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王國維 冒襄 胡適 南華寺 漢鏡堂 2017-07-30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伍慶祿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蔡守遺硯七種

吾粵先賢蔡守,集革命家、文藝家、考古家、收藏家於一身,活躍於上世紀上半紀中國社會舞臺上,名重一時。1941年於南京歿後,聲名與典藏逐漸湮滅。

先外祖丁少瑾公與蔡守訂交,往還酬酢20年,遂成世交。近日蔡守冢孫蔡志高世兄出示先祖遺硯七種以觀賞,驚歎歷劫之餘尚有如此奇珍。

蔡兄見餘愛不釋手,即命嫂夫人親手拓墨一套以贈。

嫂夫人自學傳拓才有兩個月,便有此精光寶鑑,纖毫必現的作品,洵有神助也。

蔡守如夫人談月色以篆刻與畫梅名傳後世,其實談月色早年的傳拓技藝,尤其是古器物的全形拓技藝,更是名擅一時。近時拍賣市場上常見其手拓片,均以高價成交。

蔡嫂夫人與談月色素未謀面,蔡嫂夫人70年後學此技藝,甫一入手便得此佳績,能無得乎談月色隔空相授耶。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漢瓦當硯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漢瓦當硯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漢瓦當硯

漢瓦當“長生未央”硯,瓦當直徑14釐米,當心有陰刻篆文“心瓊”二字,是新刻者。當底琢成硯臺。瓦當泥質微黃,細膩堅實,當為澄泥。紫檀木方形匣16釐米見方,匣蓋嵌“長生無極”文字瓦當。匣底鐫楊千里隸書銘曰:“長生無極,長生未央兩瓦,戊午張琅姑寄為寒瓊卅七歲壽。楊千里題。”

戊午為1918年。

張光蕙,字稚蘭,一字蘊香,號琅姑,別號心瓊。生於晚清,幼承庭訓,嗜讀書,工於詩文,詩風清麗流暢。

楊天驥(1882-1958),字千里,江蘇吳江同里人,著名書法家,南社會員,曾任無錫縣縣長、吳江縣縣長。楊千里家學淵源,精習楷法,長於秦篆漢隸、章草、魏晉諸家,無不窺其堂奧,於秀麗中饒有金石氣,胡適曾師從楊千里先生。今存胡適的字跡中明顯可以看到楊千里的影子。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澄泥硯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澄泥硯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澄泥硯

“符三年 秋佳制”瓦硯。澄泥質,呈水坑端硯紫色,觸手細膩無夾砂,瓦狀稍曲,約14釐米見方,凸面鑿出邊線做硯臺。背中刻銘曰:“符三年 秋佳制”,似缺上半。右邊刻跋曰:“紫玉摧殘瓦不如,紀年一字尚鐫符。宋唐遺制姑無論,盡有佳名任客呼。壬午四月香儷園藏。”紫檀木匣子,匣蓋刻記曰:“年紀剛餘一字符,澄泥斷瓦冒家廚。女羅定是摩桬過,非我家人解得無? 歲事崢嶸費握籌,冒為拾硯典釵裘。淨光甓亦郎君得,如此風裁信好逑。水繪園澄泥斷磚研歸清河夫人,而寒瓊亦得宋淨光寺塔磚硯,皆戊午除夕韻事也,為綴詩於硯匣。石禪老人趙藩。” 匣底裡刻銘曰:“辛未十月得吾家故物,喜而題記。冒俊。”匣底外刻銘曰:“三寸澄泥以玉符,名園當日伴吟廚。分明六字無稽考,捧過佳人纖手無。 寒碧詩成數夜籌(冒闢疆有寒碧孤吟),留遺冷硯抵霜裘。縱教殘缺猶堪寶,水繪寒瓊兩匹逑。 次石禪老人韻而絕,吹萬居士題句,時甲子中秋日。”

“□符三年”年號有唐僖宗“乾符(876)”,宋真宗“大中祥符(1010)”,宋哲宗“元符(1100)”。

“香儷園、水繪園”,明末才子冒襄的私家園子。冒襄(1611-1693) ,字闢疆,號巢民,江蘇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人。14歲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被董其昌比作初唐的王勃。半生在明,半生再清,歷六代皇帝。《清史稿》有傳曰:“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入清後,隱居不出,以名盛當世,當道屢向朝廷推薦,他堅決不應,直至終老。除了以文傳名外,其與董小宛、陳圓圓等十餘美女的風流韻事,更為後人津津樂道者。

冒俊(1828—1884),冒襄家族後人,亦是才女。著有《福祿鴛鴦閣遺稿》,《林下雅音集》等。清同光年間,隨丈夫入粵當官而居廣州。

趙藩(1851—1927),字樾村,晚年號石禪老人。白族,雲南省劍川人。曾任四川臬臺,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運動,歷任眾議員,南方軍政府交通部長等職。1920年辭職回滇,任雲南省圖書館館長。蔡鍔、李根源均為其門生。趙藩一生著述頗多,尤以詩詞為最。現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聯"、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即為其手書。

高燮(1878—1958),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鄉人。名燮,字時若,又字吹萬,別署仰聖,又號寒隱、葩叟、志攘、黃天、蟻民、木道人等。世代書香,家道殷厚,一生嗜讀,藏書十餘萬卷,尤以《詩經》最為詳備。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歸來堂校碑硯”

