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分類丨第361行

字數丨3500字,閱讀約5分鐘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上午10點半,艾萍萍的手機震動了一下,她打開看到是微信群裡來了新的通知。

對於艾萍萍來說,通知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每天都是差不多的內容。

她熟練的把通知中的網址複製下來,然後打開自己的網盤,將下載下來的資料上傳到網盤當中。

接下來,她又點開自己組建的一個微信群,把剛剛下載下來的圖片與音頻文件直接發送到群中。

然後在群裡發送了這樣一段文字“各位好朋友們,今日分享的話題是XXXXX,各位朋友學習完畢後,不要忘記在朋友圈配圖打卡哦!”。

發出沒多久後,群內就刷出了一排整齊的“鮮花”、“點贊”、“鼓掌”的表情。

做完了上面這些步驟,她又打開了自己的閒魚,裡面有3個待發貨的訂單,艾萍萍將網盤地址與提取碼發送給對方,隨後重新上架了商品。

做完這一切,一共用了不到30分鐘。而這就是她“小兼職”的日常內容。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配圖非內容實拍

“因為我在推廣上比較懶,所以也掙不到什麼錢,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不到2000塊錢,少的時候也就六七百,掙兩支口紅錢罷了。”對於每個月能掙多少錢,艾萍萍給出了一個比較模糊的回答,但可以看出來,他對這份額外收入還是感到滿意的。

給她帶來這份額外收入的,是她自己口中的“知識社群”,但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販賣盜版音頻教程的生意。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知識付費”給盜版商也帶來了全新的商機

2016年,被人們稱作知識付費的元年,人們突然發現,原來“知識”也能作為商品標價出售。

人們或基於對開拓思維的需求,或基於面對未來的焦慮,大把大把的銀子撒下去,換來一段段或長或短的音頻課程。

很多年輕人奉行著“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這樣的理念,面對198元的課程,往往就會毫不猶豫的下單。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課程買了也就買了,真正聽完的寥寥無幾。

而有些嗅覺敏感的人,他們就從中嗅到了商機。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一開始,所謂的“知識社群”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而是類似於“眾籌買課”的形式,一個群主拉起幾個有同樣需求的朋友,大家每人出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檔自己想聽的付費欄目。

然而,人們很快就不再滿足於此,橫豎都已經買下來了,為什麼不乾脆複製一份,折價再往外賣掉呢

於是乎,精研此道的人們,開始研究如何擴大影響力,如何進行宣傳,如何進行交易等等問題。

最終,形成了一條藏在暗處,且利益破豐的鏈條,而在這個鏈條上,艾萍萍所代表的,則是最末端的一環。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脫胎於網絡時代的“知識社群”,在運營思路上頗有“微商”的風範。

從整個鏈條上來看,基本上分為:內容製作——渠道分發——末端銷售,三個部分。而艾萍萍則是處於第三個鏈條當中。

在網絡上,有很多像是艾萍萍這樣的人,他們從“上游”拿到製作好課程內容,然後主要通過朋友圈二手平臺網盤,這三個途徑進行分發銷售。

已完結的課程由於網上的資源氾濫,通常賣不上什麼價格,所以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例如曾經原價360元的《好好說話》課程,在二手平臺上通常只掛著1.5的低價。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廉價的盜版資源隨手可得

​這些已完結的內容,平時也沒啥需要維護的,所以賣一單就是掙一單,多少也就是個補充,像艾萍萍這樣“玩票兒”的只有一個賬號,所以銷量並不算高。

而我在瞭解過程中接觸的另一個年輕人“小強”,則攥著十幾個賬號,每天能賣出近100單。當然,他為此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每天混跡於貼吧、論壇、製作大量的“廣告”文件上傳到各個網盤當中,並努力使之被網盤搜索引擎收錄。

