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胃癌 癌症 乳腺癌 腫瘤 良醫匯 良醫匯 2017-10-29

編譯:腫瘤資訊編輯部 來源:腫瘤資訊

9月26-29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2017年年會在廈門順利舉行。本屆大會的一大亮點是與多家國際學術組織舉辦聯合專場。CSCO與美中抗癌協會(USCACA),暨CSCO新藥研發及安全性評價專業委員會新藥聯合專場於28日下午舉行,主題為“將科技融入醫學——IO聯合策略和創新靶向藥物的早期研發”,整個會場座無虛席,這也體現了大家對抗腫瘤新藥研發的高度關注。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會議由來自CFDA的楊志敏部長,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張力教授和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博士共同主持。國內外多位學術界、工業界及監管部位的專家做了精彩的演講。主題演講後,與會專家就免疫治療領域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機會展開精彩的討論。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會議開場,來自美國NCI的Helen Chen博士回顧了免疫聯合治療策略總的研究進展。目前,免疫治療已經讓很多患者獲益,但是仍有不少患者對於免疫治療無響應,如何給合適的患者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是目前很大的挑戰。對於免疫系統進一步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藥物如何對患者產生影響,從而決定我們給予患者的治療方案;免疫聯合治療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路。Helen Chen博士詳細回顧了目前免疫聯合治療的研究進展,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我們也需要冷靜的思考。目前,對免疫聯合治療策略的探索,我們都是“經驗主義”,免疫聯合治療如何對人體複雜免疫系統的發揮作用,目前我們知之甚少,最佳的聯合劑量和給藥方案,仍然未知。如何探索生物標誌物,來篩選最佳的獲益人群,我們目前還是在“猜測”,離“精準”相距甚遠。總體而言,免疫治療的前景明確,轉化醫學的研究將幫助我們最終實現精準IO/IO+。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來自默沙東的Joseph Eid博士分享了“探索IO聯合治療策略”。Joseph博士主要介紹了Pembrolizumab + 化療的研究進展。目前,Pembrolizumab + 化療的聯合方案已經在多個瘤種中開展臨床研究,如Pembrolizumab + 培美曲塞鉑類已經獲批用於非鱗NSCLC一線治療,並觀察到了總生存獲益(目前數據還未成熟)。此外,Pembrolizumab + 化療用於胃癌、三陰性乳腺癌和腎癌的研究也正在開展。Pembrolizumab 目前已經在多個瘤種中獲得適應症,包括單藥或聯合方案。Joseph博士總結到,關於Pembrolizumab 聯合其他治療方案的研究數據越來越多,對聯合方案的作用機理也有了更多瞭解,並探索到了一些有前景的免疫預測標誌物,我們正在向精準免疫治療邁進。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如IO+傳統方案的臨床研究,我們需要探索創新的臨床研究設計;對免疫預測標誌物的探索,我們需要大型的臨床-基因數據庫;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如何檢測複雜的免疫預測標誌物;免疫聯合方案的費用,國家醫保計劃和患者經濟能力能否承受等。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IO聯合靶向治療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來自羅氏製藥的左雲霞博士分享了Atezolizumab聯合MEK抑制劑的臨床研究數據。來自Ib期研究的數據顯示,MEK抑制劑Cobimetinib + Atezolizumab用於化療耐藥的KRAS突變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最高劑量組的耐受性也非常好。聯合治療方案的臨床緩解率顯著優於Cobimetinib或Atezolizumab 單藥治療。探索性的分析顯示,聯合Cobimetinib 治療可以增加腫瘤對Atezolizumab治療的敏感性,如增加腫瘤細胞表面MHC I類分子的表達,促進瘤內CD8+ T細胞的聚集。一項在化療耐藥後患者中探索Cobimetinib + Atezolizumab聯合方案的I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目前已經完成了患者招募,期待研究的結果公佈。遺憾的是,目前,這一III期研究並沒有在中國招募患者,目前在中國的臨床研究計劃仍在商討中。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IO + IO的聯合也是免疫治療領域中的重要研究策略,來自百美時施貴寶的Dr. Katrin Rupalla分享了Nivolumab + Ipilimumab (Nivo + Ipi)用於實體瘤的研究進展。Katrin主要介紹了Nivo + Ipi聯合方案在黑色素瘤和腎癌中的研究進展。IO-IO聯合方案是克服腫瘤耐藥的重要治療策略,目前Nivo + Ipi方案用於初治晚期黑色素瘤和腎癌的研究數據已非常成熟,均顯示出Nivo + Ipi組有長期的生存獲益。Nivo + Ipi的安全性好,且療效得到了多個臨床試驗的驗證,目前,需要重點關注的是Nivo + Ipi的最佳劑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中國Nivo + Ipi已經開始了很多臨床研究,如正在進行的I期研究探索Nivo + Ipi方案的最佳劑量,此外,IO-IO和IO-化療用於晚期胃癌的III期臨床研究也正在招募,期待在中國人群中,我們能觀察到與全球研究同樣的結果。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IO 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因其獨特的協同作用機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來自默克雪蘭諾公司的Jason Gu博士分享了IO + 抗血管生存抑制劑的作用機理和臨床研究進展。