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前引

唐永徽四年(653年),時任洪州都督的滕王李元嬰,廣集能工巧匠,於贛江之濱,修築了“宏廓顯敞,殊形詭狀,革弊鼎新”的三層高樓,滕王閣。

這不是李元嬰第一次大興土木修建閣樓,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貞觀十三年(639年),作為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太宗李世民最疼愛的幼弟,剛滿九歲的李元嬰就被封為滕王,食祿滕州(今山東滕州)。及至年長就藩封地,李元嬰隨即開始了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的荒唐生活。

李元嬰似乎對營建土木行宮有著濃厚的興趣,滕州山明水秀處遍及亭臺,其中不乏以“滕王”命名的樓閣。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對這位小皇叔的行端多有不滿,沒多久便將其遷為蘇州刺史,後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到了洪都,李元嬰依舊不改驕縱生活,為飽覽山川之秀,賞歌舞之樂,特意選址贛江左岸的丘崗,營造了滕王閣。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只是在此間尋歡作樂、不知收斂的李元嬰,惹惱了高宗皇帝,一紙令下,奢華的閣樓轉瞬成為廢墟,李元嬰也被貶滁州。

但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世事的因緣際會,機巧暗合。

放浪聲色的李元嬰沒有想到,正因為皇帝下旨毀掉滕王閣,才有了二十年後都督閻伯嶼的重修,更由此引來一位青年英才執筆疾書,成就了一段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

而作為滕王閣的肇建者,李元嬰,也成了這段佳話中不可或缺的符號。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我們的故事便從上元二年(675年),滕王閣重修後講起。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上元二年(675年)九月初九,修葺一新的滕王閣內,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只是在這賓客盡歡的宴會上,都督閻伯嶼的臉色卻十分不快。

原本閻伯嶼想趁滕王閣重陽日竣工之賀,遍邀治下文人墨客作序,藉機炫耀女婿吳子章的文才。

眾人知趣皆推辭作文,唯獨列座末席洛陽來的過客王勃不知避讓,竟在閻都督的客氣聲中,欣然應命,即席揮毫。

都督閻伯嶼不悅,藉口更衣,拂袖而去。

坐在偏室的閻都督,命下史從旁伺候王勃下筆,並囑咐,一句一稟報,他倒要看看這個雖有才名傍身的年輕人,到底有何能耐。

很快王勃運筆書寫的首句便傳了過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哂笑,不過老生常談耳。

稍後下史又來稟,次句為“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下閻都督沉吟不語,開始品出不凡。

之後接連數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句比一句精妙,雖然閻都督未置評語,心中已然翻騰不止。

當聽到“落霞與孤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伯嶼再也忍耐不住,拍案叫絕,盛讚道:“真天才也!當垂不朽矣!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閻伯嶼心中的不快一掃而空,立即回到宴廳,站在王勃身側觀賞那字字珠璣的妙文,讚不絕口。

這下滿室文人雅士無不圍觀誦讀,一時都驚為天人!

時年二十五歲的王勃名動東南,此篇《滕王閣序》也被閻伯嶼仔細收好,精心裝裱一番,高懸閣樓大廳中堂,並刻石勒碑永傳後世。

王勃這次來到洪州,本是借道南下,看望遠在交趾為官的父親。正如序中所言,不過是“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恰逢其會罷了。

《滕王閣序》辭藻華麗,鋪排大氣,既有山川之美,亦有人煙之盛。

落筆生風處,盡顯東南之美;流麗飛動下,窮攬鶴汀鳧渚。

回味漁舟唱晚,情思逸興遄飛。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很難想象,青年的王勃在極盡人間美事後,能有強烈的人生際遇之慨:

“天高地迵,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不管是馮唐易老,還是李廣難封,王勃的字裡行間多有懷才不遇之感。我們在驚豔於文辭的蕩氣迴腸之時,不僅生出疑問,少年老成的王勃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才使他撫凌雲而自惜呢?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初唐的詩賦上承南朝遺風,堆香砌玉,綺碎浮華,早已無建安風骨。年少而才高的王勃睥睨古今,“開闢翰苑,掃蕩文場”,傾注倜儻意氣,更新了大唐銳意的英姿,奠定了盛唐雄渾開闔的詩歌氣象。

大約公元650年,即唐高宗繼位初的永徽元年,王勃出生於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一個儒學世家。