相比於艾萍萍的每天半小時,小強幾乎要把一整晚的業餘時間都放在這些事情上。而白天也必須揣著3臺手機,隨時準備“發貨”,畢竟買家一般都是很心急的,如果拍下後一兩個小時沒有把鏈接發過去,對方可能就會申請退款。

更多的投入,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在這件事情上,小強得到的收入,已經超出了他的主業。而他目前也正在考慮要不要辭去工作,專職去搞社群的運營。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網盤搜索引擎,是販賣這些資源的流量入口

在鏈條末端銷售,掙到終究只是小錢。真正能掙錢的,還是拉群分享正在連載中的課程。

一般而言,通過貼吧、論壇、網盤、等途徑吸引來新的“用戶”,然後收取幾元到十幾元的“入群費”,就可以把粉絲拉進你自己的“學習群”。

在這種群裡,群主要做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分發從“上線”那裡獲得的當日課程。

然而除了簡單地“分發”外,群主還要學會各種“創造性”的營收手段。

比如,微信群中分享的課程很容易過期,但是當有人提出“打包下載時”,群主就會明示或暗示他發一個“小紅包”當做給群主的犒勞。

而在一些“學習氛圍”更好的群裡,群主會發起“打卡挑戰”,群內成員月初的時候向群主發一個50塊錢以上的紅包,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至少在朋友圈分享25次自己的學習心得。

如果完成了,紅包全數退還,如果沒完成,群主會把剩餘紅包總額的一半散在群內來一場紅包雨的狂歡。而剩下的一半就是群主自己的“監督錢”了。

更妙的是,學員每天的打卡分享都必須掛上微信群的廣告,這樣即使是成員全部完成了打卡學習,群主也免費得到了大量的廣告曝光……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網友提供的社群打卡截圖,同時也是社群廣告

具體會有多少人無法完成打卡?根據小強的統計,大約會有1/3的人無法完成挑戰,而所有參與打卡的人,平均每個人會再帶來10~20個新粉絲。

最後,小強給我算了一筆賬,如果全去做的話,他下半年可以把自己運營的“圈子”增加一倍,如果一切順利,那麼他今年,能夠從這件事上,掙到15萬元……

事實上,這些“運營技巧”並非小強自己的原創,而是來自於更上游“內容群”的傳授。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在整個鏈條中“內容群”是鏈條的最頂端, 也是所有資源流出的起點。

事實上,一節音頻課,在幾十個“學習群”內流轉,被數千人下載收聽,但這些課程很可能來源於同一個“內容群”。

內容群不僅僅輸出盜版的資源,它們還提供運營的思路、方案、甚至話術技巧。那些進入“學習群”的人,更多的初衷是為了獲取“知識”,但進入“內容群”的人們,目的則更加純粹,那就是掙錢

深入瞭解之後,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知識付費的領域,“盜版”居然看起來比“正版”更加豐富……

在小強的介紹下,我繳納了298元的“入群費”,然後群主把我拉進了一個“精英社群”,並同時甩給我一組鏈接。

鏈接裡面的,是一些“往期資源”,我下載了其中一項,除了【音頻課程】外,還有打包好的【文字版】、【聽課筆記】甚至【思維導圖】……

而這樣一份看來更加豐富、更加充實的“盜版資源”,在二手平臺上,只需要花費不到正版價格的1/20就能獲得,即使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我依舊可恥的心動了……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內容相當“豐富”的盜版資源,甚至超越了正版……

在“內容群”中,多數人都保持著安靜,很少像“學習群”那樣出現熱烈的討論。

偶爾有人發言時,除了反饋“網盤掛了”這樣的技術性問題外,大家聊得最多的,還是“運營話術”

