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十二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8月30日晚舉行頒獎典禮,著名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為青年電影人頒獎,並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專訪。

關注社會題材是成熟表現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的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共有近千部電影作品入圍,454部作品進入初評,103部作品獲獎,來自北上廣及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創作者參與了大賽。對於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具有了全國的影響,王小帥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堅持,“這些年我受邀參與了不少微電影大賽,有些規模還非常大,但堅持搞下來的不多,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舉辦到了第十二屆,值得祝賀和鼓勵。”

"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十二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8月30日晚舉行頒獎典禮,著名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為青年電影人頒獎,並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專訪。

關注社會題材是成熟表現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的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共有近千部電影作品入圍,454部作品進入初評,103部作品獲獎,來自北上廣及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創作者參與了大賽。對於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具有了全國的影響,王小帥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堅持,“這些年我受邀參與了不少微電影大賽,有些規模還非常大,但堅持搞下來的不多,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舉辦到了第十二屆,值得祝賀和鼓勵。”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之一《假如天堂有假期》

十餘年的堅持,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走出了諸多專業的電影創作者,比如拍出華語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就是2012年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獲獎者。王小帥說,雖然有些非常知名的專業創作者從這個大賽走出來,但培養多少專業的電影創作者,並非大賽的主要意義,“說一個微電影大賽出了一個多麼優秀的短片,出了一個多麼傑出的導演,倒不如說,這個大賽為一個地區的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土壤,中國電影不缺工業裡的產品,不缺從業者,不缺年產量,缺的是被電影薰陶的觀眾。應該說,微電影大賽中的大多數參賽者,之後不會走向專業的創作道路,但經過微電影大賽的薰陶和培養,他們成為了懂電影的觀眾。”

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參賽作品分社會單元和學生單元,今年學生單元參賽作品出現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部分優秀作品的題材不再拘泥於校園題材,而在關注社會話題,王小帥說,這就是微電影大賽這個平臺,對年輕創作者產生了非常有效的創作上的刺激,“許多大學生的作品,確實存在視野侷限於校園生活的情況,如果大學生把拍短片作為交給老師的作業來拍的話,可能拍的還是以校園生活為主。但參加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這樣的平臺的比賽則不同,更高的平臺要求學生創作者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思考的範疇更為廣闊,這是一個可喜的發現。”

王小帥說,青年微電影大賽創作者技術上不足的問題都可以學習調整,但創作思路向社會題材轉變,是微電影創作走向成熟的表現。

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良藥

作為中國著名導演,王小帥創作的電影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闖入者》《地久天長》等,都是享譽國際的佳作。今年年初,王小帥執導的影片《地久天長》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主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分獲影帝、影后大獎。

王小帥還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子弟,1966年的夏天,王小帥出生兩個多月後,便隨父母響應國家“支援三線”的號召,從上海到貴陽,在貴陽的成長經歷給王小帥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王小帥執導的《青紅》《我11》《闖入者》等影片,都有三線生活的影子。王小帥影片能否脫離三線生活的影子?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王小帥時,他說,年初的《地久天長》雖然也講了一段過去的歲月,也有工廠生活,但已經與以往的三線題材的電影有所不同,而被稱為“家園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在悄悄做改變。”王小帥說,“《地久天長》側重於展現過去30年來中國社會變更中家庭以及情感關係的變遷。相比之前的三線題材作品,這個作品關注的內容變化不小,場域也更加廣闊。”

"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十二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8月30日晚舉行頒獎典禮,著名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為青年電影人頒獎,並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專訪。

關注社會題材是成熟表現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的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共有近千部電影作品入圍,454部作品進入初評,103部作品獲獎,來自北上廣及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創作者參與了大賽。對於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具有了全國的影響,王小帥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堅持,“這些年我受邀參與了不少微電影大賽,有些規模還非常大,但堅持搞下來的不多,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舉辦到了第十二屆,值得祝賀和鼓勵。”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之一《假如天堂有假期》

十餘年的堅持,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走出了諸多專業的電影創作者,比如拍出華語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就是2012年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獲獎者。王小帥說,雖然有些非常知名的專業創作者從這個大賽走出來,但培養多少專業的電影創作者,並非大賽的主要意義,“說一個微電影大賽出了一個多麼優秀的短片,出了一個多麼傑出的導演,倒不如說,這個大賽為一個地區的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土壤,中國電影不缺工業裡的產品,不缺從業者,不缺年產量,缺的是被電影薰陶的觀眾。應該說,微電影大賽中的大多數參賽者,之後不會走向專業的創作道路,但經過微電影大賽的薰陶和培養,他們成為了懂電影的觀眾。”

