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一切都簡化了,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既專注,又簡單。
——喬布斯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昨天,坤鵬論在《巴菲特說,他成功的關鍵不是聰明是理性!》中揭示了人類根本就不是理性的生物。

理性全靠人類獨有的前額皮層,但它是薄薄一片,並且已經超負荷,所以理性永遠是稀缺的。

同時,在該文中,坤鵬論還簡單介紹了兩個提升理性的辦法,一個是事後總結,自知自省;另一個是遵循1萬小時定律將技能固化成本能,存放在“系統1”的部分,也就是小腦、基底神經節和杏仁核,這樣當遇到技能類的問題,就可以自動蹦出結果。

但是,像經濟類、社會類、政治類等以人為主體的學科再怎麼練也沒用,因為它們不能滿足技能轉本能的基本條件,也就是它們這些領域屬於複雜性科學,不可預測、更沒有規律可循。

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95歲高齡的查理·芒格關於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它們皆是芒格哲學的精髓。

儘管從嚴格意義上講,其中有些對於提升理性並不會真起什麼作用,但我相信,學會並紮實地踐行它們,將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極為有益。

軍規第一條:基於現實的模型

這其實就是芒格著名的格柵理論,“你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思維模型,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

芒格告訴我們,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聯繫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是投資的最佳決策模式。

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

最關鍵的是,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資者就越聰明智慧。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芒格說:“應做到的是從現實出發,儘量養成掌握多種模型的習慣,這種模型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中……這個過程不僅樂趣無窮,且讓人受益匪淺。”

坤鵬論認為,思維模型和我常提的看事物要看本質有異曲同工之處,因為思維模型就是各學科最本質的知識,而它們恰恰揭示著事物最本質的核心。

所以,掌握了思維模型,掌握了事物本質,你就可以輕鬆地判斷出,凡是脫離本質的說法基本都是純忽悠。

比如:人一般總是從自我利益出發,這是符合事實的觀點,而“人性可以通過羅夏墨跡來測試”顯然不是,因為人的個性無法預測。

再比如:金融的本質就是用你的錢為比你更有錢的人服務,所以當你看到比你更有錢的人揮霍無度,甚至錢不進實業,玩的都是空轉的遊戲,說明金融已經出問題了。

還比如:所有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債,所以看國家的經濟第一要看其債務情況。

思維模型往往並不僅限於學科本身,它們往往還能穿越到其他領域,同樣相當適用,所以掌握更多思維模型的好處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就是咱們古人所說的: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芒格曾舉過一個例子——化學的自催化反應,他認為這一反應並不只存在在化學實驗室,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在自催化過程中,反應速率不斷加快,但根據物理學法則,世界上沒有永動事物,所以,這種運動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但人們卻從中受益匪淺,因為不僅僅完成了A任務,同時還完成了A+B+C任務。

比如:迪斯尼就是自我催化的完美典範,他們拍攝了電影,擁有了版權,錄像帶誕生後,他們只要把攝製完成的電影拿出來,製作成錄像帶即可,同樣VCD、DVD、互聯網的出現,他們要做的動作都是簡單地用新介質承載其電影就成了。

迪斯尼這個例子也印證了坤鵬論所倡導的優質資產生產理論,也就是不管你幹什麼,最有價值的一定是生產優質資產,這樣的資產要麼有技術門檻,要麼有創新門檻,或者是創意門檻,最差也得有積累門檻,並且不管在什麼時候其價值都只有增值不會貶值,比如:寫暢銷書就是生產優質資產,堅持寫優質原創內容也一樣,幹實業呢,最好有自己的獨門創新科技等。

同時,工作永遠不會讓你財務自由,你必須要有為自己創造優質資產的明悟,趁著年輕少些休閒娛樂,多利用業餘時間學以致用吧。

這樣,中年危機在你那裡就成為中年機會,因為人到中年的你,已經積累了可觀的優質資產,到時候不是公司選你,而是你選公司了。

另外,坤鵬論提醒老鐵,當你在選擇工作時,一定要選那些讓你有增值、有新學習、有新嘗試的工作,不要選只是消耗你經驗值的工作,比如:每天全靠經驗工作,少有新挑戰,更無新收穫。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科學理論千千萬,那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模型呢?