得益於家學淵源,少年時的王勃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加之聰慧好學,六歲時就能作詩,十歲時就已經飽覽群書,。

十二歲時王勃來到了大唐的首都長安,跟隨名醫曹元學習《周易》及醫術。

乾封元年(666年),高宗皇帝下詔開幽素制科考試,十六歲的王勃信心滿滿應試,在臺策對答時,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一舉及第,旋即拜為朝散郎,成為唐帝國最為年少的官員,

年少成名的王勃曾作《乾元殿頌》,綺麗的文章,壯美的詞義,讓高宗皇帝大為驚歎,連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未及弱冠文名遠揚,時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列,合稱“四傑”,其文才公認當屬首位。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本應是仕途得意的少年新貴,可很快,王勃卻因缺乏政治的敏銳而遭逢人生的第一次貶謫。

在被授予從七品上的朝散郎後,王勃經皇甫常伯的舉薦成為了沛王府修撰,侍奉沛王李賢讀書。

這可是個令人眼紅的差事,李賢為皇后武氏次子,深受帝后寵愛,以文才見長的王勃,因而有大把的機會青雲直上,但恃才傲物的王勃親手毀掉了仕途。

總章元年(668)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玩樂,王勃從旁助興,遊戲作文,大筆一揮便寫了一篇遣詞優美,引經據典的《檄英王雞》駢文。

沛王李賢大樂,可高宗皇帝卻大怒。

何為檄?主征伐也!

王勃是完全沒有意識到,此篇“檄文”已然觸動到了皇帝的敏感神經!

大唐三代的皇權傳承都伴隨著血淋淋的爭鬥,高宗皇帝親歷兄弟相殘的宮廷內亂,自然認為王勃是在挑撥兩王關係,離間皇親。

是故高宗李治怒批王勃為歪才,欽命逐其出長安。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放逐在外的王勃出遊巴蜀,登高玄武,賦詩唱酬,天高雲闊,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的詩文佳作。

可這並不是王勃的志向,他在《澗底寒鬆賦》中借傲挺的寒鬆自嘆:徒志遠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

仕途上的失意,不是放浪于山水之間就可以消除的。

在蜀中游歷兩年後,王勃在親友的斡旋下得以回京參加時選。

咸亨四年(673年),二十三歲的王勃謀得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參軍一職,本以為這是人生的新起點,卻沒想到竟成命運的重大轉折。

初到虢州不久的王勃,就因擅自殺害官奴曹達而犯死罪,被朝廷下獄。

這件案子非常蹊蹺,歷代多有爭論,無論是在《舊唐書》還是《新唐書》裡都有言及,認為是王勃恃才傲物,得罪同僚,而遭設計,方有此難。

本來王勃枉法殺人,罪有兩重,應是必死無疑,但恰好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皇帝下詔稱天皇,皇后武氏稱天后,大赦天下,王勃幸而得免死罪,只是削除官職,釋放歸家。

這年的八月,出獄的王勃極其沮喪,雖然豁免死罪,可父親卻因他的緣故被貶往交趾為縣令。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為此王勃深為自責,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痛苦道: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命途多舛的王勃祈望能將功贖罪,對上不辱沒君父,對下能庶幾無愧,可朝廷並沒有再給王勃機會。

“尋復舊職”無果後,廟堂之高,已無王勃立錐之地。

上元二年(675年)春,王勃自東都洛陽啟程南下看望父親,一路經楚州、揚州、潤州、常州、蘇州、杭州、衢州後,於當年九月初來到了洪州。

在滕王閣宴會之上,回首半生蹉跎,王勃發出“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慨!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是將其一生都寫在了《滕王閣序》裡。

或言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但王勃卻沒有太多時間去實現他的青雲之志。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上元三年(676年)春,王勃在交趾見到了遠謫邊邑,困窘不堪的父親,父子相見是何情景,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在當年秋八月,王勃戀戀不捨的告別父親登程回鄉,這一別卻成永訣。

渡南海北上的王勃,忽遇疾風高浪,不幸落水,雖然被救起,可依然無力迴天,這位年僅二十六歲的才子,永遠離開了人世。

上天給了他令人豔羨的才華,卻也剝奪了他順遂美滿的人生。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初唐的風流高華,王勃一人獨佔七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不會孤單,每一個誦讀其佳作的後人,都能跟隨他一同領略整個初唐的風華。他的人生如流星劃過,雖然短暫,可那傳世的詩文卻足以震耀古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