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我是唱作人》時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創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從抒情玩到說唱,從搖滾玩到民謠。這個節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對大眾的平臺上展現他的創作能力,可以聽出來王源的音樂審美相對比較堅守華語流行那種追求旋律、歌詞、走心、情感的路線。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臺》,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滿少年心氣。《隨想》裡不流俗的抒情特質是其中我個人相對比較喜歡的一首。

這一階段的歌曲聽下來,會發現王源現階段的嗓音最適合的還是相對比較細膩、輕盈、簡單的抒情曲。《吆不到臺》這樣的作品偶爾現場為之會有強烈的衝擊力,但離唱片標準似乎還差一些些。《隨想》如果出個錄音版或許就已經是一首不錯的抒情歌了。

第三階段:《源》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我是唱作人》時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創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從抒情玩到說唱,從搖滾玩到民謠。這個節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對大眾的平臺上展現他的創作能力,可以聽出來王源的音樂審美相對比較堅守華語流行那種追求旋律、歌詞、走心、情感的路線。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臺》,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滿少年心氣。《隨想》裡不流俗的抒情特質是其中我個人相對比較喜歡的一首。

這一階段的歌曲聽下來,會發現王源現階段的嗓音最適合的還是相對比較細膩、輕盈、簡單的抒情曲。《吆不到臺》這樣的作品偶爾現場為之會有強烈的衝擊力,但離唱片標準似乎還差一些些。《隨想》如果出個錄音版或許就已經是一首不錯的抒情歌了。

第三階段:《源》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賽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源》。它以王源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指水源、根源。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已經積累了廣闊的曲風嘗試。但在專輯《源》中,主基調還是收向了比較經典的華語音樂抒情繫審美中。6首歌中,3首是抒情芭樂,另外3首則分佈給了R&B、流行搖滾、抒情搖滾。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我是唱作人》時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創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從抒情玩到說唱,從搖滾玩到民謠。這個節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對大眾的平臺上展現他的創作能力,可以聽出來王源的音樂審美相對比較堅守華語流行那種追求旋律、歌詞、走心、情感的路線。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臺》,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滿少年心氣。《隨想》裡不流俗的抒情特質是其中我個人相對比較喜歡的一首。

這一階段的歌曲聽下來,會發現王源現階段的嗓音最適合的還是相對比較細膩、輕盈、簡單的抒情曲。《吆不到臺》這樣的作品偶爾現場為之會有強烈的衝擊力,但離唱片標準似乎還差一些些。《隨想》如果出個錄音版或許就已經是一首不錯的抒情歌了。

第三階段:《源》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賽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源》。它以王源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指水源、根源。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已經積累了廣闊的曲風嘗試。但在專輯《源》中,主基調還是收向了比較經典的華語音樂抒情繫審美中。6首歌中,3首是抒情芭樂,另外3首則分佈給了R&B、流行搖滾、抒情搖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專輯大多數曲目都由鄭楠擔任製作。他與王源合作的時間比較久,相對比較瞭解王源的聲音特質和適應曲風,專輯最後呈現出來的樣貌還是比較符合王源現階段的氣質的

儘管一般來說會更希望歌手去演繹相對比較豐富、多元的音樂風格,但王源現階段的演唱還是比較適合比較輕盈恬淡的芭樂抒情曲。他的唱功雖然比起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典型的小嗓歌手,支撐不深,鼻音和白聲的成分都比較多,聽感略顯稚嫩青澀(其實也就是很多人萌的薄荷音?)。這樣的聲音在演唱弱聲和相對比較平衡的音色時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我是唱作人》時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創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從抒情玩到說唱,從搖滾玩到民謠。這個節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對大眾的平臺上展現他的創作能力,可以聽出來王源的音樂審美相對比較堅守華語流行那種追求旋律、歌詞、走心、情感的路線。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臺》,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滿少年心氣。《隨想》裡不流俗的抒情特質是其中我個人相對比較喜歡的一首。