首先,要便於應用,如果晦澀難懂,自己記起來都費勁,那別人也很難理解。

其次,還要能夠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可以從它的科學界直接用到人們的生活層面。

掌握多學科思維模型的好處,坤鵬論以前曾經提過多次,自己也在每天踐行著。

有句諺語相當好,“如果你手裡的工具只有錘子,那你會把每個問題都看成是釘子。”

對某個領域懂得越多,越精通,或者自認為如此,就會盡量避免使用其他領域的方法。

行家們喜歡把自己擅長的方法推廣到所有的領域,他們根據手裡的工具來定位問題,而不是根據實際問題本身。

自從科學像工業一樣推崇精細化分工後,這樣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產生了“錘子綜合症”,而其背後的心理原因就是坤鵬論之前多次講過的驗證性偏見。

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的專精一科,通常他們都會是幾個學科齊頭並進,比如:達芬奇是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還有牛頓,號稱百科全書式的“全才”,物理學、數學、經濟學都很牛……

還好,學術界也漸漸意識到此問題,複雜性科學的興起,就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開端。

芒格說 :“許多棘手問題的解答都必須依賴跨領域的重要思想,而不僅僅是有限的幾個知識。”

世界上的知識包羅萬象,是眾多學科的結合體。

單靠物理學不能解釋所有現象,而生物學和經濟學同樣不能。

複雜性科學已經對此進行了充分驗證和批判。

芒格倡導必須瞭解和應用來自於各個重要學科的核心內容——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要從中獲得100種左右最好的模型,然後根據這些內容的信度來應用。

芒格認為,那些來自於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模型最可靠,比如:工程學的質量管理、後備系統、斷點理論以及物理學中的臨界知識等。

對於如何有效應用模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大腦中形成一套知識清單,在遇到一個問題後,拿著清單一一對應,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越基本越好,儘量使用最基本最必要的知識。

另外,我們還要了解不同的知識和原理是如何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的。

要明白這一點,坤鵬論建議你讀一讀我之前寫的複雜性科學的文章——《二十一世紀最牛的科學 你不瞭解就真的Out了!》、《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股市和複雜性經濟學》等。

並且,當你接觸的學科原理越多,就會發現,其實在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間還能找到相似點或功能相似的原理,比如:化學中的粘度和經濟學的粘性就發揮著相似的作用。

那麼該如何讓知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安營紮寨呢?

塞繆爾·約翰遜說 :“能把偉大的人生哲理濃縮成短短几句話的人真是人類的一大功臣,因為這樣易於記誦,記憶深刻。”

因此,坤鵬論建議你學習一些重要思想時,可以尋找描述它們的一句話經典,比如: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同時,“如果你採用許多學生都採用的學習方法,你將無法學會所有這100個你所真正需要的模型。他們的學習方法是,非常認真地從教授那裡學習這些模型,然後獲得了一個高分,之後便將這些模型都給忘了,就像你為了能在下次放水而排空浴缸中的水一樣。如果你用這種方法來學習這100種你真正需要的模型,你就是在同自己的一生開玩笑。你必須學會這些模型,讓他們成為你大腦中指令系統的一部分。”1997年12月29日,芒格在斯坦福大學這樣對學生們講道。

芒格曾說過,常識就是常人不懂的知識。

不得不說,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遇到熟悉的“陌生人”,比如:約定俗成的名詞、司空見慣的現象等,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和它們擦肩而過,並不會去想它到底是誰,是什麼。

坤鵬論在不間斷地寫作中卻發現,越是這樣的“陌生人”才越有魅力,讓人覺得很熟悉,說明它們的滲透率很高,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經常見,天天見,於是人們慣性地承認了其存在,產生了自己已經很瞭解的假象,不再問其出處。

但是,既然能與我們朝夕相處,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重要性,不對它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往往會成為你認知的絆腳石,都不知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如何去探究”往哪裡去“呢?

通過不斷地觀察和詢問“為什麼”,我們將在實際生活中如魚得水。

多多觀察並提出問題,記住發明家兼工程師查爾斯·普羅託伊斯·施坦因梅茨的話 :“沒有傻問題,只有停止問問題的人才會變傻。”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的大腦也一樣。

達芬奇則說,“鋼鐵不用則鏽,河水不流則腐,冷氣霜化結冰,大腦不用則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綜合生物學家瑪利亞·克力福·戴蒙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具有刺激性的環境、好奇心和教育是大腦和健康的滋養品。

給予大腦的刺激越多,則越對人有益。

她在《當今心理學》一書中說 :“經過對那些在88歲之後仍保持活躍的人跟蹤調查發現,不斷使用大腦的人才會保持大腦活躍,原來道理這麼簡單。”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軍規第二條:意義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高人,並不是那些出口就是一堆誰也聽不懂的名詞的人。

而是那些能將高深莫測的知識隨手拈來,還能演繹講解得通俗易懂,就連市井百姓也能秒懂的人。

名詞不能組成知識,就沒有任何卵用。

因為,知識只有融會貫通方顯其價值,萬事萬物只有理解後才有意義。

檢驗你懂沒懂的簡單方法就是,不要用任何專業名詞,用自己的話來解釋。

那麼該如何真正理解新的名詞或是事物呢?

