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千秋:抗日英雄張鳳文奮勇斬倭寇(作者:王守仁)

英烈千秋:抗日英雄張鳳文奮勇斬倭寇(作者:王守仁)

張鳳文,字彬亭,男,1899年生,江蘇邳州炮車鎮南園人。幼年家貧,拜廚學藝未成,成年後以推小土車給商賈搬運為生。

“七七”事變,日寇先佔領平津、華北,後魔爪又伸向魯蘇,人民背井離鄉,四處逃亡。當時的張鳳文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遂夥同摯友振臂而起,先利用給日本人挑水之機,一扁擔將一監視的日軍砸死,得三八式長槍一支。隔兩天,他又在炮車南湖破窯處奪得偽稅務人員匣槍一支,組合赤貧聯幫會、成立抗倭義勇軍,由匹馬單槍發展成抗日武裝。以後5年,與鬼子大小70餘戰,奪取長槍短槍重機槍小排炮等數百件武器;逐步發展為580多人的抗日遊擊隊——二六支隊,活躍於邳宿兩縣,轉戰隴海南北,如紀集、陳圩、炮車、沂河橋、許口、房場、邳城、加口、鐵富、官湖、陳樓等地。抗戰初期,張鳳文得悉炮車守敵空虛,親率所部偽裝深入日商洋行,奪獲大批百貨布匹,俘日本女子2名,得長槍3支,短槍1把,子彈若干。

1938年8月,張率療到紀集村西頭,得知一隊日軍40餘人正準備掃蕩紀處,他將部隊隱蔽起來。日軍將至,他率部猛撲過去,與敵人展開肉搏。一個鬼子架好機槍剛要掃射,他與戰士李守忍撲了上去,卡住了機槍的脖子,活捉這個鬼子,奪得了機槍。僅十多分鐘,消滅鬼子5個,俘虜2個,獲機槍、手炮各一支,步槍4支。餘敵倉惶向草橋車站逃去。駐新安鎮的日軍頭目管原聞訊後,咆哮如雷,急乘火車趕到草橋,張鳳文部早已撤離了。管原悲憤不已,抓到五輛偽軍車,將鬼子屍體推到鐵路南,架起木柴焚化。那日,鬼子列隊,儀仗威嚴,在壩頭村外的花臺廟前設祭,刀槍林立,如臨大敵,紙箔紛飛,如喪考妣。

1940年3月,駐防在運河南馬集、王店一帶,截取敵人軍火船2艘,打死鬼子6名,擊斃騎兵1名,獲棗紅馬一區,馬槍1支,步槍30餘支,子彈20餘箱。

1940年3月,漢奸陳佰玉配合炮車、草橋、瓦窯三處日偽軍450多人,“掃蕩”紀集、陳圩一帶,意欲一舉消滅張鳳文不到200人的隊伍。張探清後,埋伏在大亂崗處,打死日軍20多人,偽軍40餘人,傷者100多人,獲槍械70多件。此役雖勝,但張鳳文負傷。

1941年初,山東省魯東保安團團長、漢奸土匪頭子孔瑞武得知張部南下,乘機竄擾炮車、草橋一帶。張於舊州駐地接到地方父老求救信件,令軍披星戴月,連夜返回,在孔團冷不防的情況下,打死偽匪80餘人,獲槍60多支,戰馬3匹,還有自行車等其他軍械。孔團與邳縣縣長齊吾身勾結,齊部張春發、姜東海駐軍加口,孔團投之。張三攻加口。所以,鄉民編唱的評詞中有“張鳳文三打加口”的唱段。

1941年7月間,張鳳文用西瓜為餌,智取沂河橋。這日剛剛偏午,酷熱難當,沂河橋頭日軍除1人站崗外,全班都把槍靠在一起下河洗澡。張隊長派勇士李守忍(一說陳新亭),雙手捧兩個大西瓜送往崗樓。日哨起初大喜,忽又生疑,喝令止步。李守忍立即丟瓜抱住日軍,就地滾打撕咬。張鳳文立即指揮一些化裝漁夫、煙販、乞丐等精幹人員蜂擁而上。一群赤身露體手無寸鐵的狼狽鬼子,除1人漏網外,其餘均被打死。張獲長短槍12支、輕機槍1、,小炮1門、子彈和手榴彈4箱。

1941年秋,日軍東條、三島缺糧,派購之後,繼之以搶。草橋站喬本中隊率日偽之眾到紀集官墳處遭張堵截。日偽仗武器精良,彈藥充足,伏臥於幾座大墳之後的有利地形。張派絕命戰士冒死以赴,在僅有的槍彈掩護下,彈指之間奪取高地,斃敵5名,俘虜2名,得輕機槍1挺、炮1門、步槍若干支。待新安鎮日軍大佐驚悉後,率部咆哮而來時,田野耕歌號起,敗局已定。

另外說說張鳳文治軍的幾個小故事。

①嚴肅軍紀。山東郯城一帶慣匪張夫勝,青年時與張相識,後聽張任支隊長,投奔而來。張勸張夫勝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共赴國難,但張夫勝陽奉陰違,壞事仍有發生,且屢教不改,即揮淚令左右以軍紀處決。當時群眾推土販私鹽的特別多,只要到了張鳳文的地盤就平安無事了。

②時炮車鎮長兼商會會長馬良才與張有隙,一日,馬因事與張狹路相逢,正遇張巡視河防,躲之不及,馬匍匐請罪,唯求速死。張真誠接待,勸馬曲線救國便可立釋前嫌。後馬良才不僅在經濟上給予支持,而且不斷供給軍事情報。據原二六支隊戰士柳朝中反映:張部也有與我地下黨組織聯繫的人,如張鳳宜的四婆子即是。

③興修水利。張鳳文興修水利、保護農民安居樂業。他動員組織民工、督率士兵堵劉家口、築天齊廟之堤,受到群眾稱頌。

1942年8月,他帶兵出擊官湖東圈子村,在張老廟、鳳凰臺一帶被日軍手炮震破右額,當即暈倒被日偽捉住,清醒後,至死不屈,被日偽用鍘刀將頭鍘掉,掛在官湖南門示眾。後張鳳宜等人設計將官湖偽參議姬泮藻捉走,經說全以釋放姬泮藻為條件,挽回張鳳文的頭,當時人稱“活雞換死鳳”;然後把張的頭與身子縫合好,在紀集子山河西岸天齊廟後送殯埋葬。張終年43歲。當時的靜仁鄉、建安鄉、經武鄉三鄉群眾,在紀集子山河東大埝上給張豎碑一筒,正面“成仁取義”,背面碑文700多字。

當時,不少人寄來悼詞、換聯。堰頭鎮王碩安老先生(解放後縣政協委員)的輓聯是:“倭匪據鄉關,為民族而犧牲群乃志士;群賊震感武,因救國以捐軀公是偉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