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威海 榮成 不完美媽媽 高能小子終極裝備 王喜 中國山東網青島頻道 2019-07-31
"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9日訊自1960年起,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隻,設立了專門的“擁軍船”,義務為駐守在距離陸地6.8海里的“四無島”蘇山島上的部隊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家屬,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60年櫛風沐雨,60年初心不改,“擁軍船”五任船長、五代船,平均每年往返4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譜寫了一曲恪守初心、擔當奉獻的時代讚歌。60年軍民同心,鑄造了我軍在黃海前哨的鋼鐵堡壘,用實際行動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示要求。多年來,“擁軍船”先進事蹟被廣泛報道,院夼村多次獲評省級“擁軍優屬模範單位”“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9日訊自1960年起,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隻,設立了專門的“擁軍船”,義務為駐守在距離陸地6.8海里的“四無島”蘇山島上的部隊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家屬,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60年櫛風沐雨,60年初心不改,“擁軍船”五任船長、五代船,平均每年往返4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譜寫了一曲恪守初心、擔當奉獻的時代讚歌。60年軍民同心,鑄造了我軍在黃海前哨的鋼鐵堡壘,用實際行動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示要求。多年來,“擁軍船”先進事蹟被廣泛報道,院夼村多次獲評省級“擁軍優屬模範單位”“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第五代擁軍船

一段刻骨銘心事,架起海上“連心橋”

1960年3月,院夼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駛漁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沒有燈塔、也沒有避險之處,就在2人體力耗盡、感到絕望的時候,他們的求救聲被島上巡邏的戰士聽見,十幾名解放軍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勁敲著鑼鼓為他們指引航向,最終幫助漁船衝出困境、成功靠泊,2人被救起。

獲救後的王義寬發起了高燒,戰士們把他凍在腳上的襪子用火煨著脫下,輪換著給他量體溫、喂藥、餵飯,王道倫也被官兵安頓在一張溫暖的床上。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二人身體漸漸康復。守島官兵如親人一般的照護,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漁家漢子不善言辭,卻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後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解放軍。”

回到村裡,身上穿著墨綠軍裝的王義寬、王道倫顧不上回家,首先跑到村委講述了獲救的事情。不久後,蘇山島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險的漁民。院夼村民口口相傳:“蘇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們的救命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黨支部書記領著父老鄉親上島感謝,卻發現在這座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線的“四無”小島上,各種物資補給都由部隊定期從陸地運送,趕上海況惡劣,物資不能及時送達,有時一個多月都沒有船隻進出海島。看到官兵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建島守島,村民們心酸又心疼。哪能讓守島戍國的解放軍親人缺吃少穿,俺們漁家人最拿手的就是開船!為報答守島官兵的恩情,保障駐島部隊戰鬥力,樸實的院夼人主動承擔起義務接送官兵親屬和運輸物資給養的重任。自此,院夼“擁軍船”揚帆起航,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航線。9月5日也成為駐島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島節”。

"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9日訊自1960年起,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隻,設立了專門的“擁軍船”,義務為駐守在距離陸地6.8海里的“四無島”蘇山島上的部隊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家屬,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60年櫛風沐雨,60年初心不改,“擁軍船”五任船長、五代船,平均每年往返4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譜寫了一曲恪守初心、擔當奉獻的時代讚歌。60年軍民同心,鑄造了我軍在黃海前哨的鋼鐵堡壘,用實際行動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示要求。多年來,“擁軍船”先進事蹟被廣泛報道,院夼村多次獲評省級“擁軍優屬模範單位”“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第五代擁軍船

一段刻骨銘心事,架起海上“連心橋”

1960年3月,院夼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駛漁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沒有燈塔、也沒有避險之處,就在2人體力耗盡、感到絕望的時候,他們的求救聲被島上巡邏的戰士聽見,十幾名解放軍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勁敲著鑼鼓為他們指引航向,最終幫助漁船衝出困境、成功靠泊,2人被救起。

獲救後的王義寬發起了高燒,戰士們把他凍在腳上的襪子用火煨著脫下,輪換著給他量體溫、喂藥、餵飯,王道倫也被官兵安頓在一張溫暖的床上。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二人身體漸漸康復。守島官兵如親人一般的照護,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漁家漢子不善言辭,卻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後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解放軍。”

