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服有了新旅程——探訪烏魯木齊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過程

王璇 經濟 民生 社會 新疆網 2017-04-30
舊衣服有了新旅程——探訪烏魯木齊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過程

4 月26 日,長江路東方花園小區廣場內,居民正在往廢舊紡織品回收箱內投放舊衣物。(記者王璇攝)

新疆網訊 (記者王璇)今年,市民邱淑芳不用再為家裡一大堆舊衣服煩惱了,她只需把舊衣服清洗乾淨投進小區擺放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箱,就會有專人來收。

邱淑芳所在的長江路東方花園小區擺放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箱,來自新疆舊貨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

這是烏魯木齊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項目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今年烏魯木齊重點項目之一,今後全市將擺放2000個這樣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箱。那麼,一件舊衣服投進回收箱後,會經歷哪些旅途呢?

接收 回收箱進小區

22日11時許,在東方花園小區,玉山·胡那皮亞打開標有“分類創造價值,垃圾變成資源”的藍色廢舊紡織品回收箱,取出了裡面的舊衣物。

記者注意到,這些廢舊衣、鞋帽都整齊裝在不同的包裝袋內,箱子內部乾淨整潔,沒有汙水漬,也沒有黴斑。玉山·胡那皮亞說,這得益於回收箱投放口的科學設計和鋼板材質,“一個回收箱得花1200多元。”

取出的舊衣物,被運至經開區(頭區)一家物流園的倉庫。

舊貨郎公司總經理押磊介紹,廢舊衣物到倉庫後,有專人分揀,將成色較好的衣物交給合作的洗衣企業進行清洗、消毒、打包,委託合作的公益團隊無償捐往貧困地區。剩餘的衣物再進行人工拆解,按衣服的原料分成化纖、滌綸、錦綸等,並轉入下游的專業工廠進行資源回收和再利用處理,如做成手套、工業用包裝毯、坐墊等產品。

瓶頸 回收箱鋪設不順利

在烏魯木齊一些社區和小區,有綠色的、紅色的廢舊紡織品回收箱,部分是單位出資、部分是企業出資,數量不超過200個。押磊說,近半年來,每個回收箱每月能收180 公斤左右舊衣物,一年可達2160公斤,全市擺放2000個箱子的話,一年至少收4320噸。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每年全國廢舊紡織品生產量約2600萬噸,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率不到15%。從垃圾箱走進填埋場,部分廢舊衣物裡的化學成分需10年以上才能分解。

記者在百度搜索關鍵詞“廢舊衣物”,發現形成規模的網站寥寥無幾。舊衣回收,到底難在哪裡?

押磊坦言,目前體系建立遇到了不少問題,除了回收箱、人工等資金問題外,最難的就是回收箱快速鋪設的問題。回收箱擺放在小區裡是最方便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物業公司會拒絕。

按照烏魯木齊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項目規劃,將在全市選擇規範的居民社區、大中專院校,擺放2000個廢舊紡織品回收箱,並建立儲運體系;後期還將結合互聯網+的O2O 上門回收方式,以微電子錢包等有償回收形式來回收廢舊紡織品。

“環保和循環經濟是大勢所趨。”押磊說,回收箱鋪設完成後,將通過互聯網平臺,倡導市民註冊成公司會員,每次捐贈的衣物將根據重量摺合成積分,可用積分在網站兌換別的生活用品,以激發大家的回收熱情。

探索 “互聯網+”回收模式

2015年初,押磊自組團隊創業成立“舊貨郎”,並從一開始就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傳統的回收行業。除了擺放回收箱,公司還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與市民進行業務對接,開展“門對門”服務。

市民可以成為“舊貨郎”的註冊用戶,將想要賣掉的廢舊物品進行登記;客服將通過電話確認信息並預約時間上門回收;通過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回收服務體系兩線建設,形成線上投廢、線下物流的模式。

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蘇寧認為,廢舊紡織品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項目將循環經濟思想與互聯網渠道相融合,又與實體物理網點(回收箱)聯接,值得肯定和鼓勵。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回收模式進一步降低了廢舊物回收行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提升了綠色經濟的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