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直擊|博納於冬、光線王長田呼籲提高票房分賬比例、電影專資向片方傾斜

本報記者 馬秀嵐 吳可仲 上海報道

一年前,在2018年上海電影節期間,光線傳媒(300251.SZ)董事長王長田曾做出預判,未來一到兩年內將有上千家影視公司倒閉,因為資本在撤離,大家沒有錢賺。

如今,一語成讖,影視行業正處在谷底。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9年1月~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和觀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為負,自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2019年上海電影節採訪獲悉,面對今年影視行業的種種困境,業內紛紛呼籲通過提高分賬比例、改革電影專項資金相關制度等方式紓困。

提高分賬比例

6月17日,在第三屆影視領袖峰會上,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呼籲提高片方的分賬比例。他表示,中國電影改革已經到了深化改革的時期,深化改革就是要將過去觸碰到利益集團的利益深化不下去的地方進行深化改革。他認為主管部門應該拿出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深化改革。

萬達影視總經理姜偉表示,上游企業承擔更大的風險,分賬比例應該是向製片方和發行方傾斜。王長田指出,國外的分賬票房是片方拿得最多,剩下各方是遞減的,是階梯式的分賬模式,而中國的模式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模式。他認為目前的分賬模式中,影院分得票房的57%,片方分得43%,即使將電影專項資金的5%分給片方,最後的分賬比例還是低於院線,片方所得仍然是最低的。

實際上,今年春節檔票價高漲,讓普通觀眾高呼“看不起”。五一檔的《復聯4》票價更是達到三四百元,影院竭澤而漁的方法也引起各方探討。而此前在《復聯4》高票價的調查中,本報記者發現,一些影院確實存在提高票價的同時亂收服務費的現象,甚至部分影院收取的服務費遠高於票價。其中服務費多收的部分並未算進和片方的分賬部分。

彼時,製片人關雅荻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目前的分賬比例,除去發行方和院線分走的部分,影院可以分得將近一半的票房。“片方分賬比例要提高,供給方利益沒有最後保證,全世界只有中國製片方分賬比例固定且過低。為什麼影院可以拿著片方的電影,隨意加票價又不跟版權方分呢?”他說。

代表片方的受訪者認為,片方從項目前期開發到後期上映承擔最大的風險,付出的努力最多,但是最後分得的票房卻很少。

此前,有做發行的人士告訴記者,一般票房分賬的比例是43﹕57,片方和發行方獲得43%的票房,剩下的57%由院線和影院獲得。基本上影院獲得的分賬票房都在50%左右,有些很強勢的影院能拿到55%或者56%,就給院線一個點。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說道,好萊塢的分賬模式確實是階梯式的,而且越大的影片越有市場議價權,獲得票房分賬比例為50%、60%甚至再高的都有可能,還要根據每週票房不同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我們談論的核心在於如何能夠使中國電影製作的質量提升,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錢從哪裡來?一定要讓內容製作方有足夠的動力去投制大片,所以對於電影製作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保障。”他說道。

王長田指出,關於院線和片方的分賬比例是極為不合理的,要改革不合理的電影市場利益分配機制問題。“按照目前的分賬比例,一個電影的投資方,能夠拿到的分賬比例相當於100元票房中大概只能拿到30元,這個比例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這個模式這麼多年了都沒有什麼改變。”

電影專項資金使用應改革

在呼籲提高片方分賬比例的同時,各位影視公司高管也對電影專項資金的使用提出了異議。

記者瞭解到,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是影院需要將每部上映電影總票房的5%作為專項資金上交給國家電影專資委。電影專項資金的使用範圍包括:資助影院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資助少數民族語言電影譯製;資助重點製片基地建設發展;獎勵優秀國產影片製作、發行和放映;資助文化特色、藝術創新影片發行和放映;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和維護;經財政部或省級財政部門批准用於電影事業發展的其他支出。

於冬肯定了電影專項資金在過去對於電影行業發展的貢獻。“電影專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電影產業的促進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專資主要是收取稅前票房的5%,補充影院的建設、放映設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於冬同時表示,國產影片很長時間以來承擔了很多電影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在目前電影行業下行的階段,是否可以考慮免徵電影專項資金3年,讓製片方和影院都能夠有一個緩衝,給電影行業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表示,因為現在很多的專資返還到了影院,但是目前影院的發展也處於放緩的階段,而製片又劃歸了宣傳部,但是處於調整期,這個調整期與其去討論怎麼劃撥專資,不如干脆休養生息3年,促進行業的發展。

於冬以博納來舉例稱,博納去年憑藉《紅海行動》和《無雙》取得了50多億元的票房,但是繳納稅前5%的專資,達2億元以上,這對於一個企業來講負擔還是比較重的,雖然博納的一些影片也得到了政府的資助,但這些資助相比5%專資的差距還是蠻大的。

王長田則坦言:“在全國各個行業都在減稅降負的今天,電影行業到底減稅降負多少,其實到目前都沒有方案,沒有人提這件事,這是一個問題。”他表示,以前鼓勵影院迅速發展和建設起來,但是目前中國的銀幕數已經有6萬塊了,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銀幕數最多的國家。但實際上銀幕數目前是過剩的,內容供不上,這是因為內容公司的製作還不夠強,因為收益上算不過賬。為什麼投資變少,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收入結構的分配不合理。

“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去改變,應該建立鼓勵內容創作的一種政策的體系。這個體系不建立,中國電影不可能有好的發展。”王長田說道。

姜偉在電影院做了10年多的經理,他認為電影專項資金在2002年院線制改革以後,還是對影院的建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表示如果沒有這項資金的支持,影院沒有建設起來,就沒有之後電影票房的大爆發。

姜偉認為,現在影院端已經高度市場化了,已經不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撥款來建設了。從製片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對於電影有大量的補貼,通過稅收優惠或者是返還的方式,像新西蘭可以從25%一直做到40%的退稅,包括捷克、摩洛哥等國家也都有不同的稅收政策來鼓勵電影的製作。“中國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我們的市場足夠大,希望有好的退稅政策,幫助電影行業繼續成長。”

(編輯: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