回到村裡,身上穿著墨綠軍裝的王義寬、王道倫顧不上回家,首先跑到村委講述了獲救的事情。不久後,蘇山島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險的漁民。院夼村民口口相傳:“蘇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們的救命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黨支部書記領著父老鄉親上島感謝,卻發現在這座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線的“四無”小島上,各種物資補給都由部隊定期從陸地運送,趕上海況惡劣,物資不能及時送達,有時一個多月都沒有船隻進出海島。看到官兵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建島守島,村民們心酸又心疼。哪能讓守島戍國的解放軍親人缺吃少穿,俺們漁家人最拿手的就是開船!為報答守島官兵的恩情,保障駐島部隊戰鬥力,樸實的院夼人主動承擔起義務接送官兵親屬和運輸物資給養的重任。自此,院夼“擁軍船”揚帆起航,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航線。9月5日也成為駐島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島節”。

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9日訊自1960年起,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安排最好的船隻,設立了專門的“擁軍船”,義務為駐守在距離陸地6.8海里的“四無島”蘇山島上的部隊運送物資、接送官兵及家屬,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60年櫛風沐雨,60年初心不改,“擁軍船”五任船長、五代船,平均每年往返4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譜寫了一曲恪守初心、擔當奉獻的時代讚歌。60年軍民同心,鑄造了我軍在黃海前哨的鋼鐵堡壘,用實際行動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示要求。多年來,“擁軍船”先進事蹟被廣泛報道,院夼村多次獲評省級“擁軍優屬模範單位”“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第五代擁軍船

一段刻骨銘心事,架起海上“連心橋”

1960年3月,院夼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駛漁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海域附近迷失航路。沒有燈塔、也沒有避險之處,就在2人體力耗盡、感到絕望的時候,他們的求救聲被島上巡邏的戰士聽見,十幾名解放軍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勁敲著鑼鼓為他們指引航向,最終幫助漁船衝出困境、成功靠泊,2人被救起。

獲救後的王義寬發起了高燒,戰士們把他凍在腳上的襪子用火煨著脫下,輪換著給他量體溫、喂藥、餵飯,王道倫也被官兵安頓在一張溫暖的床上。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二人身體漸漸康復。守島官兵如親人一般的照護,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漁家漢子不善言辭,卻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後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解放軍。”

回到村裡,身上穿著墨綠軍裝的王義寬、王道倫顧不上回家,首先跑到村委講述了獲救的事情。不久後,蘇山島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險的漁民。院夼村民口口相傳:“蘇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們的救命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黨支部書記領著父老鄉親上島感謝,卻發現在這座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線的“四無”小島上,各種物資補給都由部隊定期從陸地運送,趕上海況惡劣,物資不能及時送達,有時一個多月都沒有船隻進出海島。看到官兵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建島守島,村民們心酸又心疼。哪能讓守島戍國的解放軍親人缺吃少穿,俺們漁家人最拿手的就是開船!為報答守島官兵的恩情,保障駐島部隊戰鬥力,樸實的院夼人主動承擔起義務接送官兵親屬和運輸物資給養的重任。自此,院夼“擁軍船”揚帆起航,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航線。9月5日也成為駐島官兵和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島節”。

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威海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擁軍船”:六十年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擁軍情

資料圖片

一條愛心“擁軍船”,不變航跡六十載

駐島官兵生活及訓練條件的艱苦,時刻牽掛著院夼人的心。當時,院夼村黨支部從20多條船裡選出最好的一條舢板船,每天往返於蘇山島和院夼村之間,為官兵提供運輸服務,王道倫自告奮勇成為第一任擁軍船長。70年代,舢板船換成了桷蓬船,王義寬接替了老船長成了第二任舵手。80至90年代,第三任擁軍船長王喜安接過了船舵,開起了機動舢板船。待到新世紀,第四任船長王喜聯和第五任船長錢鈞堂駕起了機動大馬力木船。2019年7月,院夼村又斥資140多萬元,新建了一艘GPS和北斗系統雙導航的現代化“擁軍船”,運輸能力由上一代的8噸提高到現在的55噸,抗風能力由上一代的6級提高到現在的8級,基本上可實現全天候航行。

60年風雨兼程,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船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擁軍船”從未“拋錨停航”。那份真摯醇厚的感情,一直在院夼村和蘇山島之間薪火相傳。20多萬公里的航程是“擁軍船”堅守初心的註解,藍天碧海是院夼人奮勇擔當、戰天鬥地的見證。

