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王長田 貓眼電影 阿里影業 記憶大師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05

每經影視記者 李菲菲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當阿里影業還因淘票票的不菲支出承擔數億虧損的時候,貓眼卻悄無聲息的盈利了。

上述盈利並非小數字,根據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日前在投資者交流會中透露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貓眼收入超過6億元,前3月的平均月利潤超過5000萬元,單月最低利潤超過4000萬元。”

如果以對比的形式量化上述數據,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根據光線傳媒此前披露的數據計算髮現,若以“利潤總額”理解王長田所稱的“利潤”,那麼貓眼不僅僅是目前四大票務平臺中鮮少實現盈利的,並且2017第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或超138918%。

如此亮眼的成績自然令市場興奮,也讓一向以“燒錢”為代名詞的票務網站不由得揚眉吐氣。目前持有貓眼19%股權的光線傳媒更是透露出“未來不排除增持貓眼”的可能,除此之外王長田更是表示“貓眼正計劃獨立上市”。

2017第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或超138918%

背靠新美大和光線傳媒,貓眼電影在去年脫離了美團獨立分拆之後參與電影的程度愈發縱深。

從起初的售票平臺到進入具體電影項目的上下游,從去年主控發行《驢得水》、《情聖》、《我不是潘金蓮》,再到目前聯合出品、發行線下熱映電影《記憶大師》,貓眼已經從燒錢“拼票補”,“進化”到目前真正主控參與電影項目。

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截至目前,《記憶大師》上映7天累計票房2.27億元(圖/CBO中國票房)

據王長田日前於投資者交流會中透露的數據,結束燒錢的貓眼2017前3月的平均月利潤已經超過5000萬元。

因為並非上市公司,貓眼電影的業績一直未向市場公佈,只能從光線傳媒披露的定期的關聯交易計劃中略窺一二。據去年6月底光線傳媒公告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貓眼電影實現營業利潤、利潤總額10.79萬元,淨利潤8.08萬元,2015年度也僅實現淨利2.38萬元。

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2016年第一季度貓眼電影實現利潤總額10.79萬元(圖/光線傳媒相關公告)

依照上述數據,貓眼電影去年一季度實謂“業績平平”。在日前結束的光線傳媒投資者交流會中,王長田對於貓眼電影的業績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貓眼一季度收入超過6億元,前3月的平均月利潤超過5000萬,單月最低利潤超過4000萬,市場佔有率平均39%,最高時候達49%。而且市佔率非常穩定,基本在36%~42%之間波動。是售票網站最大規模的盈利”。

在王長田看來,他對於貓眼實現更為亮眼的年利潤“充滿信心”,然而考慮到業績的週期性,貓眼電影2017年的業績狀況卻仍待檢驗。以去年為例,雖然一季度實現盈利,但貓眼電影前三季度卻出現了-3405.17萬元的虧損。

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2016年前三季度貓眼電影淨利潤為-3405.17萬元(圖/光線傳媒相關公告)

“貓眼有獨立上市的計劃”

業績實現扭虧,業務愈發縱深產業鏈,對於貓眼目前的打算,王長田更是透露“貓眼有獨立上市的計劃”。同時作為光線傳媒上市以來“最重要”的併購決定,王長田更是表示未來“不排除有增持貓眼”的可能。

此前,光線傳媒及其控股股東購買貓眼57.4%股權之時,估值83億的貓眼業績遠沒有如今這般亮眼,可以預測的是,倘若繼續增持,光線傳媒必將付出更多的真金白銀。而給了王長田繼續增持信心的,是貓眼的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

每經影視記者此前曾撰文分析過,2014年暑期檔開始發力的貓眼電影,2014年末上線的淘票票,2015年末合併格瓦拉的微票兒(現更名為娛票兒),還有同年綁定院線的百度糯米,“BAT+貓眼”早已形成四分天下的在線票務格局。而當燒錢拼市場份額的戰火接近尾聲,四大平臺都在依託自身資源探索盈利之道。

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每經鄒利製圖

對於貓眼而言,發力電影發行業務成為其獨立分拆之後的業務重點。貓眼CEO鄭志昊上個月在接受億歐網採訪時表示:“貓眼過去一年在電影發行業務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我們主控發行的幾個片子,比如《驢得水》、《情聖》等也成為年度黑馬片。”

貓眼一季度收入超6億,月利潤超4000萬……除了這些,王長田還透露了個大祕密!

2016年上映的《驢得水》不僅豆瓣評分8.3分,同時也獲得了1.73億元的票房(圖/CBO中國票房)

今年以來,貓眼電影在產業鏈縱深更甚,從春節檔電影《大鬧天竺》、《西遊伏妖篇》到《嫌疑人X的獻身》、《記憶大師》,重點檔期的電影都免不了貓眼電影的身影。

貓眼的盈利給了市場對於一向帶有“燒錢”符號的在線票務平臺稍許信心,然而除了貓眼外,仍然不容忽視其他票務平臺的業績狀況。以阿里影業為例,淘票票所屬的互聯網宣發業務去年虧損6個億,今年繼續燒錢仍然在所難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