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濰柴重獎鉗工100萬,反思我國商用車技術工人生存現狀'

"

本文系商車邦原創文章

文/於佔波

【商車邦 原創】與其整天空喊“工匠精神”,不如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

本文系商車邦原創文章

文/於佔波

【商車邦 原創】與其整天空喊“工匠精神”,不如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從濰柴重獎鉗工100萬,反思我國商用車技術工人生存現狀

最近兩天,行業裡最大的新聞就是濰柴拿出巨資獎勵科技創新人才,獎勵數額之大,在商用車行業中前所未有,此舉也再次表明了濰柴尊重創新、鼓勵創新的態度和力度。

在7月25日舉行的濰柴集團科技創新發展暨科技獎勵大會上,濰柴表彰獎勵了近兩年來企業湧現出的科技創新成果和優秀團隊,其中,濰柴動力一號工廠維修鉗工王樹軍被獎勵的100萬元更具有普遍示範意義。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對於科技人才的重獎已經屢見不鮮,因為一項科技發明成果或技術創新,能直接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重獎科技人才是留住人才激發創新的重要手段。但相比之下,很多企業對像鉗工王樹軍這樣的普通技術工人,所給予的重視和獎勵卻遠不及濰柴。

從2016年到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足見國家對於高技能人才的重視。最近幾年,我國商用車行業中的高技能人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例如,此次獲得重獎的王樹軍曾獲得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職工”等榮譽和稱號,來自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裝配廠的調整工王濤、王建清先後成為一線員工中走出的兩會代表。然而,對於行業上百萬的技術工人群體來說,他們只是滄海之一粟。

在最近的一些企業新聞評論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留言:“產銷增,工人工資不增,正常嗎?”我們無從調查這些工人說的情況是否全部屬實,但通過大量類似的留言我們能夠切實感受到,很多商用車企的一線技術工人對工資、對企業,不滿意!

前不久我和一位卡車銷售員聊天,說起我們的卡車產品為什麼小毛病普遍比較多,一方面是因為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技術工人的工作不認真所導致。這位卡車銷售員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曾經做過卡車調試工,工資根據調試車輛的數量來定,有時候遇到問題車輛,發現是供應商的配件問題,反饋無果後,為了不讓自己一天的活兒白乾,只能對付過去,這樣大家都省心,帶著潛在故障的車就這樣流入市場。當時每個月工資只有兩三千,而從事銷售的人拿的工資要高很多,於是他轉行做了銷售。

通過這樣一次談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商用車產品質量上不去的一些潛在原因。為什麼國內用戶對歐洲進口卡車給出的普遍評價是:故障率低。我們承認,在產品研發設計驗證方面我們與歐洲有差距,但是即便使用同樣的總成配件,國產卡車故障率仍然很高。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汽車製造與歐洲汽車製造的差距就是中國技工與歐洲技工的差距。

很多參觀過歐洲卡車生產線的人都會有一個印象:在歐洲做技術工人並不是很辛苦,他們在生產線上不僅可以聽音樂、喝咖啡,還有移動健身車來保證日常健身。

在我看來,造成中國與歐洲技術工人生存現狀不同的原因,有經濟與社會福利水平本身的差異,也有包括教育、機制不同導致的社會問題。但對於很多中國商用車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如果你能設身處地考慮到技術工人的疾苦,能耐心傾聽技術工人發出的真實聲音,在力所能及範圍內,讓他們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相信他們將會讓這個企業獲得更豐厚的回報。濰柴在2018年一舉摘得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奉勸一些企業,與其整天空喊“工匠精神”,不如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