“只要島上有需要,擁軍船隨叫隨到!”1998年冬天的深夜,蘇山島上一位牟平籍戰士接到爺爺病危盼歸的電話。當時,軍用船隻不能隨便調動,情急之下,部隊求助於院夼村。寒風呼嘯、大雪紛飛,海上風大浪高,要是出動船隻,風險相當高;要是不出動,戰士就見不到爺爺最後一面。負責船隻管理的村委主任王太民想聽聽“擁軍船”船長的意見,船長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事兒誰還會攤上第二回?於是,在風雪交加的深夜,船長和兩位船員駕駛“擁軍船”駛向蘇山島。以往天氣晴好,船隻往來一趟蘇山島大概兩個多小時。可那一晚,五個多小時過去了,還不見“擁軍船”的蹤影,王太民和船員家屬一直在岸邊焦急等待。直到凌晨2點,“擁軍船”才平安歸來。下船後,王太民立即安排村委公車司機送戰士回家,但是道路積雪嚴重,原本2個半小時的車程足足開了近6個小時。事後那位戰士到村委感謝,王太民和王軍港都沒有接受禮物,王太民說:“你們在蘇山島執行任務、守島衛國,就是對我們的最好回報。”

與風浪搏鬥、與時間賽跑,“擁軍船”不僅是運輸船、補給船,也是駐島官兵的連心船、救命船。2005年的一天,第四任船長王喜聯突然接到駐島部隊的求助電話,探親家屬的孩子在島上石階玩耍時,不慎滾落摔傷了頭部,傷勢嚴重,需緊急送醫。當時,天氣預報已提醒海上將有8級大風,可王喜聯沒有絲毫猶豫,帶上幾名村民立即駕船上島,接上孩子後顧不上加油,就加足馬力往回趕,終於搶在燃油耗盡之前把孩子送到了醫院,讓孩子得到及時救治。像這樣同舟共濟、生死與共的故事還有很多,“擁軍船”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親屬離島就醫就多達53次。

不停航的“擁軍船”,讓官兵心裡有了念想、有了依靠,也讓官兵們的生活有了改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曾經每頓必吃的小鹹菜如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竟成了連隊的名吃。以前,由於不知道補給何時會來,官兵們就把蔬菜做成鹹菜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一代代守島人流傳下來的“飲食傳統”。可如今,“擁軍船”不僅每週至少來送一趟補給,每月來送50桶大桶水,新鮮蔬菜、瓜果等物資也都應有盡有。部隊“醃菜間”裡,一個個“疙瘩頭”“蘿蔔乾”“雪裡蕻”等鹹菜缸依舊在“服役”,它們給一批批新兵講述著艱苦奮鬥的年代,訴說著“擁軍船”的故事。

風裡來,雨裡去,陪伴“擁軍船”的是早已被晒得褪了色的退伍紅花。“孩子們喜歡把紅花戴在擁軍號上,給我和船都留個念想。”在第五任“擁軍船”船長錢鈞堂的手機裡,除了家人親戚的號碼,其它都是駐島官兵的號碼。錢鈞堂的小名中有個“泰”字,所以無論是老兵還是新兵,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泰叔”。這十餘年時間,為了保障駐島官兵需要,錢鈞堂每天24小時開機,幾乎沒有出過遠門。最遠的一次,還是2012年突發因肺出血住院威海,可術後不到一週,牽掛著官兵們的錢鈞堂就急著出了院。

“擁軍船”不僅是一條船,更是一種情感、一份責任。第一代船長王道倫1997年去世,臨終前他拉著老伴連秀珍的手說:“我一輩子最牽掛的就是你和駐島官兵,我走以後,你要繼續替我去看望他們。”老伴含淚應允。如今,連秀珍老人已經87歲高齡,視力模糊,無法繼續給官兵們納鞋墊,可她每年都會委託村裡或“擁軍船”將家中存放的鞋墊送到蘇山島。就這樣,2000多雙鞋墊已經墊在了戰士們的腳下。當兒孫問為什麼不能去買鞋墊時,老人答道:“手做的鞋墊吸汗不臭腳,孩子們穿著舒服……”每年“建島節”,官兵們都被連大娘親手做的鞋墊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知道,連大娘送來的不僅僅是鞋墊,更是王大爺擁軍情誼的延續。

一曲團結奉獻歌,深情傳唱一甲子

改革開放以來,院夼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從一個貧瘠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富裕的新漁村,有了集體開辦的招待所和醫院。村黨支部一直秉承“富了海島人、不忘守島人”的宗旨,於 1988年設立了“軍人接待站”,制定了擁軍優屬“五優先”制度:一是軍人就餐優先,凡是來村的駐島官兵及家屬均可免費就餐,每餐不少於四菜一湯;二是軍人住宿優先,開設軍人專用房間,供官兵和探親家屬免費住宿;三是軍人用車優先,駐島官兵來陸地辦事所需車輛免費使用;四是軍人通訊優先,駐島官兵到村裡打電話一律優先且免費;五是優撫對象優先,軍人和優撫對象求醫問診一律免費。多年來,院夼村免費接待駐島官兵、家屬就餐住宿達10萬人次。

“下島就是家,上島守國家。”為改善駐島官兵生活條件,這十幾年,院夼村先後捐款捐物支援部隊修繕營房,將蘇山島上300多平方米的養殖職工宿舍無償轉讓給部隊建設士官公寓,為每個房間配備了除溼機、電視、電腦等生活設施。曾經的“四無”小島早已變了模樣。已經駐守6年的官兵張博說:“不僅有水有電,還有不停航的‘擁軍船’,兄弟連隊都特別羨慕我們!”

