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豐碑永存——記開國中將王恩茂

王恩茂 王震 經濟 井岡山 政治 贛鄱老幹部 2018-11-29

1913年5月19日,王恩茂出生於永新縣禾川鎮北門赤石村一戶貧苦農民家中。這天,天氣晴朗,春風拂綠,父親王美南給他取乳名春伏,寓意“春伏、春伏,不能總是埋伏著,還要伸出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美南、謝鳳娥夫婦共生育5個孩子,王恩茂排行老三。1928年5月上旬,年僅15歲的王恩茂毅然懷揣著《嚮導》週報和《先驅》雜誌,獨自從永新縣出發,經過三天三夜,到達井岡山上,並幸運地找到了蕭克的部隊,當上了小紅軍,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身經百戰,征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屢建奇功,揚名在祖國的天山邊陲,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事業,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樂章。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擔任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漫漫長征路

1935年11月19日,紅六軍團在湖南省桑植縣瑞塔鋪的楓樹塔舉行誓師大會,並下達突圍命令。當天晚上,王恩茂隨軍團主力從瑞塔鋪出發,和紅二軍團一起離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北渡波濤洶湧的金沙江後,紅二、六軍團擺脫了國民黨軍的瘋狂追擊。當時,如何翻越一望無垠的玉龍雪山和康藏高原成了部隊面臨的一個難關。為便於沿途籌集給養,軍委分會決定紅二、六軍團分左右兩個縱隊北上。1936年5月5日,時任中共川滇黔省委祕書長的王恩茂隨右路縱隊的紅六軍團由大南壩一帶進駐中甸縣城,休整後,經定鄉、稻城、理化、瞻化向甘孜前進。

從中甸的四列到稻城的藏壩是雪山區,王恩茂和大部分指戰員都是從南方到達雪山區的,穿的都是單衣,不適應高山高寒地區的氣候,更沒有翻越雪山的經驗。雪山寒冷、空氣稀薄、缺氧,有的指戰員連換洗的衣服都沒有,禦寒的辣椒、生薑、燒酒等根本無法找到,王恩茂忍受了巨大的生存考驗,翻越了雪山區。6月3日,王恩茂與全體指戰員通過草地,那裡人跡罕至,渺無邊際,紅軍沒有糧食吃,就吃野菜度日,憑著毅力終於到達包座——草地中心的第二個阿壩。包座出現了喇嘛寺廟、房屋和田壟,大片的青稞都已經成熟。王恩茂和指戰員們找到一個倉庫,收集了一些糧食,挽救了一些因飢餓瀕臨死亡的指戰員,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問題。7月2日,經過9個月的艱苦轉戰,紅二、六軍團穿越五個省,勝利到達甘孜地區,在普玉隆實現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合。7月5日,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王恩茂隨紅二方面軍繼續北上,進入藏族地區後,由於大多數地方沒有房子,部隊只能露宿,也很難找到糧食,只能找野菜、野草充飢。當時正值多雨季節,草深地溼,糧食和禦寒防雨的衣物奇缺。從甘孜出發時,每人只攜帶了8天的糧食,但由於沿途得不到糧食補充,每人每天只有三四兩糧食,王恩茂和指戰員們的體力消耗很大,行動緩慢。沒有糧食吃,凡是牛皮、羊皮製作的東西,甚至連扎的皮帶,幹部帶的皮包,以及喇嘛寺裡的破鼓皮,都成了王恩茂和指戰員們的食物。由於衣服單薄,寒冷刺骨,因飢餓、寒冷而死亡的幹部戰士不斷增加,部隊減員很大。9月11日,紅二方面軍向陝甘交界出發,先後攻克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威逼天水,與紅一、四方面軍形成互相策應的有利局面。在甘谷禮辛鎮,國民黨軍的飛機輪番轟炸,王恩茂的馬和馬伕被炸死,紅六軍團政委王震隨即調了一匹騾子和一個馬伕給他,才使王恩茂順利走完長征最後一段征程。10月4日,王恩茂隨紅二方面軍從天水以西向北轉移。在整個撤退中,紅軍都遭到國民黨軍的頻繁堵截和騎兵、飛機的襲擾。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王恩茂與指戰員們一道奮勇苦戰,奪路前進,渡過渭水,越過西蘭公路,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行軍作戰,於10月23日在甘肅省會寧縣興隆鎮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

悠悠天山情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率領第六軍10餘萬人受命進軍北疆,第二軍由政委王恩茂和軍長郭鵬率領5萬餘人進入南疆。在鄯善,國民黨殘匪在解放軍入城前,大肆燒殺搶掠。當王恩茂率大軍進駐該地時,歡迎的人群突然一陣騷動,一群老百姓手舉狀紙,跪在地上,將王恩茂圍個水洩不通,大聲呼喊要求懲辦燒殺搶掠的肇事者。當時,路上塵土飛揚,幾步外就難以分清人影。戰士們都為王恩茂的安全擔憂,他們一邊用半生不熟的維吾爾語喊“跪西,跪西(意為‘走開’)”,一邊奮力衝開圍住王恩茂的人群。王恩茂示意戰士們不要激動,說:“你們不要管我,先趕緊組織人員將火撲滅,將肇事者抓獲,將他們搶走的東西還給老百姓。”當部隊離開鄯善時,老百姓爭相挽留,依依不捨。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當時中蘇友好的大局和特定的歷史原因,新疆許多中小學少數民族學生使用的是蘇聯版教科書。少數民族學生看不到本民族文字的書報,又不懂漢語,只好看蘇聯提供的書報。這種國家觀念紊亂的狀況在伊犁、塔城一帶更為嚴重。時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的王恩茂認為不能任其發展下去。於是,他迅速請示中央編印少數民族語言課本,出版少數民族文字書報,在新疆努力推行“五個一”教育:宣傳一個黨——中國共產黨、一個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條道路——社會主義道路、一面國旗——五星紅旗、一個領袖——毛澤東。有人質疑,這樣做是否有些過分?王恩茂說:“我們在自己的國土,宣傳自己的政黨,升起自己的國旗,熱愛自己的領袖,有何不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廣大少數民族群眾都自覺接受了“五個一”教育。考慮到當地的特殊性,王恩茂還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親自制訂了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貧窮、落後、封建的舊新疆,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長期屯墾戍邊,王恩茂報請中央批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至1965年,兵團在全疆擁有169個農牧團場,4700個生產連隊,工農業總產值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三分之一。

