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腕錶 勞力士 斯沃琪 星座 奢侈品 西部遊星 2018-12-01

1.走時準度:

無庸置疑,這一定是勞力士,也可以很諷刺的說…可Omega還有更準的“石英錶”呢!甚至是“電子錶”(X33),想會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也不會傻到這種論證水平…

基本上Omega對機械錶的承諾就是瑞士天文臺(COSC)認證Chronometer,也就是機械錶“機芯”每日-4/+6的誤差水平(這是得把“每隻”機芯送去COSC檢測的);而勞力士承諾的是自己家的Superlative Chronometer,這是“封殼後”每日+2/-2的誤差水平(儘管近年用上自家驗證,但勞力士仍繼續把機芯送去COSC測)。

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這兩個境界並不僅止於秒差而已,勞力士敢宣稱“封殼後”,這對於相對電子組件更“脆弱”的機械錶簡直是zuo死;但仰賴深厚的功底與改進式的設計哲學(後面會提及),基本上勞力士如果說自己是機械錶第二準,沒人敢爭第一

Omega在苦苦鑽研同軸擒縱機構(Co-Axial Escapement),同時歷經早年改進2500系偷停(走到一半不走又恢復)問題後,最終於07年憋出大招推出“自制”(Manufacture Caliber)同軸擒縱軸機芯8500。這是Omega意圖重振雄風,挑戰勞力士3135“神芯”的絕招(甚至有些便利維修性設計也有參考3135)。

海內外論壇指出,O記8系與衍伸的計時款9系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準度不輸勞力士3135;很多老師父對這個機芯的一些設計哲學也讚譽有加;然而Omega的產品線實在太雜,如果撇開電子或石英表(因為勞力士現在也沒做Oysterquartz了),O記整體準度水平還是不及勞(但拳頭產品確實有底氣剛正面)…畢竟人家是做為標竿擺在那裡,這點連勞黑都不得不承認。

**然而Omega不甘落後,在2015年隨著復刻造型“星座全球大師系列”Globe Master Chronometer的推出,也搞了一個對標勞力士Superlative Chronometer認證的Master Chronometer;Omega強調這個認證是在已通過天文臺認證後的機芯,再經過瑞士聯邦度量衡協會(METAS)進行一系列的“封殼後”準度認證(包含不同配戴角度、上鍊狀況、惡劣使用環境),然而Omega特別強調一項“惡劣環境測試”即是他們近年在主流錶款上加入的抗磁性能測試,有興趣者可以上Omega官網瞭解詳情;然而基本準度依據還是以天文臺每日-4/+6為主;目前通過者以幾款無複雜功能大三針,使用主流85,89同軸擒縱系列自制機芯錶款為主,並沒有實現全系列普及。

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2.可靠性

為什麼要延續準度來講…因為可靠性跟準度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機械錶不準其實就等於不可靠;另外可靠度跟機構設計與產品哲學也有關。這一點被SWATCH集團用營銷戰術拯救的OMEGA自然敵不過勞力士,因為勞力士整間公司的產品開發哲學都是圍繞“準度與可靠度”運作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勞力士墨守成規、老人表、騙錢…在罵聲背後只有勞最清楚要怎樣建立最完善的產品生命週期。

然而這裡並不是來黑Omega的,臺灣很多勞粉以此黑爆O記,說什麼那麼貴還那麼爛之類的…坦白講,在有明確的消費者使用狀況報告前,能夠得知的靠譜信息都是來自鐘錶師傅關於準度與維修性的議題(所以就不討論小白用戶造成的過度震盪或是受磁)。維修性這個詞,已經多次重申,其實一支機械錶準不準並不是端看產品設計與組立本身,還要看方不方便讓人調校(因為機芯不是一裝上去就沒事了,還需透過人力配合電子儀器調節遊絲)。

這也是為何勞力士品牌保值之處,因為勞力士除了自家RSC(勞力士服務中心)後勤體系強大以外,他對鐘錶師傅的要求也是最友善的(甚至包括Daytona用上的計時型機芯4130,可以實現不必拆解整芯就完成主發條更換),因為他在設計之初就是從維修容易的角度出發。然而O記選擇的同軸擒縱軸卻可能對許多修表生手來講是個夢魘;另外SWATCH旗下多品牌的策略也導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人力已經不足,又需要應對差距甚大的機芯設計。

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其實Omega的多彩與活力也應該是要被予以鼓勵的,不然市場上只剩下一家之言那多無趣;然而SWATCH集團似乎在Omega品牌復興之路還欠缺一環重要元素…令人滿意的後勤體系;很傷心的是,這一點做不好將大大影響手錶保值性!

