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腕錶 奢侈品 深情是一首哀歌 深情是一首哀歌 2017-09-11

一直很想和大家聊這個話題,因為通過各種方式向三山表業問這個問題的表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實話實說,每個月被問上百次,我都煩了。於是今天寫這篇文章,講一講“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算正常?”鐘錶屬於精密計時儀器,其零件要求精緻細密,機芯設計結構合理,裝配調試良好。也只有這樣的鐘表才能準確的顯示時間,但是誤差還是不能免的。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手錶被髮明出來的最本質作用就是用來讀取時間,判斷鐘錶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其走時是否準確。自1866年開始,瑞士Neuchatel納沙泰爾的天文臺開始每年舉行比賽,各個鐘錶品牌將自己的產品送交到這裡來進行為期45天的測試,歷經五個方位和冷.熱.常溫的變化。最後按精準度排名,成績靠前的品牌自然獲得榮譽,市場銷量大增。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這裡說的手錶就特指能佩戴在人手腕上的鐘表。根據瑞士天文臺競賽的標準,機芯直徑在30毫米以內是手錶機芯。所以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手錶,其機芯空間相較於掛鐘.座鐘.懷錶來講會小很多。對於鐘錶這種精密計時儀器來講,體積越小,加工製作難度越高。1973年,COSC瑞士官方天文臺檢測機構(全稱controle officiel suisse des chronometres)出現,開始統一制定一個關於鐘錶走時精度的標準。然後在197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頒佈了關於鐘錶精度的國際標準ISO3159。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由於要照顧到一些小品牌的爛貨,所以國際標準ISO3159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標準,在這個標準裡面,手錶一天的誤差在幾十秒都能算合格。而COSC天文臺認證在滿足ISO3159的基礎上,比ISO3159嚴格很多,要想拿到證書,其機芯就必須成功COSC(瑞士官方天文臺)不同角度與溫度下的精確度測試。而通過這些測試至少需要15天時間,最後的誤差標準是-4/+6秒,也就是說,每天機芯的快慢標準必須在這一區間內,慢不可以超過4秒,快不可以超過6秒。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很多表友看見COSC的標準高,於是寧願多花一點錢去買帶有COSC天文臺認證的手錶。但是買來以後,卻發現走時精度並沒有在-4/+6秒間,於是向我吐槽,說是爛貨。其實COSC天文臺認證手錶並不是爛貨,而是大家都把COSC天文臺認證看得太牛逼了,過於神話。影響鐘表走時精度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鐘錶本身的設計加工(比如原料.機芯板路佈局.輪系佈局.加工精度.後期裝配.調教.裝殼),另一方面則是實際的外部使用環境。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畢竟鐘錶屬於精密計時儀器,影響其精度的外部使用環境因素非常多,包括溫度.溼度.氣壓.磁場.方位.衝擊力等。而手錶更小更精密,所以受影響的程度會更大。影響到鐘錶走時精度的外部使用環境因素太多,實驗室的設備難以全部同時模擬。因此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可以做到在量產腕錶上都考慮到,所以只能“力所能及”模擬考慮到溫度.等時性.方位等可控.易測量的因素。出廠測試的時候只檢測考慮到一半不到的因素,在後續的實際使用中自然不能保證達到走時精度在-4/+6秒間。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比如一位表主是醫生,每天上班都坐在空調房裡面,環境變化小。而另外一位表主是施工的,需要進行戶外活動,環境變化大。我們再退一步講,即使限定了是同一個人,但是卻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使用的環境不會發生變化。聊到這裡鄒三山拋出本文的觀點“ 機械機芯的精確度在手錶本身質量的基礎上取決於每個佩戴者的習慣,並且可能隨時發生變化”。所以說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標準來限定“手錶實際佩戴中一天誤差多少才算正常?”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我們只能考慮限定所有的變量,把手錶放在常溫的室內,正面朝上,遠離電子儀器,上滿弦,讓它走24小時,然後再觀察其誤差。最後誤差在-10/+10秒間,我認為都算正常。如果嫌累,找維修點用專業的儀器檢測也是一個好辦法。對於那些一味追求精準度的朋友你花幾萬塊.甚至幾十萬人民幣買表,真的是為了單純獲得準確的時間嗎?如果是,還不如買塊石英錶。如果還有朋友對手錶的走時精度、防水性、以及退磁有問題的可以看看《鄒三山的玩表祕術》相關資料,鄒三山獨家總結近十年來的玩表經驗改編。

機械手錶一天誤差多少才正常?實驗證明環境對走時精準度影響最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