性的皮膚缺損,皮膚感染壞死,以及慢性的皮膚潰瘍、壓瘡等外科相關性皮膚問題。另外由於兒童醫院的原因,這裡兒童患者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來了這兒之後,我還學習到了如何和小患者打交道的技能。”

博及醫源 精勤不倦

據瞭解,目前,溫醫大附二院的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具備對中、重度的急性大面積燒傷、化學燒傷、電擊傷等急救治療能力,之後還將逐步開展燒傷後疤痕畸形整形、燒傷疤痕的康復治療。除了開設成人燒傷門診收治生活中常見的燒、燙傷患者之外,該院還結合現有的兒科優勢,特別開設了兒童燒傷、創面修復門診,為浙南閩北的燒傷患兒提供具有兒科特色的專業診療服務。

面對這一新的任務和要求,採訪中,“必須多多學習”一直是張文振醫生常強調的一句話。他說:“人生有涯知無涯,學醫是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醫生要活到老學到老。”張文振介紹,作為燒傷科的醫生,需要有一個認識,那就是針對每一個病患的情況,都需要自己親自看到患者創面,獲得這第一手資料後再決定治療方案。

“這個認知來自我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攻讀碩士時遇到的導師夏照帆院士,她是我國燒傷醫學界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她對待燒傷病人,從來都是看到創面後再定治療方案,同事或學生為患者換藥時,她也一定會在旁邊指點,有時還親自上陣換藥。受她影響,我也要求自己定診治方案時,一定要拿到這病床前的第一手資料才行,而不是隻聽其他醫生的彙報。”

這份負責和認真的從醫精神,讓張文振醫生在大面積燒傷的救治、複雜合併傷的處置及燒傷併發症的預防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擅長於各種類型燒燙傷創面的處理,以及各種方式的植皮手術,皮瓣移植手術。目前,張文振還擔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美容醫學與再生醫學分會理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燒燙傷修復重建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燒傷分會委員與浙江省燒傷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委員、溫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組成員,曾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一項、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兩項。

“在我看來,當一個好醫生的前提是他必須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只有練就好醫學本領,才能更好地救死扶傷。”

堅守底線 仁愛盡責

醫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包在身體表面,直接同外界環境接觸,具有保護、排洩、調節體溫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儘管在燒傷整形及創面修復領域造詣頗深,但張文振卻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永遠審慎地對待每一個病例,精琢細磨、反覆推敲。“根據患者的病情去推理、去分析,找到診治最佳方案,幫助患者擺脫病痛,這是一件非常有責任感、成就感也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禮記》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在張文振看來,燒傷科乃至所有醫學科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止”,其核心的原則是“以患者利益為中心”。張文振常說,病人找到自己是緣分,在診治中要做到不讓患者和自己後悔。比如手術究竟該不該做需要“因病而異”,要切實從患者角度出發,如果不顧患者的個體情況而治療,實為大忌,更有悖行醫救人的原則。為醫者,須絕馳騖利名之心,專博施救援之志。

醫學的根本任務是以術濟人,但精湛的醫術也需要以良好的醫德為依託。張文振告訴記者,為醫需“始於心誠方能成於精湛”。做一名優秀的燒傷科大夫,首先要有醫德,第二是技術,第三是體力,第四是毅力,而後三者都是以醫德為基礎的前提下方能不斷提升。為確保每臺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者的有效康復,張文振幾十年來保持著高度自律的生活習慣和簡單的生活狀態,而他對自我的高度要求和對患者的高度負責,也為其贏得了極佳的口碑——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張文振(右二)查房,瞭解患者情況

在他的病房裡,一位姓黃的女患者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科室主任,他從來保持著每天查房的習慣。每一天都微笑著前來問診,不僅將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詳細告知,還親自為大家換藥,換藥時,還常常安撫我們不安的心理,既謙和又認真,猶如一道陽光,堅定了她痊癒的信心。“他是一個以患者利益為中心的醫生”,黃女士以自己為例,她說,她的病情如果沒有張文振醫生的救治,估計此刻的她正在經歷著手術的痛苦。