3.機芯整體(包含打磨、技術、複雜功能)

先講複雜功能,還好勞力士在2012年推出了天行者Sky Dweller讓兩者複雜功能站到了同一水平上(當然Omega的碟飛系列一直有在限量生產中置陀飛輪錶款DE VILLE CENTRAL

TOURBILLON;這一點逼格確實高炸天…然而這款表屬於限量中的限量生產,而且懂機械錶構造的人都應該知道,陀飛輪對實質準度幫助就只有個卵用…);兩間公司的複雜功能極限就是到年曆表(每年只要調2月的日期)為止(三問、追針、萬年曆什麼的就省省吧),因為兩間公司主要都還是以工具表(tool watch,就是要帶在身上正經看時間的)為主,所以沒什麼情趣去管那種高訂超複雜款。勞力士考慮是因為,功能越複雜對可靠度傷害越大,背離企業宗旨;O記則主要是受制於SWATCH集團上面一堆“專注裝X”的超頂級品牌,所以自己對付好勞力士就行了,沒必要去躺那個渾水…

歐米茄挾SWATCH集團之資源,首先實現同軸擒縱軸自制,當然也很多O黑在說什麼ETA設計的圖版不算自制機芯,聽到這也醉了…到底是在乎表好不好還是在乎誰設計的?這幾年O記最大突破是實現整隻手錶都抗磁的技術,硬生生讓勞的MILGAUSS相形見絀('字面上'是MILGAUSS約15倍的抗磁能力),這一點確實值得讚揚,因為機械錶最怕的就是受磁,儘管受磁去消個磁就解決了,但現在生活中電子產品氾濫,一般用戶又不可能非常注意使用環境,基本抗磁這種科技都是多多益善,沒人嫌少的

然而勞力士的功底就展現在那個封殼後+2/-2的宣言,而且連複雜功能旗艦款天行者都一樣,這種積累除了原料與設計都緊握手中外;勞力士還有個龐大的實驗室,負責從材料科學到應用力學層面,簡單講勞力士就是一個小型的科研單位,研究對象就是自家機械錶;而且勞力士的機芯設計很多都是基於長年積累下來的機構去進行微調;可以說每個設計都受過時間與用戶的檢證。許多勞迷會以這個去噴其他品牌,但認為真沒必要,畢竟勞力士是一個產業中的特殊存在,認為應該欣賞鐘錶產業中的各種美,而不是拿凡人不可企及的罕例做為自身的優越感

勞力士與歐米茄自制機芯在實用性(關乎準度)的打磨與鍍銠這些細節無庸置疑,這一點也是所有高級鐘錶的必修課了,只不過勞力士沒有背透所以不像歐米茄的8系跟9系,機芯外部還多了魚鱗紋和放射紋打磨。因為認為表都是要看正面的,所以不是很關心裝飾性打磨;如果很在意的人確實可以入手Omega的PO系列,但也有人會懷疑…可以潛水600米深的tool watch用上背透…靠譜嗎?

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4.外型設計

外型設計是很主觀的,但這兩間公司的錶款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中堅,怎麼說呢...在沛納海被各種花式追捧到今天這種高度前,R與O可能是世界上被仿的最嚴重的產品,尤其是他們的潛水錶系列(勞:水鬼Submariner;歐:007海馬Seamaster、Planet Ocean海馬、AquaTerra海馬),甚至一些元素也被知名品牌給借鏡;例如浪琴Hydroconquest有加入勞Submariner元素,豪雅Aquaracer有007海馬的外圈範。

只能說這兩家的設計就是經典,特別是計時錶(Daytona與Speedmaster)跟潛水錶;當然勞力士在正裝表的系列(Day-date、Datejust)則已經被仿到無法用言語形容了。當然,基於SWATCH集團重視產品USP (unique selling point)的態度,OMEGA的錶款變化更多,而勞力士則改動幅度向來都很小。這也是一種品牌特性的體現,覺得沒有必要評論高下;特別是對某些只重度排斥金屬表鍊的朋友,OMEGA可以說是在勞之外另闢蹊徑。