目前,IO + VEGFRi的聯合方案已經初露崢嶸,如avelumab + axitinib用於晚期腎癌的IB期研究。此外,目前已經有多個IO +VEGFRi的 III期臨床研究正在開展。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免疫治療聯合抗血管生成有非常獨特的作用機制,兩藥聯合能夠達到1+1>2的效果;早期的臨床研究探索顯示出該聯合方案的前景;免疫預測生物標誌物的探索正在進行;III期臨床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期待更多的研究結果。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分享了三代EGFR TKI在中國的臨床研發經驗。三代EGFR TKI艾維替尼於2011年啟動臨床前研究,2014年9月獲得CFDA和FDA臨床試驗批文,2016年8月獲得CFDA II/III期臨床批件,開展針對T790M突變NSCLC治療的註冊臨床研究。艾維替尼在臨床研究的設計過程中,體現了國內研發團隊的創新思維,在FIH階段及完成了爬坡實驗後,馬上擴展成了二期的註冊研究AEGIS-1,並緊跟了一個三期的驗證性研究AEGIS-2。同時,並不侷限於針對一代EGFR藥物耐藥的二線治療,一線治療的研究AEGIS-3也同期開展。這樣的研究策略大大縮短了新藥的研發時間。而更令人興奮的是,AEGIS-2、AEGIS-3還是兩項全球性的研究。吳教授在會上分享了他個人對於靶向藥物和免疫檢測點抑制劑的臨床研發的親身經驗:靶向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作用機制和劑量-療效關係上不同於傳統的細胞毒藥物;在確定推薦的II期研究劑量時,不能僅僅根據最大耐受劑量(MTD),需要綜合考慮藥物安全性,藥代動力學和藥物療效,作出推薦;在進行臨床試驗設計時,需要根據藥物作用機制進行個體化的考慮,而不是採用統一的模式。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近些年我國藥物研發的原創腳步邁得越來越大,此次新藥專場特別邀請了一批致力於我國原研藥物事業科學工作者。來自亞虹醫藥的Kevin Pan博士分享了第一個口服MetAP2抑制劑APL-1202用於泌尿系統腫瘤的臨床研究結果。APL-1202是全球第一個MetAP2抑制劑,也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唯一一個口服治療藥物,APL-1202用於化療耐藥的患者已經顯示出明確的療效,且安全性優於傳統靜脈用藥,口服藥物使用方便。APL-1202聯合局部治療可以增加療效;聯合標準治療方案用於耐藥後的患者,也可以增加療效。目前,APL-1202單藥正在初治或低風險的患者中進行臨床研究。值得一提的是,APL-1202的二代藥物已經研發出來,相比於一代藥物,血藥濃度更穩定,正在計劃進行全球的臨床研究。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來自恆瑞的Jessie Zou博士主要介紹了恆瑞醫藥免疫藥物研發上的策略,目前已經開展了10多個免疫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中國的主要瘤種,如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下表彙總了恆瑞目前正在進行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來自GSK的李纓博士介紹了GSK新藥GSK2857916,BCMA-抗體偶聯藥物的作用機理和初步的人體試驗結果。在早期的臨床研究中,GSK2857916顯示出較好的安全性和抗腫瘤療效,目前早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當中,期待研究結果。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亞盛製藥的董事長楊大俊博士分享了其原研藥物的初步研究結果,Bcl-2/Bcl-xL抑制劑治療SCLC。該藥是由企業自主設計開發的、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特異性誘導細胞凋亡類抗腫瘤1類新藥。APG-1252通過選擇性抑制Bcl-2蛋白家族成員Bcl-2及Bcl-XL來恢復腫瘤細胞程序性死亡機制(細胞凋亡),從而殺死腫瘤,臨床上擬用於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治療。該藥於2016年底獲得美國FDA批准進入臨床,目前正在美國開展臨床I期試驗。它是首個在美進入臨床、並由中國企業自主開發的的Bcl-2/Bcl-XL抑制劑。2016年12月正式進入CDE技術審評程序,僅用時不到6個月就完成所有技術審評並獲取臨床批件。目前,APG-1252也已經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臨床批准。APG-1252的臨床前研究數據表明其對小細胞肺癌具有良好的療效,而目前臨床上小細胞肺癌缺乏有效治療藥物,APG-1252的臨床獲批,將為國內外眾多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如果其臨床開發成功,將可有效解決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無特效藥可用的重大社會問題。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來自中國醫學院腫瘤醫院的王佳玉教授分享了國內研發的抗HER2的ADC類藥物RC48-ADC用於乳腺癌的IB研究。目前ADC類藥物已經顯示出非常好的治療療效,HER2-ADC類藥物如TDM-1已經獲批用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RC48-ADC用於轉移性乳腺癌的IB期研究顯示出很好的耐受性和有前景的治療療效,目前正在更大樣本量的患者中開展臨床研究,期待結果。

「CSCO 2017」CSCO-USCACA聯合專場:將科技融入醫學

經過異常熱烈的討論提問部分,主持人CFDA楊志敏部長總結到,近年來,腫瘤新藥層出不窮,臨床試驗也不斷創新,作為監管部門,CFDA也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爭取讓更多更好的新藥儘早惠及中國患者。在腫瘤新藥的研發上,企業界、臨床科學家和監管部門需要通力合作,讓創新研究成果真正造福百姓。期待明年再聚首,今年會議現場爆滿,很多聽眾都席地而坐,這也充分的驗證了我國的臨床腫瘤學家、民族製藥企業正逐步意識到創新新藥的前景,期待大家的共同努力,讓中國的藥物研發跟上世界的潮流。

責任編輯:腫瘤資訊-Ti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