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腕錶 宇舶表 黃金 材料科學 澎湃新聞 2017-05-04

建立時間不到8年,規模也並不是很大,但幾乎集合了瑞士最先進製表科技的高科技錶廠宇舶卻已經成為了瑞士新一代製表工藝的代表。在這裡高科技與傳統手工藝相互交融,讓腕錶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宇舶第一座工廠在2009年落成

宇舶是個只有數十年曆史的年輕品牌,但發展卻極其迅速。尤其是2004年迎來新任領導者讓-克勞德·比弗(Jean-Claude Biver)之後,到了2007年底,品牌營業額達1.5億瑞士法郎,員工人數幾乎翻倍。2009年10月,這家佔地6000平米的全新高科技製表廠落成並投入使用。2015年,緊鄰原廠的第二座製表廠也跟著落成,這讓宇舶成為“製表之都”日內瓦中實力不容小覷的製表品牌。

材質:賦予黃金“魔力”的高科技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宇舶的第一座工廠一共有四層,一層是製做機芯的零部件,從原始的黃銅切割開始;二樓是零部件的拋光與打磨,以及檢修,三樓四樓是組裝車間,並配還有一個高複雜表工作室。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錶廠中最有趣的一個部門,“魔力金”工作室。魔力金是宇舶專利的一個材質,在2012年推出時震驚了表壇,是一種完全防刮傷的18k金,目前只有鑽石能在上面留痕跡。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採用魔力金材質打造的腕錶,擁有陶瓷的硬度和黃金的質感。

魔力金的做法大致分為4步,首先把陶瓷粉末導入模具中,然後通過2000個大氣壓的冷壓處理使陶瓷粉末成為陶瓷圓筒。第2步就是把經過冷壓處理的陶瓷圓筒放到特殊機器裡面,通過2200攝氏度的高溫和高壓,使陶瓷微粒連結為堅硬的整體。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通過高溫高壓,陶瓷圈(左)中注入液體黃金,融合之後(右)密度立即提升了數倍。

第3步將24K純金在1100攝氏度高溫下熔化成為液態後灌注至胚體中,由於陶瓷圓筒的分子與分子之間是有空隙的,類似於活性炭,所以液態黃金可以被陶瓷圓筒吸收。最後一步就是繼續施以高溫與高壓,直至黃金完全滲透和填滿陶瓷圓筒的每個空隙。整個過程中宇舶會嚴格控制黃金的比例,使其佔到75%,所以魔力金錶殼是地地道道的18K金錶殼,同時象徵18k金的聖伯納狗頭和天平印記也會印在上面。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為了印證魔力金的永不磨損,參觀者特別進行了破壞性試驗,找來鑽頭在上面瘋狂亂劃,結果未能留下絲毫劃痕。

切割:精準無誤,分毫不差

從魔力金工作室出來,我們來到了工廠內噪音最大,機油味最重的一個車間。這個車間就是零件加工車間,這裡可以說是各種數控機床的大本營,金屬原料會在這兒變成一個個有用的零部件。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臺“線切割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據宇舶的要求,從各種金屬的模具中,切割出各種大小、形狀、尺寸的零件。所謂的“線”就是極細的電極絲,電極絲通上電後會達到一萬攝氏度的高溫,物體碰到它會快速融化,可謂真正的“削鐵如泥”。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電極絲通上電後會達到一萬攝氏度的高溫,金屬碰到它會快速融化,可謂真正的“削鐵如泥”。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經過精準切割後的夾板成品。

很少有品牌在材料的運用上像宇舶一樣極具創新,不僅顏色多樣,而且品種繁多。就拿碳纖維來說,宇舶不僅把它用在了錶殼上,更應用到了機芯夾板上。由於碳纖維比黃銅硬很多倍,普通的機器切割1000片黃銅夾板才需要更換鑽頭,而碳纖維每切割100片就需要更換,這就是碳纖維表高成本的原因。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碳纖維夾板的切割非常困難,也無形中提高了腕錶的成本。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藍色的藍寶石水晶材質錶殼對加工工藝提出了極其嚴苛的要求。

今年宇舶又推出了藍寶石水晶材質的腕錶,這種材質的硬度僅次於鑽石。為了切割和打磨藍寶石水晶錶殼,宇舶必須採用覆蓋了鑽石粉末的鑽頭進行切割打磨。為了使溫度不至於過高,整個打磨過程中必須不斷以特別的機油沖刷。

組裝:人手與機械的協奏

到了三樓的零件組裝車間,在這裡沒有了大型機床的嘈雜與喧鬧,更多的則是手工與精密製表工具的和諧統一。這層樓的職能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在樓下生產的零部件送到這裡來檢測,還有就是進行零部件的組裝。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製表師只需要將主板、所有的螺釘都“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放到操作板對應的凹槽裡,接下來就可以交給機器了。

為了使組裝更高效,機械手在這個環節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主夾板上的螺釘有大大小小十餘種型號,如果靠人手組裝必須不停地更換工具,甚至可能因為一時疏忽扭傷螺紋。在這裡,安裝的步驟基本靠機械手完成:製表師只需要將主板、所有的螺釘都“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放到操作板對應的凹槽裡,接下來就可以交給機器了。機械手會根據編好的程序,選則16鐘不同的鑽頭挑選不同的零件放在屬於各自的位置。

一枚融合了高科技的腕錶是如何誕生的?探祕瑞士宇舶表工廠

在這裡,製表工匠只在一天當中光線最好的時間工作,從早上七點開始,下午四點下班。

最後我們來到了位於頂樓的高複雜腕錶工作室,與樓下做常規機芯和常規腕錶的流水線不同,這裡從最開始到最後成表都是由一個製表師完成的。在這裡,製表工匠只在一天當中光線最好的時間工作,從早上七點開始,下午四點下班。因此,裝配一款超薄鏤空陀飛輪,需要製表師花5天時間,而陀飛輪計時碼錶需要3個星期組裝,一枚帶有三問功能的腕錶則需要6個星期組裝。

據介紹,早在2009年宇舶第一座工廠建成時,現任宇舶表董事會主席兼LVMH集團鐘錶部門總裁讓-克勞德·比弗(Jean-Claude Biver)就曾許下誓約,要在十年內實現包括每一粒螺釘在內的100%的機芯自主研發製造。如今八年過去,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甚至不止機芯,錶殼與材質上的研發也不斷地給製表界帶來驚喜。想必在未來的十年裡,這樣的驚喜仍會持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