這一階段的歌曲聽下來,會發現王源現階段的嗓音最適合的還是相對比較細膩、輕盈、簡單的抒情曲。《吆不到臺》這樣的作品偶爾現場為之會有強烈的衝擊力,但離唱片標準似乎還差一些些。《隨想》如果出個錄音版或許就已經是一首不錯的抒情歌了。

第三階段:《源》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賽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源》。它以王源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指水源、根源。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已經積累了廣闊的曲風嘗試。但在專輯《源》中,主基調還是收向了比較經典的華語音樂抒情繫審美中。6首歌中,3首是抒情芭樂,另外3首則分佈給了R&B、流行搖滾、抒情搖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專輯大多數曲目都由鄭楠擔任製作。他與王源合作的時間比較久,相對比較瞭解王源的聲音特質和適應曲風,專輯最後呈現出來的樣貌還是比較符合王源現階段的氣質的

儘管一般來說會更希望歌手去演繹相對比較豐富、多元的音樂風格,但王源現階段的演唱還是比較適合比較輕盈恬淡的芭樂抒情曲。他的唱功雖然比起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典型的小嗓歌手,支撐不深,鼻音和白聲的成分都比較多,聽感略顯稚嫩青澀(其實也就是很多人萌的薄荷音?)。這樣的聲音在演唱弱聲和相對比較平衡的音色時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專輯在抒情曲上最大的亮點無疑是HUSH創作的《易碎的吻》。HUSH的創作一如歌名,抓到了王源聲音裡那種“易碎”的特質,用漂亮流暢的旋律和編曲裡原聲吉他搭配星點閃爍般音效的點綴搭出了一種溫柔良夜的氣氛,在“而你旋即消失在那之上”和輕聲吟唱中唯美地消逝。

《夜間游泳池》也是不錯的歌,借游泳池的意象說舞臺光芒背後的孤單,鄭楠的作曲依然有著細膩優美的線條感,王源在唱這樣的歌時已經相對比較駕輕就熟,輕吟淺唱間也有少年感

另一首抒情《柔》像是一首《隨想2.0》,主要傳達了王源碎片化的愁緒。

其餘的歌曲其實在製作上也很用心,主要負責豐富專輯的整體聽感。其中陳君豪擔綱製作的《這裡》相對比較亮眼,在編曲上能聽到律動豐富音色多元的呈現。

"

王源在7月29日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源》。這是這位年輕的偶像交出的第一張專輯形式的音樂答卷。

在當下,偶像的身份很複雜。一方面他們享受著流量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對於粉絲之外的路人而言,對他們的作品忽視+嗤之以鼻彷彿才是正確的。這無形中成了一種惡性因果循環,阻礙了兩方的交流。

這也是希望來認真聊一聊這張專輯的目的。

上半年對王源的印象轉折主要發生在《地久天長》裡那個素顏叛逆男孩的眼神,和在《我是唱作人》中那個不怕輸的初生牛犢。這無形中讓我接受了他“唱作人”的設定。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仔細想想,在團體中,王源也是離“歌手”身份最近的一個。一直在陸陸續續地出歌,常有創作問世,只是很少被大眾層面正視。

簡單梳理,王源至今的音樂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恰好以《我是唱作人》為分野。

第一階段:《我是唱作人》之前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把2017年發行的《十七》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不是王源發行的第一首創作,但《十七》裡呈現出的“害怕”、“孤獨”情緒與之前的翻唱、粉絲向歌曲不同,是一種悲傷基調的十七歲少年煩惱

這個階段王源的歌曲主要就分為三類,一類是他自己創作的青春憂傷抒情曲,一類是鄭楠、火星電臺、趙英俊等人與他合作的華語流行,再有一類是海外團隊做的一些歐美系流行歌。

這三種曲風裡,在審美形態上最為洋氣、聽起來製作最為精良的自然是第三類。但王源還比較稚嫩的嗓音在駕馭這一類跨度大、張力強、律動多的歌曲中,還是與編曲顯得有一定的磨合空間。但與不同製作人的切磋本身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提升。