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參賽作品分社會單元和學生單元,今年學生單元參賽作品出現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部分優秀作品的題材不再拘泥於校園題材,而在關注社會話題,王小帥說,這就是微電影大賽這個平臺,對年輕創作者產生了非常有效的創作上的刺激,“許多大學生的作品,確實存在視野侷限於校園生活的情況,如果大學生把拍短片作為交給老師的作業來拍的話,可能拍的還是以校園生活為主。但參加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這樣的平臺的比賽則不同,更高的平臺要求學生創作者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思考的範疇更為廣闊,這是一個可喜的發現。”

王小帥說,青年微電影大賽創作者技術上不足的問題都可以學習調整,但創作思路向社會題材轉變,是微電影創作走向成熟的表現。

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良藥

作為中國著名導演,王小帥創作的電影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闖入者》《地久天長》等,都是享譽國際的佳作。今年年初,王小帥執導的影片《地久天長》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主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分獲影帝、影后大獎。

王小帥還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子弟,1966年的夏天,王小帥出生兩個多月後,便隨父母響應國家“支援三線”的號召,從上海到貴陽,在貴陽的成長經歷給王小帥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王小帥執導的《青紅》《我11》《闖入者》等影片,都有三線生活的影子。王小帥影片能否脫離三線生活的影子?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王小帥時,他說,年初的《地久天長》雖然也講了一段過去的歲月,也有工廠生活,但已經與以往的三線題材的電影有所不同,而被稱為“家園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在悄悄做改變。”王小帥說,“《地久天長》側重於展現過去30年來中國社會變更中家庭以及情感關係的變遷。相比之前的三線題材作品,這個作品關注的內容變化不小,場域也更加廣闊。”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2005年作品《青紅》

王小帥電影《青紅》裡關於殘酷青春與愛情的表述讓人印象深刻,在《地久天長》裡,愛情內容少了許多,影片對愛情的處理在改變,這和導演的閱歷有關嗎?或者這是“人到中年”後的創作心態?對於這樣的疑問,王小帥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導演個體的角度講,自己對愛情本身的關注不是太多,“當然,愛情也是我電影裡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相比這個環節,我更關注社會的變遷以及家庭的變化。”

王小帥承認,導演的閱歷以及所謂“人到中年”的說法,對創作上一定有影響。實際上,“時間”這個因素,已經成為中國幾個著名導演近期創作上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評論說,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中,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唯一良藥;《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婁燁開始勾勒過去幾十年的暗流湧動;《江湖兒女》中,賈樟柯用平緩的筆調書寫著時代的另類變奏。

對於這樣的評論,王小帥認為是一個好的現象,“這樣的評論是否能夠概括諸多導演的創作,我不是太清楚,但我非常讚賞這樣的評論所關注的點。之前有關中國電影的評論,多是從微觀的視角或者商業的視角來判斷,比如影片是否具有娛樂性,影片的商業性等。但這個評論以時間的維度關注多個導演的創作,這是一個更高的角度和視野。”

多樣化的創作應該被接納

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讓王景春、詠梅兩位中國演員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影后大獎,但影片今年春天上映時,影院排片場次仍然不高,影片主演之一的王景春當時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說,自己在組織“春凡藝術電影中心”這樣一個平臺,就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好的藝術片。王景春的疑惑在於,婁燁的《推拿》上映時排片只有3%,王小帥的《闖入者》和張艾嘉的《念念》甚至只有1%左右。到底是市場不需要這樣的電影,還是觀眾不需要呢?但是王景春知道,有觀眾為了看《闖入者》橫跨了整個上海市。

王小帥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疑惑。王小帥承認,藝術片和商業片無法在市場上硬碰硬,“但讓人疑惑的是,藝術片在影院上映首日就得到非常低的排片量,我不知道這樣的判斷是如何做出來的。”

王小帥說,因為市場的不成熟,不僅僅是藝術片,即使是成為爆款的商業片,其成功也存在偶然性,“比如《戰狼2》,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影片的票房大爆之前,有多少人對其前景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十二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8月30日晚舉行頒獎典禮,著名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為青年電影人頒獎,並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專訪。