唯一比較值得人深究的是,Omega在海馬AT款上走典雅路線的嘗試,算是很好的走出工具表範的正裝路線...畢竟碟飛系列太老氣...最新款星座系列太娘(然而老款星座系列可是各國政要,除了勞力士總統帶款以外的愛表),AT海馬很好的扛住了Omega正裝款的路線。儘管跟勞力士“蠔式”正裝款知名度還是有很大差距,但別忘了,真正擊潰蠔式銷售的...往往是蠔式自己...消費者一句“老氣”就判它死刑了!

5.營銷

很多人以為勞力士奉行神祕主義,事實上這種說法簡直是無聊兼扯淡。勞力士之所以會讓人覺得神祕,是因為勞力士不是一間上市公司,更甚而之它的母公司叫做Hans Wilsdorf Foundation(以創辦人:漢斯‧韋爾斯托夫命名的基金會...沒錯...基金會!是搞慈善的!);也就是說他壓根就沒有公佈任何經營狀況的義務跟責任(依多年經營路線看來,也沒啥意願,勞力士甚至連官方博物館都沒有),因此勞力士的銷售數字永遠是個謎,或著只能透過二三手數據(渠道)彙整而來,至於營收嘛...也許下輩子都等不到;而OMEGA母公司SWATCH GROUP則是蘇黎世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也是其指數成分股)...說它能不公佈財報嗎?

回到市場營銷,兩間公司都是純正的在商言商,只不過各有所長...先講共同點對於高逼格特定族群,例如:一流運動員或演奏家、重大體育賽事、科研;這兩間公司都是不會放過的。這些項目其實上官網在錶款選擇與公司歷史以外的地方就可以見到,相信不用多說。

現在來講講兩間公司營銷策略不同之處,勞力士更重視線下渠道運營,這也是為何高逼格的授權經銷商(儘管他們賣不只勞力士的品牌)卻都願意貼著斗大的ROLEX跟TUDOR(帝舵、勞力士副牌)標誌...因為有錢拿阿...大哥!其實早年瑞士鐘錶多半也都是這樣搞,唯獨後來營銷渠道多元化,大家也就不把這當最終依歸,而某種程度也反映其他玩家的現金流真的幹不過勞力士,只有他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然而任何對勞力士經營的評估都純屬臆測,至少能證明勞力士更願意在線下耕耘的決心。

歐米茄與勞力士目前的差距主要在哪裡?

歐米茄會幹一件勞力士不喜歡做的事情:軟廣植入(Product Placement)。其中最逆天的就是007電影的軟廣植入。事實上這一點真的頗具爭議性,除了說James Bond原作者Ian Fleming本身就是天大勞粉,更在Casino Royale寫作時指出:龐德不能隨便戴錶,非得勞力士...然而自1995黃金眼開始的龐德就一直配戴Omega腕錶,甚至連當時演出龐德的Pierce Brosnan本人都成為Omega的代言人(現在的龐德演員Daniel Craig則只有以龐德身分出現才戴Omega,在不受“龐德形象”束腹時,他多次被拍到配戴勞力士)。據美國知名勞粉博客Jake’s Rolex World指出,Omega甚至對NASA官方“動了點手腳”才讓超霸Speedmaster成為“第一支登月表”(個人認為這個消息可信度低,因為查遍海外各類信息都沒有證據指出類似行徑,但確實經過NASA海選後撐到最後一關的手錶品牌只剩三個:勞力士、浪琴、歐米茄)。

儘管勞力士也請代言人,也贊助偉大體育賽事,也見證人類創舉...但勞力士更傾向自己證明自己,而不喜歡別人來證明自己。認為軟廣植入跟經營渠道不是思想路線之爭,單純是選擇問題。但在Pierce Brosnan以前的龐德除了兩次配戴它牌手錶外,其餘系列都是配戴經典的勞力士黑水鬼...而勞力士一毛錢都沒付(當然早年龐德電影拍攝時Ian Fleming他老人家還在世,相信MGM也不敢造次)。這種時候,即使再怎樣中立,也很難不展現出兩品牌的高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