坤鵬論認為,互聯網能夠提供幾乎所有幫助,先把名詞的官方解釋找出來,然後逐詞檢驗自己是不是每個詞都能看得懂,如果不懂就用同樣的方法去查找和理解它的含義。

你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消滅所有不懂。

最終用你的理解,不用任何專業名詞,給它一個你的極簡通俗版解釋,而且力爭只用一句話。

愛因斯坦說 :“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出來,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透。”

接著,針對這個名詞找一兩個實例進行你的分析,看是不是能夠將該名詞揭示的道理美妙地融化在其中。

這個方法起初會很累,因為需要你大量閱讀,甚至要找到相當多的圖書進行學習,因為中文互聯網整體還是浮躁,存在大量以訛傳訛的錯誤。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軍規第三條:簡化

傑克·韋爾奇說 :“你似乎很難想象要把事情做到簡單化是何其之難,而人們對它的恐懼又是何其之深。我們擔心過分簡單會被貼上頭腦簡單的標籤。但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強者是最簡單的。”

巴菲特同意這一說法 :“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那些‘偉大’和複雜的系統,或者運用了神奇的準則等。但我們要做的僅僅是迴歸簡單。”

芒格則表示:“如果事情太麻煩了,我們就跳過去換一個。還有什麼比做到這點更簡單的嗎?”

偏偏人類最喜歡的事就是把簡單複雜化,本來用筆和紙就能快速解決問題,非要用電腦,本來只是隨性而為,非要內因外因解釋個一二三四五六七。

曾經有個真實的笑話,某次高考的語文試卷讓學生寫出某段文字的作者是如何考慮的,結果人家作者跳出來說,我根本就沒想那麼多。

所以,不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而是要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一切從便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

就像坤鵬論之前介紹過的,用總分總的辦法,把問題拆分成幾個主要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然後從最容易的決策著手。

也就是說,從問題本身出發,而非從解決方法出發,只採取最有效的方法。

因為,重要的是結果,條條大路通羅馬,再漂亮的方法,達不到結果,也是白瞎。

所以,在遇到問題時,我們要明確,自己要找的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好辦法,而不是所謂的完美和漂亮的方法。

比如股票投資,它的本質就是輸家的遊戲,那麼少動才能少犯錯,這絕對是個高明的投資哲理。

巴菲特說:“在一個人的投資生涯中,作出上百個聰明的小投資決策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因此我們決定,只要在僅有的幾次時機中採取英明的決策就夠了,而非次次聰明,所以我們現在只要求每年出現一次好的投資想法就滿足了。”

威廉·詹姆斯說 :“聰明的訣竅在於辨別主次,知道哪些是重點,也知道哪些該忽略。”

芒格說 :“有時幹活越賣力,信心越膨脹,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坤鵬論一直強調,金融就是信息揹著金錢四處遊走,所以,90%的財經信息都是散發著銅臭的謊言和垃圾,更多的信息並不代表更豐富的知識或者更成功的決策。

記住 :今天我們獲取的信息量太多了,但同時接觸錯誤信息的機會也更多了。

簡化還意味著懂得迴避。

與其不斷地探索成功之道,還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須迴避什麼,這將有助於減少錯誤,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永遠牢記,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一刻值千金,且不可再生,浪費時間無異於圖自己的財害自己的命。

並且,事前預防比事後治理更簡單。

就像13世紀大法官兼牧師布雷克頓所說 :“一盎司的預防比得上一磅的糾正。”

巴菲特這樣闡述他和芒格的做法:

“在經歷25年企業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後,我跟查理還是沒能學會如何去解決難題,不過我們倒學會如何去避免他們,在這點上,我們倒做得相當成功,我們專攻那種一尺的低欄,而避免碰到七尺的跳高。”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簡單可以讓你專注,專注才能提高理解力和效率。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卓越的成就一般靠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因為它並不能靠輕輕鬆鬆取得。”

大腦在同一時間內專注於許多事情是不可能的,更不要指望它能夠輕鬆自如地完成這些任務。

大腦在不同任務之間轉換耗時耗力,特別是在比較複雜和生疏的任務之間轉換,這個坤鵬論昨天就講過,腦力勞動甚於體力勞動。

那麼,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只專注於一件事,我們的行動和決策將顯得更為簡單。

普布利柳斯·西拉斯說 :“同時做兩件事,相當於一事沒做。”

另外,迴避不可知的問題也是簡化。

解決問題前,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可知的嗎?它重要嗎?