令兄弟連羨慕的不僅是日益改善的物質生活。雖然駐島生活枯燥無味,但官兵們並不感到孤單。60年來,院夼人堅持在每年9月5日“建島節”、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為官兵們送去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或是邀請省市京劇團、藝術團與駐島官兵一起聯歡。院夼學校師生自導自演的《黃海女哨兵》、院夼業餘劇團編排的《紅燈記》等,成為每年春節必備節目,受到歷代駐島官兵的喜愛。

院夼人把駐島官兵當成自己的親人,傾注滿腔熱情,急部隊之所急、解部隊之所難,感人的故事數不勝數。1990年6月,時任連隊連長的任振嶺7個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情況緊急,需要下島到就近的院夼職工醫院醫治。那段時間,孩子白天在醫院掛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進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進考夫婦的悉心照料下,半個月後孩子恢復健康。返島前,任振嶺的家屬拿出錢執意要答謝王進考夫婦,但他們分文不收,王進考的妻子動情地說:“弟妹,你這麼做就太傷我們的心了!”從此,兩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逢外出或探親回來,任振嶺的妻子就帶著孩子來看望王進考夫婦並住上幾日,有一次,母子倆竟不知不覺住了70多天。若是趕上夫妻倆不在家,任振嶺的妻子知道鑰匙放在哪裡,直接開門進屋,好像進自己家一樣。退役後的任振嶺把家直接安在了威海,兩家的來往一直不曾間斷。

60年來,一代一代駐島官兵從未忘記院夼人民的深情厚義,他們經常下島參加綠化、清潔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撲滅槎山大火,趕上村民們有喜事,官兵們也前來道賀,有的官兵還和村裡姑娘結為夫妻。

60年來,一代代院夼人無私奉獻,讓守島人有了強大的後盾。駐島官兵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被評為“全國邊海防建設先進集體”,多次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個人立功受獎更是不計其數。

一顆拳拳赤子心,助力強軍強國夢

對於擁軍這件事,曾有人提出,這麼多年的投入足夠報答駐島部隊的恩情,今後是不是該把擁軍財力用在發展院夼村的事業上,這一說法遭到了眾人反對。最終大家達成共識,子弟兵的滴水之恩應湧泉相報,他們建島守島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情,誰不重視擁軍,就是院夼的罪人。從此,院夼村把支持海防事業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對蘇山島建設舉全村之力相助。

自1960起航後,“擁軍船”與其它漁船一同停靠在漁港碼頭,但碼頭泊位有限,有時“擁軍船”靠港等待時間較長,十分不便。1998年,為了便於“擁軍船”停泊靠岸、縮短物資搬運時間,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擁軍碼頭”且專船專用。2009年,某演練計劃在蘇山島海域進行,瞭解到原有的“擁軍碼頭”不適合演練需要,院夼村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改造建成符合標準的新碼頭,演練結束後受到軍委首長的肯定和表揚。2017年,考慮到現有碼頭不能滿足現役登陸艦靠泊需求,院夼村重新建設了“擁軍碼頭”,加大了寬度、放緩了坡度,以便登陸艦停靠。

海上養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經濟來源,養殖面積大、種類多。2009年4月,正值海帶等養殖品收割前的快速成長期,再過一個月就能迎來豐收。此時部隊正在鋪設的海底通信���纜工程,途徑部分養殖海區。院夼人二話沒說,僅用5天時間就將鋪設路】邊養殖海區內200畝的筏架設施全部清理,將未成熟的海帶、裙帶菜等養殖藻類提前收割。2017年,又是海底電纜施工,院夼人同樣毫不猶豫地拆筏架、拆參池,不計得失,沒有一句怨言。

這是院夼人樸素的愛國之情,這是院夼人堅定的報國之行。

滄海桑田,初心不改,航程萬里,矢志不渝。

清晨的院夼“擁軍碼頭”,馬達的轟鳴聲劃破了寂靜,“擁軍船”迎著朝霞起航了,如同60年前的首航一樣——向前、向前、向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