群主有時候也會親自現身說法,教大家如何運用話術掙更多的錢。

比如:“當有人向你要求打包下載時,你不要直接跟他要錢,也別說你要多少錢。你應該跟他告訴他整理這些信息有多麼不容易,以及強調這個鏈接絕對不能外洩,否則會導致資源被封。最後再建議他發一個小紅包意思一下,多少無所謂,讓他看著辦。在這種心理下,對方才更願意交錢。”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某個“內容群”的廣告宣傳,幾乎涵蓋了所有熱門課程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內容群掙錢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首先自然是價格不菲的入群費,我所在的“精英群”有200多個成員,而根據群主自己透露的消息,這樣的群他一共有4個。

如果這4個群按總人數1000人計算的話,僅入群費一項,其實就已經達到了30萬的收入……

除了“入群費”外,另一項重要的來源就是“廣告流量收入”。

內容群的群主往往會用音頻內插入廣告、文件名中掛廣告、壓縮包內添加引流圖片等等方式來插入一些引流的廣告。

主要是將用戶引導至他們自己的公眾號中,公眾號日常發佈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此前看到的“聽課筆記、感想、文字稿”等信息,中間夾雜著一些廣告信息。

從每篇均可達到數千,偶爾出現10W+的瀏覽量上來看,整體的公眾號應該可以提供穩定且可觀的廣告收入。

毫無疑問得是,內容群的背後,一定不是一個人在運作,因為我很難想象一個人能夠每天同時整理出十幾檔熱門節目的音頻、同步製作宣傳圖片、文字稿、筆記、導圖,而且還能順手運營一個公眾號。

雖然群主一再表示他只是“個人”,但我依舊從中隱約看到了“團隊”的影子

然而很可惜的是,內容群的群主也是整個探訪過程中,警惕性最強的人,也許是因為我的問題太多了,最終引起了對方的警覺,在某一個深夜,毫無徵兆的我被踢出了微信群,而群主和小強也把我拉入了黑名單。

理所當然的,我也找不到任何地方,去退我的入群費。當我再次用新的小號嘗試聯繫他們時,也並不意外的吃到了一碗閉門羹。

發發朋友圈就能掙到錢?月入一萬的“知識打卡群”到底是什麼鬼?

儘管這個行業把自己“包裝”成了知識分享的樣子,儘管各個群主都在強調,他們賣的是“服務”。

但無論如何,這條產業鏈說到底依舊做的是“盜版”的生意。

在這個行業裡,最受傷的,無疑就是那些正版知識的製作者。

事實上,雖然我們高喊著“知識付費”時代的來臨,但根據我的觀察,一個熱門課程,其盜版的真實銷量,恐怕遠遠超出正版的銷量。

我輾轉聯繫了幾個做內容付費創業的朋友,想聽聽他們有什麼保護自己的辦法。

沒想到,最終聽到的卻只有無奈……

“維權難度太大,我們也沒辦法把精力放在這邊。”這是來自苦主們最真實的心聲。

由於數字信息易複製、易傳播的屬性,導致這些盜版信息在各個平臺遍地開花,維權的規模與難度都極大。

更要命的是,由於大量的侵權都是小範圍、小規模的傳播,即使是較真維權,也無法得到任何回報。所以只能任由它們。

而在平臺方面,雖然不管是二手交易平臺,還是網盤平臺,都在進行侵權信息的清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銷售者們總能找到新的方法繞過平臺的監管,似乎總也找不到一條能夠根治的辦法。

於是乎,版權方望洋興嘆,平臺方兩手一攤,而知識付費時代的盜版販子們,則用別人得知識,為自己,掙取著巨量的財富。

這,或許是對“知識付費時代”,最大的諷刺。

注:

1、文中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

2、本文調查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線索已交至版權方與各平臺,希望能夠引起重視,更好的保護原創者利益。

【徵集線索】:

本文是我的系列文章《第361行》中的第二篇,該系列文章主要通過採訪、調研的形式,去展示那些“少見”、“有故事”的行業,如果您身邊有朋友從事著很罕見、很有趣、很容易被別人誤會的職業,希望您能夠通過私信向我提供相關線索,如果能夠採用,我將會為您送上一個小紅包,並在文中向您表示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