關注社會題材是成熟表現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的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共有近千部電影作品入圍,454部作品進入初評,103部作品獲獎,來自北上廣及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創作者參與了大賽。對於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具有了全國的影響,王小帥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堅持,“這些年我受邀參與了不少微電影大賽,有些規模還非常大,但堅持搞下來的不多,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舉辦到了第十二屆,值得祝賀和鼓勵。”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之一《假如天堂有假期》

十餘年的堅持,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走出了諸多專業的電影創作者,比如拍出華語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就是2012年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獲獎者。王小帥說,雖然有些非常知名的專業創作者從這個大賽走出來,但培養多少專業的電影創作者,並非大賽的主要意義,“說一個微電影大賽出了一個多麼優秀的短片,出了一個多麼傑出的導演,倒不如說,這個大賽為一個地區的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土壤,中國電影不缺工業裡的產品,不缺從業者,不缺年產量,缺的是被電影薰陶的觀眾。應該說,微電影大賽中的大多數參賽者,之後不會走向專業的創作道路,但經過微電影大賽的薰陶和培養,他們成為了懂電影的觀眾。”

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參賽作品分社會單元和學生單元,今年學生單元參賽作品出現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部分優秀作品的題材不再拘泥於校園題材,而在關注社會話題,王小帥說,這就是微電影大賽這個平臺,對年輕創作者產生了非常有效的創作上的刺激,“許多大學生的作品,確實存在視野侷限於校園生活的情況,如果大學生把拍短片作為交給老師的作業來拍的話,可能拍的還是以校園生活為主。但參加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這樣的平臺的比賽則不同,更高的平臺要求學生創作者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思考的範疇更為廣闊,這是一個可喜的發現。”

王小帥說,青年微電影大賽創作者技術上不足的問題都可以學習調整,但創作思路向社會題材轉變,是微電影創作走向成熟的表現。

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良藥

作為中國著名導演,王小帥創作的電影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闖入者》《地久天長》等,都是享譽國際的佳作。今年年初,王小帥執導的影片《地久天長》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主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分獲影帝、影后大獎。

王小帥還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子弟,1966年的夏天,王小帥出生兩個多月後,便隨父母響應國家“支援三線”的號召,從上海到貴陽,在貴陽的成長經歷給王小帥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王小帥執導的《青紅》《我11》《闖入者》等影片,都有三線生活的影子。王小帥影片能否脫離三線生活的影子?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王小帥時,他說,年初的《地久天長》雖然也講了一段過去的歲月,也有工廠生活,但已經與以往的三線題材的電影有所不同,而被稱為“家園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在悄悄做改變。”王小帥說,“《地久天長》側重於展現過去30年來中國社會變更中家庭以及情感關係的變遷。相比之前的三線題材作品,這個作品關注的內容變化不小,場域也更加廣闊。”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2005年作品《青紅》

王小帥電影《青紅》裡關於殘酷青春與愛情的表述讓人印象深刻,在《地久天長》裡,愛情內容少了許多,影片對愛情的處理在改變,這和導演的閱歷有關嗎?或者這是“人到中年”後的創作心態?對於這樣的疑問,王小帥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導演個體的角度講,自己對愛情本身的關注不是太多,“當然,愛情也是我電影裡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相比這個環節,我更關注社會的變遷以及家庭的變化。”

王小帥承認,導演的閱歷以及所謂“人到中年”的說法,對創作上一定有影響。實際上,“時間”這個因素,已經成為中國幾個著名導演近期創作上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評論說,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中,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唯一良藥;《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婁燁開始勾勒過去幾十年的暗流湧動;《江湖兒女》中,賈樟柯用平緩的筆調書寫著時代的另類變奏。

對於這樣的評論,王小帥認為是一個好的現象,“這樣的評論是否能夠概括諸多導演的創作,我不是太清楚,但我非常讚賞這樣的評論所關注的點。之前有關中國電影的評論,多是從微觀的視角或者商業的視角來判斷,比如影片是否具有娛樂性,影片的商業性等。但這個評論以時間的維度關注多個導演的創作,這是一個更高的角度和視野。”

多樣化的創作應該被接納

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讓王景春、詠梅兩位中國演員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影后大獎,但影片今年春天上映時,影院排片場次仍然不高,影片主演之一的王景春當時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說,自己在組織“春凡藝術電影中心”這樣一個平臺,就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好的藝術片。王景春的疑惑在於,婁燁的《推拿》上映時排片只有3%,王小帥的《闖入者》和張艾嘉的《念念》甚至只有1%左右。到底是市場不需要這樣的電影,還是觀眾不需要呢?但是王景春知道,有觀眾為了看《闖入者》橫跨了整個上海市。

