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

人生際遇往往變化不窮,妙不可言。一個冒名頂替的軍校學員,不僅沒有受到查處,反而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陸軍統帥,直至官居政府總理。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上,恰恰就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就是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首,更被馮國璋封為“德威上將軍”的王士珍。

"

人生際遇往往變化不窮,妙不可言。一個冒名頂替的軍校學員,不僅沒有受到查處,反而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陸軍統帥,直至官居政府總理。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上,恰恰就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就是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首,更被馮國璋封為“德威上將軍”的王士珍。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人。出生於1861年7月14日,卒於1930年7月1日,終年70歲。王士珍父親早年去世,他與寡母相依為命。15歲時,他被正定鎮臺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武備學堂,從各軍中選調中下級軍官集訓深造。葉志超手下有名叫黃世珍的福建籍軍官被選入冊,卻在臨近入學時不辭而別。葉志超心急如焚,正巧這時身為勤務兵的王士珍進屋送茶。平時葉志超就對氣質儒雅、辦事精明的王士珍頗為賞識,有心提拔,便問王士珍是否願意頂替黃世珍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能有這樣的機會王士珍當然心中竊喜,但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考慮到自己還不是軍官並不夠資格而婉言推託。穩重的王士珍讓葉志超更加賞識,葉志超寬慰王世珍不必介意,一切他代為打點。

就這樣,王士珍冒名頂替進入了當時中國新式陸軍的搖籃—天津武備學堂。從此,王士珍開始了他與中國近代歷史變革不可分割的一生。

清光緒年間,王士珍帶兵赴朝作戰,與日軍在平壤激戰。後因敵我雙方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上都相差懸殊,清軍被迫撤出平壤。而這場戰爭也成了中日甲午海戰的前奏。在戰鬥中王士珍身先士卒,導致左手無名指被炸掉,並且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在戰鬥失敗後,全軍僅憑王士珍手中的一張殘缺不全的地圖制定了撤退路線,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慘劇。

甲午慘敗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編制新式陸軍,希望用一支軍隊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國。袁世凱成了這支軍隊的統帥,王士珍也在老師蔭昌的推薦下成了這支新式陸軍的學堂監督。同時來到這支部隊的還有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他們和王士珍一起在後來被稱為“北洋三傑”。

在清末,按清制,武職至提督皆為一品,已經是最高了,但即便是這樣,武官也不能節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為是由江淮巡撫改設而來,其前身為漕運總督,所以也有統轄地方之權,還兼理漕運事務,可見清政府對王士珍的重用。但這個重用王士珍的清王朝在1911年走到了盡頭,王士珍的人生卻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人生際遇往往變化不窮,妙不可言。一個冒名頂替的軍校學員,不僅沒有受到查處,反而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陸軍統帥,直至官居政府總理。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上,恰恰就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就是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首,更被馮國璋封為“德威上將軍”的王士珍。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人。出生於1861年7月14日,卒於1930年7月1日,終年70歲。王士珍父親早年去世,他與寡母相依為命。15歲時,他被正定鎮臺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武備學堂,從各軍中選調中下級軍官集訓深造。葉志超手下有名叫黃世珍的福建籍軍官被選入冊,卻在臨近入學時不辭而別。葉志超心急如焚,正巧這時身為勤務兵的王士珍進屋送茶。平時葉志超就對氣質儒雅、辦事精明的王士珍頗為賞識,有心提拔,便問王士珍是否願意頂替黃世珍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能有這樣的機會王士珍當然心中竊喜,但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考慮到自己還不是軍官並不夠資格而婉言推託。穩重的王士珍讓葉志超更加賞識,葉志超寬慰王世珍不必介意,一切他代為打點。

就這樣,王士珍冒名頂替進入了當時中國新式陸軍的搖籃—天津武備學堂。從此,王士珍開始了他與中國近代歷史變革不可分割的一生。

清光緒年間,王士珍帶兵赴朝作戰,與日軍在平壤激戰。後因敵我雙方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上都相差懸殊,清軍被迫撤出平壤。而這場戰爭也成了中日甲午海戰的前奏。在戰鬥中王士珍身先士卒,導致左手無名指被炸掉,並且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在戰鬥失敗後,全軍僅憑王士珍手中的一張殘缺不全的地圖制定了撤退路線,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慘劇。

甲午慘敗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編制新式陸軍,希望用一支軍隊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國。袁世凱成了這支軍隊的統帥,王士珍也在老師蔭昌的推薦下成了這支新式陸軍的學堂監督。同時來到這支部隊的還有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他們和王士珍一起在後來被稱為“北洋三傑”。