“歸來堂校碑硯”。長方形歙硯,長15釐米,寬10釐米。硯眉刻篆書題記:“歸來堂校碑硯 趙李清照”。紫檀木匣子,匣蓋刻行書詞一首:“人比黃花瘦幾多,西風簾幕奈愁何,歸來重與畫雙蛾。古硯千年留篆刻,斷碑幾度共摩挲,因緣流轉可憐它。浣溪沙 屯艮”,刻“紅薇館”長方印。匣內底刻篆書“宋趙氏歸來堂龍尾硯 蔡寒瓊藏鄧爾疋篆”。

傅熊湘(1882-1930),號屯艮,湖南醴陵人。為南社早期成員,詩、文、詞兼工。一生於新聞、教育、文學均聲跡顯著,胡適、陽翰笙皆曾為其學生。

“紅薇館”,蔡守自用齋堂館名之一。

鄧爾雅 ( 1883-1954),名溥霖,號爾雅,以號行,字季雨、寵恩,宣統初更名萬歲,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東莞莞城人。幼承家學,隨何翔藻習詩文。精於文字金石訓詁,集篆刻、書法、詩詞、繪畫多方成就於一身的通才藝術家,揚名海內,馳譽至今。

王國維、繆荃孫札深池方形端硯。邊長14釐米,高7釐米,硯壁四周刻了王國維、繆荃孫與蔡守兩通信札,各佔兩面。王國維扎:“今晨讀手教,敬悉一是。南等(衍)華寺木造像略題數語奉呈教之。《玄謠集》已飭人抄出附呈。此卷在倫敦博物館,其中詞調名均見唐崔令欽《教坊記》。令欽為明皇時人,則此集諸調為唐詞無疑。惟未見原卷,無由定為何時所書耳,《簋齋藏印冊》題後當交景叔轉呈。肅此 敬請哲夫先生檯安 弟王國維頓首。九月晦。”
繆荃孫札:“金石同癖,久仰清芬。箋翰忽貽,遠征拙跋。荃素不工書,錯落尤甚。又未見脫本,礙難著筆。謹綴數語呈正。張君紹芝將尊簡用郵遞及石墨五品尚未送到,乞促之。急於一覩也。此復哲夫仁兄方家大人 弟繆荃孫頓首。”
此札提到“南華寺木造像”事,即指:1918一 1919年間,鄧爾雅、盧鑄、潘至中、蔡守等人遊南華寺時發現“殿前羅漢樓有木刻羅漢五百尊,十之七八為宋代故物,十之二三為後來所補。”鄧爾雅當時有記曰“惟像高且巨,不能攜取,僅以小刀割取木座之一部分,共得八件”一事。按此,此札當寫於1920年左右。《玄謠集》,敦煌遺書之一,是晚唐抄本詞曲卷子,分藏於倫敦與巴黎。原題為“雲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是現存最早之唐詞抄本。1920年,羅振玉和王國維首從日本人抄本開展研究。關於集子名稱,後來學者如朱孝臧、饒宗頤、潘重規、沈英名、鄭振鐸等均釋為《雲謠集》,而學者金毓黻則仍稱之為《玄謠集》。綜上之說,應以《雲謠集》為是。限於條件,王國維所依據的是日本人的抄件,而後之來者都有條件看到原本或影印本。該硯王國維款則於“文化大革命”期間鑿去,遺蹟尚依稀可見。
繆荃孫(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蔡守卅歲肖像方形硯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蔡守卅歲肖像方形硯

蔡守卅歲肖像方形硯,端石,長16釐米,寬12.5釐米。底刻蔡守肖像,右上刻“蔡寒瓊先生三十歲小象。七十七辛亥荷花生日女弟子陳鴻璧敬題。”右側刻:“寒瓊藏硯之十。”紫檀木匣,匣蓋銘曰: “蔡寒瓊卅歲小景研。戊辰荷花生日,何遂題。”

陳鴻璧(1884—1966),廣東新會人。上海聖約瑟西童女校畢業。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從民國初年在上海創辦廣東幼稚園至廣東中學。1953年,廣東中學與振德中小學合併,改名為培群中學,教育局仍要聘她為校長。她自感年邁多病,婉謝聘任。陳鴻璧是中國翻譯史上女性譯者進入獨立翻譯階段的標誌,被稱為“陳高雅女士”。所譯科學小說《電冠》、偵探小說《第一百十三案》《印雪蓉譯叢》、歷史小說《蘇格蘭獨立記》等等,風行一時。

何遂(1888—1968) ,字敘甫,福建福清人。光緒三十年(1904),考入福建武備學堂後,開始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入民國後曾任多種要職。酷愛書畫、文物,收藏頗豐,其書畫作品亦邀時譽。解放後藏品全部分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天津圖書館,僅1950年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古文物就達6895件。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舅氏瓶式硯

舅氏瓶式硯,端石,長徑16釐米,寬徑12.5釐米,右側銘曰:“眾美備,此端友。瓶不罄,石永久。沈東銘為甥哲夫撰屬,侖西刻。”鈐“古宜”長方朱文印。

沈東銘,番禺人。著有《相字臆談》、東萊博議》四卷二冊校本出版。

蔡守遺硯七種《仍在旅途》14

明尼舒霞歙硯

明尼舒霞歙硯,長徑12釐米,寬徑9.5釐米,紅漆木盒。蓋與底均有填金漆銘。蓋銘曰:“明比丘尼舒霞龍尾硯。庚申八月十三日贈月色女德,蔡守。”底銘曰:“明比丘尼舒霞遺硯。”

“庚申”,1920年。

舒霞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