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是傻子才會乾的事?王陽明: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王陽明 孔子 點燃回憶 2019-04-27

人與人相處,誠實應該是第一位的,也應該是大多數人認可的標準。但現實社會卻是弄虛作假,都不用說其他事情,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戒備和虛情假意,很多不過是點頭之交,卻表現的肝膽相照,真要遇到事情了,這種感情是最經不住考驗的,朋友之間都會如此,更何況是普通人了,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沒有了至誠之心,不只是與人打交道,就算是做事也是如此。

至誠是傻子才會乾的事?王陽明: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人情機詐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入於逆臆。夫逆臆,即詐也。”人情奸詐多變,如果用誠信去防止它,往往會被欺騙。要想發現他人的奸詐就會事先懷疑別人是否誠信。逆詐也就是欺騙,臆不信也就是不誠信。

這也是很多人無法理解一點,我一片江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即使滿腔的誠意,也會在對方的欺騙和謊言中消磨殆盡,畢竟我們也不是聖人,更做不到以德報怨,也不可能像伺候祖宗一樣去包容,我們都曾經歷過那個至誠的時光,也為成長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最後我們都學會了保護自己,畢竟吃一塹長一智,那就是沒必要對別人坦誠相見,還是做事留一線,反正那個真誠的自己早已經隱藏在了不知道的犄角旮旯,我們自問,你要求別人至誠的時候,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呢?

“自陷於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

至誠是傻子才會乾的事?王陽明: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許多人一心欺詐別人,做不誠信的事,就此深陷欺詐和不誠信的泥潭。也有一些人不欺詐、不隨意猜測別人,但他們不知道致良知功夫,往往被別人欺騙。因此我們能否做到孔子所言的“不逆不臆而先覺”,並不是要我們事先就就察覺別人的欺詐和不誠信,因為一旦存心去發現別人的欺詐和不誠信,這不是說明了自身的不誠嗎,這和那些猜忌、陰險、薄情的人有啥區別。

所以才有“不逆不臆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

不猜忌別人的欺詐,不臆斷別人的不誠信而被人欺騙,這算不壞。但不如那些致良知,自然能事先察覺奸偽的人更為賢明。道理是這個理,但試問我們能做到嗎?也許我們能儘量不去欺騙別人,但要一點防人之心都沒有,那不是聖人了,是傻子!

至誠是傻子才會乾的事?王陽明: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沒辦法,社會就是如此,我們不曾想去害別人已經不錯,哪裡還能要求更多。我們學習這些聖人的思想,不是要把自己變成聖人,只是在這思想的指導下,能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所以應該存有自己的是非善惡,更要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展開,不可照本宣科,更別做那仇者快親者痛的傻事。

王陽明:“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也,恆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嘗虞人之不信己也,恆有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嘗求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恆務自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君子學習是為了自己的修養,從不去猜度別人會不會欺騙自己,只是永遠相信自己的良知罷了、君子不擔憂別人不信任自己,只是永遠相信自己的良知而已。君子不追求事先察覺別人的欺詐與不信任,只是永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良知而已。所以,君子不自欺欺人,良知就能虔誠做到不虛偽,這樣的良知能光明普照。

至誠是傻子才會乾的事?王陽明: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

光明普照和誠信是互相促進的,所以良知就能不斷的覺悟。就如高懸的明鏡,萬事萬物來道鏡子前,美和醜都不能有絲毫的隱藏。我心光明,不是要我們打開包容之門,管他做了什麼,在我這裡都能洗淨罪惡,我們又不是佛陀,做不了那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誓言,更不可能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一笑了之,這本來就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可以此心光明,但也有所保留,也不是因為保留所以不純粹,而是為了能更好的存善去惡致良知。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覺矣;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良知自信明澈,也就無法容納不信任,如果有什麼不信任存在就能察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