如果不可知,就讓它隨風而去吧,因為這個世界上太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

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可知不可知,一帶而過即可。

就像股市的走勢,410年了,沒有人能夠測得準,所以你必定也一樣無法預知,那就沒有必要糾纏明天的股價到底如何,白費心思,浪費時間!

坤鵬論特別喜歡那句勵志名言:“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堅持在某種程度相當於耐心,愛因斯坦都說過:“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周旋得久一點。”

在沒有壓力、時間限制、威脅或者別人評判的情況下,才能思考得盡善盡美。

思考需要時間,在我們三心二意的時候,簡單質樸的真理常常視而不見。

如果能夠把問題冷卻一會兒,讓潛意識理性思維開始活動起來,常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某個問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

等待機遇來臨時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誘惑面前要敢於拒絕;倉促時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這些就是投資的訣竅。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軍規第四條:規則和過濾器

坤鵬論以前曾講過,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是投資機會太少,而是太多的問題。

在如今這個大數據濫用,讓人毫無隱私的時代,只要你稍稍流露出有錢的跡象,就會像捅了馬蜂窩一般,源源不斷有人給你推薦各種“千載難逢的投資良機”,似乎個個都能讓你一夜暴富。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很容易就會掉進錢財虧空的坑裡。

而規則就是你的投資哲學,就是做什麼、不做什麼的規則。

規則一旦定下,就是你的鐵律,可能偶爾你會錯過一些真正的好機會,但從長遠看,你終將因為少犯錯,而將其它人遠遠超越。

對於坤鵬論來說,我從這三年多的實踐中悟到了一個原則,那就是,堅持做創造優質資產的事,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愚蠢想法,勤奮和耐心是致富的第一必要手段。

巴菲特曾經討論過如何在保險業成功的指導方法,坤鵬論認為,它通用於所有企業:

1. 只接受能夠妥善衡量的風險(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活動),在謹慎評估所有相關因素,包括把最微小的損失可能計算在內,然後得出期望的獲利值。這些公司從來不以市場佔有率為目標,同時在看到同業為搶奪客戶而殺價競爭或提供不合理的理賠條件時,也不會躍躍欲試。

2. 要嚴格限制承接的業務內容,以確保公司不會因為單一意外及其連帶事件而累積理賠損失,導致公司的清償能力受損,同時不遺餘力地尋找任何看似不相關的風險,彼此可能的潛在關聯。

3. 避免涉入可能引發道德風險的業務,不管其保險費率多麼誘人,不要妄想在壞人身上佔到任何便宜,大部分客戶的誠信都值得信賴,所以不必與有道德顧慮的人打交道,事後證明通常其成本遠比想象中的高。

就像是我們在投資時一樣,保險業者想要有優異的長期績效,靠的不是少數的成功個案,而是如何不斷避免作出愚蠢的決定。

那什麼是過濾器呢?

在坤鵬論的理解就是,定好目標,然後設置一些標準,在可選擇的方案出現時,用這些標準來衡量它們,通過的選擇,不通過的放棄。

就像在股票投資中那樣,坤鵬論的目標是做價值投資,是賺長期的錢,於是標準就會設置ROE是多少,PE是多少,負債是多少……時間確定至少三年起,並先確定好哪些行業堅決不投等。

這樣下來,股票的選擇顯而易見地簡單而輕鬆。

在設置標準時,必須是最必要,最精簡,可量化,然後根據優先級排序,形成你的過濾器,設定決策門檻,減少錯誤警報和損失的可能性。

巴菲特曾2001年公佈過他的過濾器:

——我能理解嗎?如果能,接下面 ;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層是不是聚集了許多能幹和誠實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

——價位合理嗎?如果最終能通過這個過濾器,那我們就開始寫支票吧。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軍規第五條:目標

盧西烏斯·阿奈烏斯·西尼加說過:“計劃的流產是因為缺乏目標的指引。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要到達哪個港口,那吹過的風都不是順風。”

有時候,企業領導常常困惑,為什麼員工表現不好?