王小帥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疑惑。王小帥承認,藝術片和商業片無法在市場上硬碰硬,“但讓人疑惑的是,藝術片在影院上映首日就得到非常低的排片量,我不知道這樣的判斷是如何做出來的。”

王小帥說,因為市場的不成熟,不僅僅是藝術片,即使是成為爆款的商業片,其成功也存在偶然性,“比如《戰狼2》,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影片的票房大爆之前,有多少人對其前景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拍了許多優秀的藝術片,但王小帥表示,自己並不是排斥商業片,而是自己的導演認知還沒有找到匹配的工業化配置,“好的商業電影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需要一個工業化的體系與導演的認知實現無縫對決,也就是說,導演的創作理念與製作方提供的工業化體系搭配起來,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是新導演,製作週期也長,幸好導演的創作理念得到了一個工業化體系的配合,所以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商業片。”

沒有新思潮就沒有“第幾代”

一直以來,王小帥還被外界貼上了另外一個標籤——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王小帥、賈樟柯、婁燁等。但相當長時間以來,代際的概念真正消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之後,鮮有導演被冠以第七代或者第八代的導演。

對於導演代際,王小帥說自己一直是唱反調的,“以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來劃分導演,實際是一種偷懶的叫法,這一批導演或者那一批導演,可以有更好命名。”王小帥說,中國之前實際並沒有以代際來劃分導演的習慣,直到被稱為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導演的崛起,“第五代導演的出現,面臨著時代的大變革,第五代導演展現了新的思潮,讓飢渴的觀眾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新的電影。第五代之前的導演的命名,實際是以第五代為基點,從理論上向前推的。因為不同的導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了代表不同思潮的作品,所以籠統地用代際來劃分某個導演為第幾代導演是偷懶的說法。”

"

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承辦的第十二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8月30日晚舉行頒獎典禮,著名導演王小帥受邀擔任頒獎嘉賓,為青年電影人頒獎,並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專訪。

關注社會題材是成熟表現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的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共有近千部電影作品入圍,454部作品進入初評,103部作品獲獎,來自北上廣及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創作者參與了大賽。對於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具有了全國的影響,王小帥表示,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堅持,“這些年我受邀參與了不少微電影大賽,有些規模還非常大,但堅持搞下來的不多,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舉辦到了第十二屆,值得祝賀和鼓勵。”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本次大賽獲獎作品之一《假如天堂有假期》

十餘年的堅持,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走出了諸多專業的電影創作者,比如拍出華語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就是2012年第五屆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獲獎者。王小帥說,雖然有些非常知名的專業創作者從這個大賽走出來,但培養多少專業的電影創作者,並非大賽的主要意義,“說一個微電影大賽出了一個多麼優秀的短片,出了一個多麼傑出的導演,倒不如說,這個大賽為一個地區的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土壤,中國電影不缺工業裡的產品,不缺從業者,不缺年產量,缺的是被電影薰陶的觀眾。應該說,微電影大賽中的大多數參賽者,之後不會走向專業的創作道路,但經過微電影大賽的薰陶和培養,他們成為了懂電影的觀眾。”

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的參賽作品分社會單元和學生單元,今年學生單元參賽作品出現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部分優秀作品的題材不再拘泥於校園題材,而在關注社會話題,王小帥說,這就是微電影大賽這個平臺,對年輕創作者產生了非常有效的創作上的刺激,“許多大學生的作品,確實存在視野侷限於校園生活的情況,如果大學生把拍短片作為交給老師的作業來拍的話,可能拍的還是以校園生活為主。但參加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這樣的平臺的比賽則不同,更高的平臺要求學生創作者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思考的範疇更為廣闊,這是一個可喜的發現。”

王小帥說,青年微電影大賽創作者技術上不足的問題都可以學習調整,但創作思路向社會題材轉變,是微電影創作走向成熟的表現。

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良藥

作為中國著名導演,王小帥創作的電影作品《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日照重慶》《闖入者》《地久天長》等,都是享譽國際的佳作。今年年初,王小帥執導的影片《地久天長》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主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分獲影帝、影后大獎。