第二階段:《我是唱作人》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我是唱作人》時期,王源交出了五首原創作品,而且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從抒情玩到說唱,從搖滾玩到民謠。這個節目是王源第一次在相對大眾的平臺上展現他的創作能力,可以聽出來王源的音樂審美相對比較堅守華語流行那種追求旋律、歌詞、走心、情感的路線。其中最有反差的作品是《吆不到臺》,打破原本乖乖牌的形象,充滿少年心氣。《隨想》裡不流俗的抒情特質是其中我個人相對比較喜歡的一首。

這一階段的歌曲聽下來,會發現王源現階段的嗓音最適合的還是相對比較細膩、輕盈、簡單的抒情曲。《吆不到臺》這樣的作品偶爾現場為之會有強烈的衝擊力,但離唱片標準似乎還差一些些。《隨想》如果出個錄音版或許就已經是一首不錯的抒情歌了。

第三階段:《源》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賽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就迎來了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源》。它以王源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指水源、根源。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已經積累了廣闊的曲風嘗試。但在專輯《源》中,主基調還是收向了比較經典的華語音樂抒情繫審美中。6首歌中,3首是抒情芭樂,另外3首則分佈給了R&B、流行搖滾、抒情搖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專輯大多數曲目都由鄭楠擔任製作。他與王源合作的時間比較久,相對比較瞭解王源的聲音特質和適應曲風,專輯最後呈現出來的樣貌還是比較符合王源現階段的氣質的

儘管一般來說會更希望歌手去演繹相對比較豐富、多元的音樂風格,但王源現階段的演唱還是比較適合比較輕盈恬淡的芭樂抒情曲。他的唱功雖然比起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典型的小嗓歌手,支撐不深,鼻音和白聲的成分都比較多,聽感略顯稚嫩青澀(其實也就是很多人萌的薄荷音?)。這樣的聲音在演唱弱聲和相對比較平衡的音色時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專輯在抒情曲上最大的亮點無疑是HUSH創作的《易碎的吻》。HUSH的創作一如歌名,抓到了王源聲音裡那種“易碎”的特質,用漂亮流暢的旋律和編曲裡原聲吉他搭配星點閃爍般音效的點綴搭出了一種溫柔良夜的氣氛,在“而你旋即消失在那之上”和輕聲吟唱中唯美地消逝。

《夜間游泳池》也是不錯的歌,借游泳池的意象說舞臺光芒背後的孤單,鄭楠的作曲依然有著細膩優美的線條感,王源在唱這樣的歌時已經相對比較駕輕就熟,輕吟淺唱間也有少年感

另一首抒情《柔》像是一首《隨想2.0》,主要傳達了王源碎片化的愁緒。

其餘的歌曲其實在製作上也很用心,主要負責豐富專輯的整體聽感。其中陳君豪擔綱製作的《這裡》相對比較亮眼,在編曲上能聽到律動豐富音色多元的呈現。

從三個階段來看看王源在“唱作人”路上的探索

《源》作為第一張專輯,作為王源這個階段在音樂上的總結,稱得上誠懇。整體來說聽到的還是“王源的歌唱”而不僅僅是“製作人的擺佈”,這很重要。哪怕現在做的還不算完美,但確實有屬於他個人的傾訴感。

或許專輯放到整個華語樂壇的大環境中還顯得比較保守,但比起保守,我更不贊同他去過多地嘗試自己現階段還無法駕馭的、不合適的曲風。保持現階段的真誠,隨著成長去表達更多議題、駕馭更多曲風是一條合適的路徑。

他還年輕。在他特有的位置上,保持一顆敏感而真誠的心去書寫更多的感受,或許日後我們能看到一種類似少年成長史般的音樂記錄。

推薦曲:易碎的吻,夜間游泳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