在清末,按清制,武職至提督皆為一品,已經是最高了,但即便是這樣,武官也不能節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為是由江淮巡撫改設而來,其前身為漕運總督,所以也有統轄地方之權,還兼理漕運事務,可見清政府對王士珍的重用。但這個重用王士珍的清王朝在1911年走到了盡頭,王士珍的人生卻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當上了民國的大總統。為避免段祺瑞、馮國璋的勢力逐漸坐大,袁世凱數次派人請王士珍擔任要職,但都被拒絕。袁世凱派兒子袁克定專車去正定請王士珍,臨行前,他囑咐袁克定說:“聘卿不來,弗許歸。”但是袁克定也失敗了。最後還是段祺瑞設計,以朋友之道邀請王士珍來車站會晤,然後強行架上火車開往北京。王士珍不得已去北京見了袁世凱,立即就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後來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任命王士珍為六大辦事之一,位居六大辦事之首,實權也最大。

需要說明的是王士珍之所以拒絕袁世凱,並非是因為他對清王朝的愚忠,也非他對袁世凱行為的不滿,更多的是他個人厭倦了紛擾的政壇。但王士珍不想選擇政治,政治卻偏偏選擇了王士珍。在此之後的“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事件,王士珍都是重要的參與人之一。

"

人生際遇往往變化不窮,妙不可言。一個冒名頂替的軍校學員,不僅沒有受到查處,反而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陸軍統帥,直至官居政府總理。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上,恰恰就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就是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首,更被馮國璋封為“德威上將軍”的王士珍。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人。出生於1861年7月14日,卒於1930年7月1日,終年70歲。王士珍父親早年去世,他與寡母相依為命。15歲時,他被正定鎮臺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武備學堂,從各軍中選調中下級軍官集訓深造。葉志超手下有名叫黃世珍的福建籍軍官被選入冊,卻在臨近入學時不辭而別。葉志超心急如焚,正巧這時身為勤務兵的王士珍進屋送茶。平時葉志超就對氣質儒雅、辦事精明的王士珍頗為賞識,有心提拔,便問王士珍是否願意頂替黃世珍進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能有這樣的機會王士珍當然心中竊喜,但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考慮到自己還不是軍官並不夠資格而婉言推託。穩重的王士珍讓葉志超更加賞識,葉志超寬慰王世珍不必介意,一切他代為打點。

就這樣,王士珍冒名頂替進入了當時中國新式陸軍的搖籃—天津武備學堂。從此,王士珍開始了他與中國近代歷史變革不可分割的一生。

清光緒年間,王士珍帶兵赴朝作戰,與日軍在平壤激戰。後因敵我雙方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上都相差懸殊,清軍被迫撤出平壤。而這場戰爭也成了中日甲午海戰的前奏。在戰鬥中王士珍身先士卒,導致左手無名指被炸掉,並且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在戰鬥失敗後,全軍僅憑王士珍手中的一張殘缺不全的地圖制定了撤退路線,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慘劇。

甲午慘敗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編制新式陸軍,希望用一支軍隊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國。袁世凱成了這支軍隊的統帥,王士珍也在老師蔭昌的推薦下成了這支新式陸軍的學堂監督。同時來到這支部隊的還有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他們和王士珍一起在後來被稱為“北洋三傑”。

在清末,按清制,武職至提督皆為一品,已經是最高了,但即便是這樣,武官也不能節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為是由江淮巡撫改設而來,其前身為漕運總督,所以也有統轄地方之權,還兼理漕運事務,可見清政府對王士珍的重用。但這個重用王士珍的清王朝在1911年走到了盡頭,王士珍的人生卻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當上了民國的大總統。為避免段祺瑞、馮國璋的勢力逐漸坐大,袁世凱數次派人請王士珍擔任要職,但都被拒絕。袁世凱派兒子袁克定專車去正定請王士珍,臨行前,他囑咐袁克定說:“聘卿不來,弗許歸。”但是袁克定也失敗了。最後還是段祺瑞設計,以朋友之道邀請王士珍來車站會晤,然後強行架上火車開往北京。王士珍不得已去北京見了袁世凱,立即就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後來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任命王士珍為六大辦事之一,位居六大辦事之首,實權也最大。

需要說明的是王士珍之所以拒絕袁世凱,並非是因為他對清王朝的愚忠,也非他對袁世凱行為的不滿,更多的是他個人厭倦了紛擾的政壇。但王士珍不想選擇政治,政治卻偏偏選擇了王士珍。在此之後的“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歷史事件,王士珍都是重要的參與人之一。

冒名頂替上學成大器的大將軍——王士珍

馮國璋出任總統時力邀王士珍組閣,王士珍又一次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選擇”了。但這次,王士珍僅僅出任總理3個月時間,便在爾虞我詐的政治爭鬥中被擊倒,從而永久地離開了政壇的是是非非。

晚年的王士珍過著閒雲野鶴般的日子,不時以北洋元老的身份主持慈善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為北京免受戰亂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30年,這位“北洋之龍”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他遺囑中寫道:“深盼邦人君子,一致祈禱和平,俾統一之局,早日實現,予雖在九泉,亦所心安。”恐怕是說出了他畢生的願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