王小帥還是一個典型的三線子弟,1966年的夏天,王小帥出生兩個多月後,便隨父母響應國家“支援三線”的號召,從上海到貴陽,在貴陽的成長經歷給王小帥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王小帥執導的《青紅》《我11》《闖入者》等影片,都有三線生活的影子。王小帥影片能否脫離三線生活的影子?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王小帥時,他說,年初的《地久天長》雖然也講了一段過去的歲月,也有工廠生活,但已經與以往的三線題材的電影有所不同,而被稱為“家園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在悄悄做改變。”王小帥說,“《地久天長》側重於展現過去30年來中國社會變更中家庭以及情感關係的變遷。相比之前的三線題材作品,這個作品關注的內容變化不小,場域也更加廣闊。”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2005年作品《青紅》

王小帥電影《青紅》裡關於殘酷青春與愛情的表述讓人印象深刻,在《地久天長》裡,愛情內容少了許多,影片對愛情的處理在改變,這和導演的閱歷有關嗎?或者這是“人到中年”後的創作心態?對於這樣的疑問,王小帥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導演個體的角度講,自己對愛情本身的關注不是太多,“當然,愛情也是我電影裡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相比這個環節,我更關注社會的變遷以及家庭的變化。”

王小帥承認,導演的閱歷以及所謂“人到中年”的說法,對創作上一定有影響。實際上,“時間”這個因素,已經成為中國幾個著名導演近期創作上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評論說,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中,時間成為彌合傷口的唯一良藥;《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婁燁開始勾勒過去幾十年的暗流湧動;《江湖兒女》中,賈樟柯用平緩的筆調書寫著時代的另類變奏。

對於這樣的評論,王小帥認為是一個好的現象,“這樣的評論是否能夠概括諸多導演的創作,我不是太清楚,但我非常讚賞這樣的評論所關注的點。之前有關中國電影的評論,多是從微觀的視角或者商業的視角來判斷,比如影片是否具有娛樂性,影片的商業性等。但這個評論以時間的維度關注多個導演的創作,這是一個更高的角度和視野。”

多樣化的創作應該被接納

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讓王景春、詠梅兩位中國演員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影后大獎,但影片今年春天上映時,影院排片場次仍然不高,影片主演之一的王景春當時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說,自己在組織“春凡藝術電影中心”這樣一個平臺,就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好的藝術片。王景春的疑惑在於,婁燁的《推拿》上映時排片只有3%,王小帥的《闖入者》和張艾嘉的《念念》甚至只有1%左右。到底是市場不需要這樣的電影,還是觀眾不需要呢?但是王景春知道,有觀眾為了看《闖入者》橫跨了整個上海市。

王小帥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疑惑。王小帥承認,藝術片和商業片無法在市場上硬碰硬,“但讓人疑惑的是,藝術片在影院上映首日就得到非常低的排片量,我不知道這樣的判斷是如何做出來的。”

王小帥說,因為市場的不成熟,不僅僅是藝術片,即使是成為爆款的商業片,其成功也存在偶然性,“比如《戰狼2》,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影片的票房大爆之前,有多少人對其前景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拍了許多優秀的藝術片,但王小帥表示,自己並不是排斥商業片,而是自己的導演認知還沒有找到匹配的工業化配置,“好的商業電影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它需要一個工業化的體系與導演的認知實現無縫對決,也就是說,導演的創作理念與製作方提供的工業化體系搭配起來,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是新導演,製作週期也長,幸好導演的創作理念得到了一個工業化體系的配合,所以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商業片。”

沒有新思潮就沒有“第幾代”

一直以來,王小帥還被外界貼上了另外一個標籤——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王小帥、賈樟柯、婁燁等。但相當長時間以來,代際的概念真正消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之後,鮮有導演被冠以第七代或者第八代的導演。

對於導演代際,王小帥說自己一直是唱反調的,“以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來劃分導演,實際是一種偷懶的叫法,這一批導演或者那一批導演,可以有更好命名。”王小帥說,中國之前實際並沒有以代際來劃分導演的習慣,直到被稱為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導演的崛起,“第五代導演的出現,面臨著時代的大變革,第五代導演展現了新的思潮,讓飢渴的觀眾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新的電影。第五代之前的導演的命名,實際是以第五代為基點,從理論上向前推的。因為不同的導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了代表不同思潮的作品,所以籠統地用代際來劃分某個導演為第幾代導演是偷懶的說法。”

新片放眼瞧│獨家專訪著名導演王小帥:在時間長河裡關注社會變遷

王小帥導演(資料片)

第六代導演對於中國電影而言,也是一個現象級的存在,不過王小帥說,能夠稱得上第幾代的導演,必然是這一代導演引領了新的思潮,“但這一代導演內部,其實每個導演還是不同的,個性化才是最好的,對於以第幾代來命名一大批導演,我是唱反調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