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重傷犧牲在淮安鄉下 後輩尋找馬兆陽烈士安葬地

王朝陽 社會 中國江蘇網 2017-05-05
70年前重傷犧牲在淮安鄉下 後輩尋找馬兆陽烈士安葬地

馬豐餘(右)、馬豐延(左)兩兄弟想帶領馬家親屬去祭掃二叔。

中國江蘇網5月4日訊 70年前,年僅22歲的樓王人馬兆陽(又名馬志成)在戰場上受傷,因無藥治療而壯烈犧牲。烈士遺體也因條件所限未能回家,在當時淮城(現淮安)鄉下安葬。如今,烈士的後輩希望通過鹽城晚報尋找二叔馬兆陽的烈士墓,好帶著所有親屬一起去祭掃。

22歲因槍傷犧牲

昨天上午,家住鹽都樓王朝陽居委會的馬豐餘、馬豐延兩兄弟來到本報幫你找平臺,講述起自己二叔的光榮歷史。

1925年(一說1926年生),馬兆陽出生在原鹽城縣樓西鎮(現鹽都樓王)一個農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一共兄弟五個,馬豐餘和馬豐延的父親馬兆普是老大。1944年7月,馬兆陽在家鄉參軍,成為一名新四軍。在浴血奮戰中,成長為某部連長,曾參加高郵戰役等多場戰鬥。

“二叔打了哪些仗,我們也不清楚。只知道小時候父親一說起二叔,便驕傲得滿面紅光。二叔在部隊裡,曾經把自己的名字馬兆陽改成為馬志成。”馬豐餘說。

1947年,馬家突然接到部隊通知,說馬兆陽在戰鬥中受重傷,從寶應轉到清江淮城一帶的後方“醫療隊”治療。那時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船。“等父親和祖母趕到部隊時,二叔已經光榮犧牲了。”馬豐餘知道的這段歷史,是如今已82歲的小叔一直記憶猶新的。馬兆陽當時受了槍傷,因為缺少藥物治療,得了破傷風犧牲。

那是一個六月裡的酷暑季節,烈士的遺體實在沒法往家運。在悲痛中,部隊用棺材把馬兆陽埋在了當地。

那一年,馬兆陽22歲,沒結過婚。

參軍為替大哥報仇

“父親在世時,經常說二叔參軍是為了報恩,也是為了報仇。”馬豐餘說。

上世紀30年代,馬家靠船運為生,馬兆普及家中親戚經常會把糧食販運到上海去賣。一天夜裡,馬兆普再次偷偷用小船把米販運到上海。因為力氣大,一次挑了好多糧食,不小心被正在巡邏的日本人發現。馬兆普他們立即放下米躲藏,不曾想還是被日本人追上開槍打傷了腿,倒在地上無法動彈。

“千鈞一髮的時刻,是地下黨救了我父親。”上海地下黨將馬兆普送到了上海紅十字醫院治療。在那裡,馬兆普撿回了一條命,但是右腿卻是永遠地瘸了,無法承擔重活。

“一家人感激地下黨的救命之恩,痛恨日軍的殘暴,所以二叔積極要求參軍,要將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沒想到卻在抗戰後英勇獻身了。”馬豐餘說。

後輩苦尋先烈墓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馬兆陽的犧牲,政府頒發了烈士證,“祖父母一直拿著撫卹金直到離世。”馬豐餘說,後來因為家中的搬遷,東西搬來搬去,烈士證也就都遺失了。

“二叔犧牲的事,在《樓王志》上都有記載。”馬豐餘向鹽城晚報記者展示。書中顯示烈士被安葬在淮城鄉下。而在1988年出版的《鹽城英烈》(第三輯)中,在馬兆陽烈士生平中,寫著“1926年2月生,1944年參加革命,黨員連長,1947年在高郵犧牲”。

“我們又去鹽都區民政局優撫科查閱過資料,也看到了有二叔的記載,查到了烈士馬兆陽的名字,但始終不知道安葬在何地。”

2015年時,村裡村民告訴馬豐餘,曾有外地人來尋找過馬兆陽烈士的親屬,但遺憾的是因種種原因,未能對接上。“我們猜測是二叔安葬地的工作人員來尋找的,可惜當時沒有留下電話號碼。”

“我們想,如果二叔安葬在公墓,我們馬家所有親屬可以去掃墓紀念;如果仍是安葬在鄉下,那我們就想辦法讓烈士魂歸故里。”馬豐餘代表家族說出了心聲。

目前,記者已聯繫上同行《淮海晚報》記者,將聯手去尋找馬兆陽烈士墓。

對烈士墓的知情者請與記者聯繫,電話:1520510222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