1966年9月,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貼出了“火燒區黨委,炮打王恩茂”大字報,形勢急轉直下。面對這股惡流,王恩茂堅信黨中央。造反派要他揭發賀龍、王震的罪行,他不但隻字不提,而且在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再次肯定“賀龍、王震是好同志”,因而受到打擊和迫害,被下放到安徽蕪湖任地委副書記。後來,王恩茂向毛澤東寫信要求回部隊工作。1974年,王恩茂擔任南京軍區副政委,1977年調任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等職。

1981年,新疆出現混亂局勢,不少幹部向黨中央寫信,要求中央調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0月,中共中央決定調王恩茂重返新疆。王恩茂以黨的工作、新疆的大局為重,無條件地服從黨中央的決定。臨行前,鄧小平和王震親自找王恩茂談話,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新疆是個地廣人稀、多民族的地區,是祖國的西部邊陲,那裡有許多工作需要你去做,有許多複雜的民族問題需要你去解決。新疆的豐富礦產資源需要你去組織力量開發,經濟需要你去領導振興。”進疆後,王恩茂把全部精力放在做團結少數民族工作與發展新疆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他倡導“四個人人”,即人人要講民族團結、人人要做民族團結工作、人人要維護民族團結、人人要做民族團結的模範;“五個互相”,即互相諒解、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團結、互相信任;以及“一個規定”,即規定每年5月為新疆宣傳和開展黨的民族政策、搞好改革、加強團結、發展經濟的宣傳月。1982年,王恩茂親自主持召開了全疆民族團結模範表彰大會,大力表彰好人好事。在大會上,王恩茂提出開展創建“民族團結模範縣”“民族團結模範個人”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全疆“民族團結模範縣”達半數以上,新疆民族關係大大改善,民族和睦、團結氣氛空前高漲。

拳拳赤子心

王恩茂生於永新、長於永新,永新的山山水水,記載著他兒時的點點滴滴。雖然少小離家,但他內心深處那份家鄉情結卻異常深厚,日久彌深。無論在新疆還是在北京,他的心未曾一刻遠離家鄉,時刻關心家鄉人民的生活冷暖,時刻支持家鄉的建設與發展。只要家鄉人民找到他,無論工作多麼繁忙,王恩茂總會抽出時間熱情接待,總會千方百計解決家鄉的困難。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恩茂贈送家鄉100頭新疆細毛良種羊,幫助建立井岡山羊場,進行綜合種養開發,提高了食品供應量,加快了家鄉人民致富步伐。1986年,永新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旱,全縣40餘萬畝稻田乾枯開裂,旱情十分嚴重。王恩茂得知後,心急如焚,硬是從新疆的“牙縫”裡擠出2000噸汽油、柴油,並親自聯繫好專列及時送到永新,幫助家鄉人民戰勝了天災。1990年,王恩茂積極與建設部聯繫,幫助解決禾河護堤立項和工程建設資金,使永新縣城免遭了每年的洪澇災害。為改變永新落後的通信狀況,1993年,王恩茂幫助家鄉爭取了郵電部180萬元項目資金,建設了永新縣郵電大樓。

王恩茂曾三次回家鄉,每次回到家鄉,總會邀請兒時夥伴共聚一堂,談笑風生。1991年8月,王恩茂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他沿著一條坑坑窪窪的泥濘小道邊走邊看。當看到一些住房依然殘舊不堪時,他禁不住感嘆起來,剛坐下來,便要求召集家鄉的黨員開會。他語重心長地說:“再也不能這麼窮了!這要靠你們黨員發揮帶頭作用,一不能只等國家撥款,二不能坐等別人扶助,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接著,他走出去向等候在外面的鄉親講述自己在延安、新疆開荒種糧食、種棉花的故事,動員廣大群眾大力發展種養產業,搞活經濟。他的話擲地有聲,讓鄉親們得到深刻的啟發。北門村鄉親經過多年的苦幹實幹,一幢幢新樓房拔地而起,整整齊齊地矗立在永新縣城北面,由一個貧困村成為擁有淨資產1500萬元的富裕村。

1993年11月,王恩茂第三次回家鄉。時任永新縣委書記汪普生向他提出計劃在禾河修建洋湖公路大橋的設想,但因財力緊缺,遲遲未能實現。王恩茂親自到實地視察,當即表示回京後與交通部取得聯繫,爭取中央交通部門財力上的支持。在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洋湖公路大橋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順利建成通車,不僅方便了群眾來往縣城,而且縮短了從永新上井岡山的路程。當地廣大幹部群眾常會稱讚:“修建洋湖公路大橋是千秋大業的工程,王恩茂將軍為家鄉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

2001年4月12日,王恩茂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他的骨灰隨後被安放於新疆。2018年5月,新落成的永新縣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王恩茂將軍骨灰安放儀式,王恩茂的親屬代表和數百名來自四鄰八鄉的幹部群眾在這裡迎接這位開國將軍魂歸故里。

本文來源江西《老友》雜誌,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