一對老夫妻也以快速康復回報著張文振的仁愛之心。一個春天,因家中煤氣爆炸,這對老夫妻雙雙入院,當時男的89歲,女的83歲,兩人的燒傷面積均超過70%。因病情危重,張文振分別將他們安排在兩間重症監護病房。老爺子病情更復雜些,入院前幾天一直迷迷糊糊,話不答題。但每次張文振查房時推醒他,詢問病情時,老爺子總是反問張文振,老太婆吃過飯沒有。老太則是個很怕痛的人。儘管張文振加倍小心,每次換藥時她還是會像小孩一樣哭著喊痛。但每當我們處置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她總不忘叮囑張文振。老頭子更怕痛,對他動作一定要再輕柔些。受到他們的感染,張文振承諾他們,只要病情許可,在5月20日那天,就把他們倆搬到一起,住普通病房。結果張文振真的做到了。之後的日子,兩位老人的癒合速度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僅僅用了33天就完全康復了!當看著他們倆攙扶走出病房的背影,張文振不由地感動,愛能創造奇蹟,夫妻之間如此,醫患之間也是這樣,彼此雙方只要相互體諒和支持,就能營造美好的就醫和行醫環境。

不忘初心 厚德於行

在張文振的人生中,不得不提他的維和經歷。2005年4月份,32歲的張文振作為單位業務骨幹被推薦參加上海維和人員集訓,在順利通過思想政治關、工作經驗關、外語及身體素質關等嚴格的維和人員綜合素質考量後,成為我國第三批赴利比里亞執行維和任務的43人中,惟一一位燒傷科醫生,也是溫州市首位參加維和任務的現役軍人。300多天的維和經歷,使張文振無論在自己的從軍史上,還是從醫史上,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2005年,張文振成了溫州市首位參與維和任務的現役軍人

他頂住當地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高發的威脅,全力救治西非利比里亞居民;他與國際同行合作,順利完成了醫療維和任務。在完成醫療維和任務的同時,張文振還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先後在利比里亞的約旦醫院和聯利團中國二級醫院,為來自瑞典、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德國、斯里蘭卡、埃塞俄比亞、俄羅斯、加拿大的醫療維和人員,講解有關中草藥在治療燒傷方面的使用。在維和期間,最讓張文振擔心的事情,不是來自戰亂,而是當地的烈性傳染病。雖然他在上海已經接種了12種傳染病疫苗,但還是時時提防著,因為自己要是被傳染了,就無法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張文振(右三)在維和期間參與約旦醫院會診手術

“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不僅是我國政治地位和國際威望日益提高的標誌,也有利於推動我國總體外交戰略的實施。”張文振介紹,在利比里亞,他作為維和部隊唯一的燒傷科醫師,更是受到大家的歡迎。平時,他除了為維和部隊提供日常的醫療服務外,還前往附近的叢林部落宣傳健康知識,為部落成員看病、送藥。利比里亞當地一些患者聽說中國在燒傷科方面的高明醫術,也都慕名而來,尋求他的治療。

術德兼修!張文振:從維和第一人到附二醫學科帶頭人

張文振(左二)在維和部隊受到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接見

這段維和的經歷給張文振帶來了很多體驗和感觸,他的生活態度也因這段經歷而變得更加豁達、恬淡,這也使他能在當下廣泛存在的浮躁中保持一顆純粹的醫者之心。在行醫中,也總能以妙手仁心的醫者情懷、嚴謹細緻的診療態度對著每一位患者。

“精誠於業,厚德於行”,二十多年來,張文振始終踐行著“德為先”的醫者精神,保持著行止有度的初心不改,篤行著“醫學工匠”的行醫態度,努力寫就了大醫的風範。

(稿件來源於《溫州人雜誌》,原標題《封面人物丨張文振:術德兼修,方為大醫》作者:盧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