他們往往只從員工身上找問題,總認為是員工不行,結果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即使以前光鮮亮麗的優秀員工,到了這裡也成了平庸之輩。

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沒有給出目標。

有意義的目標需要理由的支撐,這樣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制定了正確的目標。

所以,目標的制定必須滿足 :

有明確的定義:具體可量化,比如:“獎勵一臺筆記本電腦。”

重視結果:一定要有落實為具體數據的結果。

符合現實,而且合理:許多企業在制定目標時,都存在好大喜功,口號喊得震天響,完全不顧事實地制定目標。結果,目標永遠都只是目標,從一開始,沒有人認為它能實現。

塞尼卡說,我們“永遠不要為了無用或不可能的目標而努力。”

目標要有期限:沒有截止期的目標,最後一般就會拖著拖著,拖黃了。長此以往,大部分人都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它,然後又開始進入另一個沒有結果的目標的制定中。

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 :

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

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哪些因素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哪一個單獨因素卻能夠產生主要影響?

我有能達成目標的必要變量嗎?

什麼是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

我考慮過我的行為還會產生除了最終結果的其他效果嗎?

接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在目標清晰的情況下,必須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麼?問自己 :

問題有多嚴重?

可以解決嗎?

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背後的假設正確嗎?

考慮過各個問題之間相互的影響嗎?

會導致什麼樣的長期後果?

坤鵬論:一文抵萬金 芒格關於如何培養理性思維的12條軍規(上)

軍規第六條:多項選擇

正像人們常說的,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做選擇題。

所以,人生如賭場這句話也是蠻有道理的。

還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儘管坤鵬論並不完全認同,但對於選擇的重要性並不否認。

在選擇時,我們必須要清晰地知道,每個選擇都是有成本的,它叫機會成本。

個人的機會成本常常用於衡量各個選擇的優劣,即使是億萬富翁,他的時間和金錢也是有限的,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等於放棄了另一件事。

因為投入到這件事的每一分鐘就意味著放棄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場,同時我們在某個投資機會上的資金將沒有機會用於其他投資機會上。

決策也意味著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機會成本。如果花時間理解某件事,那無疑放棄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機會。

中國的80後大概都聽過這個段子:比爾·蓋茨每分鐘創造的價值是非常可觀的,如果地上有100美元,他是不會彎腰去撿的,因為在他彎腰的這一秒,他創造的價值已經超過100塊了。撿地上的錢,對普通人來說是賺了,對首富來說卻是個虧本生意。

有趣的是,2014年,比爾·蓋茨在熱門論壇網站Reddit的一項“什麼都能問”的活動中,明確表示:撿!

他表示,在他認為100美元還是一大筆鈔票的時候,他就已經形成了對待金錢的觀念。一張鈔票掉在地上,或許是其他人掉的,這時候應該撿起來還給失主,這是善舉,因為掉錢的人會非常焦慮,而如果是他本人的話,他會把100美元撿起來並放進基金會,這100美元可以派上很大的用途。

瞧,這就是首富的境界,同樣也是每個人都應該秉承的理財理念,不要小瞧每一分錢,這個坤鵬論以前聊過,大家沒事時,可以去翻翻看。

所以,在面臨選擇時,你要認真地分析機會成本。

比如:選擇工作還是讀大學這個問題,巴菲特的給出的建議是要考慮以下問題:

不接受大學教育的真正成本是多少?

接受教育和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在長期收入方面有什麼差異?

如果把接受教育後在非經濟上的優勢忽略不計,那畢業後的收入差異是否是教育的價值或者是沒有接受教育的真正成本?

再比如:如果公司要執行某個市場行動,那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行動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價值變化?從價值角度來看,什麼是資源投資的最佳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珍愛的人、事、物,比如:愛人、工作、房子、汽車等。

所以,當我們決定作出改變時,比如:換個城市工作,最好把改變後的情況和當下擁有的最好狀況進行對比。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互補式的過濾器來評價面臨的多項選擇,即列出各項的優缺點,相互對比衡量。

當年,達爾文曾用這個方法來決定是否結婚。

當然,我們還可以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方法來篩選可供選擇項。

也就是對各項列出成立和反對的理由,然後掂量對比。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每天做出的決定,並非都很重要,一些決定更能主宰我們的生活,因此,要特別重視那些長期的選擇。

因為,一個能夠影響我們未來10年生活的決定比起只能影響當前生活的決定要重要太多。

比如:我們在度假上面作出了錯誤的抉擇,造成的長期後果很微小。

但如果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伴偶、教育、職業、朋友或者投資,造成的可怕後果將會糾纏我們很久很久。

(未完待續)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