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圈的人熟悉呂曉彤,是因為他是當代置業的首席投資官;PE/VC圈的人熟悉呂曉彤是因為他建立起一套“內部孵化+產業鏈投資”的運行模式;新三板市場熟悉呂曉彤是因為他把第一物業、第一文體、倍格生態、第一人居四家公司送去掛牌;而香港市場熟悉呂曉彤,則是他為融資馬不停蹄的奔走。正如呂曉彤自己所說,他想成為影響更多人的那個人。他職業規劃的終極目標就是“伴隨一個偉大企業成長而成長。”

呂曉彤:掌控投融資天平的人

位於北京東直門的當代MOMΛ的蔓蘭酒店是呂曉彤的根據地,記者再次見到他時,方臉濃眉略顯緊緻,犀利的眼神,和藹的男中音,一身商務休閒裝,倚在太師椅裡,邊翻看手機,邊品著茶。見到記者到來,他起身、握手、落座、一杯清茶沏好、推過來、寒暄著。

本次專訪離上次採訪僅過了五個月的時間,而資本市場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創板橫空出世,帶動A股市場極速反彈,新三板市場也企穩回升,相對於去年9月份的低迷,儼然是“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

記者與呂曉彤相識,緣於新三板。2014年當代置業尋求轉型與去地產化,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剛剛入職的80後呂曉彤的身上。在此之前,他是著名私募基金力鼎資本高級副總裁,負責力鼎在中國的消費品行業投資,曾主導大禹節水、振東製藥、中科金財等公司的投資、上市、重組等項目,資本市場實戰經驗豐富。

在當代置業的五年內,呂曉彤制定了“產業整合和生態構建”的戰略,建立起社區服務、金融、科技、空間四大事業群,成功構建起圍繞社區的衣食住行全鏈條的生態系統。這五年正與2015年擴容的新三板市場發展脈絡吻合,因此,他將四家孵化的企業送去掛牌、融資。不僅形成了當代置業新三板系,還成為房企轉型的標杆。而這四家公司在新三板上累計融資超過3個億,其中投資人中不乏鼎暉、中金和深創投這樣的知名機構。

呂曉彤:掌控投融資天平的人

在BIVA Award的評選中,當代置業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地產公司最優秀轉型與多元化金獎,呂曉彤也連續三年獲得當代置業戰略拓展特別獎以及經營管理傑出貢獻獎,獲授公司19年曆史上第二枚金司徽。2018年呂曉彤被創業邦評為40個40歲以下投資人,是榜上稀有的實業人物代表。同年,他攬獲《哈佛商業評論》的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這是企業管理界的至高榮譽。

他職業規劃的終極目標是伴隨一個偉大企業成長而成長。

科創板來了可以理智的跟風

融資要找到對的錢

就在本次採訪的前幾天,記者正巧看到他晒香港的照片,後來得知,集團旗下某個企業準備在香港上市,這是他為這家公司規劃的發展戰略。正當計劃順利推進的時候,科創板的快速推進吸引了港股復旦張江的迴歸。資本市場向來有追新炒新的習慣,而企業也喜歡首批、首家的標籤。既定的戰略與資本市場的不確認性之間就像一個天平的兩端,而呂曉彤就是那個掌控籌碼的人,他該如何抉擇呢?

面對兩難問題,呂曉彤有另一個視角。因為他關注的並非資本市場本身,而是資本市場背後的投資者偏好。熟悉港股、美股、A股市場的呂曉彤說:“每個資本市場都有恆定的特點,在特點的背後是投資者的偏好,企業符合哪個市場的投資偏好,就要在哪個市場融資。”

科創板的出現,對於企業來說,確實多了一種選擇。如果成為首批科創板企業,可能會獲得高估值,企業品牌和內存價值也能夠獲得提升,短期效應明顯。對此,呂曉彤也非常認同,他認為科創板一定要讓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上,不要因為質地好還是差而否掉企業,交給市場用腳投票,大家一起維護這次註冊制的實踐。但同時他告訴記者:“首批企業幾乎可以確定享受到資本市場紅利,但從長遠看科創板是註冊制的偉大嘗試,上面大小市值的估值和流動性差異會很大,很多公司可能會面臨流動性枯竭。”

浸淫資本市場多年,呂曉彤見過不少因為融資需求與投資者偏好不匹配給企業帶來風險的案例。2015年,新三板的投資產品幾乎都是2+1年期限,而企業的發展需幾個3年,當第一批產品到期無法退出時,直接影響了企業估值,市場也開始持續低迷,雖然前期融資順利,甚至獲得了高估值,但是後期卻融資困難,盲目擴張的後果就是經營舉步維艱。“企業發展不是融一筆資金,而是能夠持續融資,這就是必須要找到對的錢。”他說。

找到對的錢就必須熟悉每一個資本市場背後的投資者偏好。呂曉彤時刻都在關注資本市場的最新變化。採訪中他也透露最近多次和圈內一些大佬討論科創板對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對投資偏好、行業估值、企業定價等問題,進行推演。他時刻關注A股、港股、美股的行情變化,隨時準備增減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與企業的確定性之間的砝碼,以期達到最佳狀態。

除找到對的錢外,呂曉彤說,“成功融資的關鍵是要長期建立資本市場信譽。”

做個敞亮的企業家

不要讓投資人賠錢

那麼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的融資能力?呂曉彤給出的答案是:“做個‘傻’企業家吧!”這是他經過思考的答案,“當然,這個‘傻’不是真的傻。”他補充到。

“企業能夠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主要依靠在資本市場上積累的信譽。”他說,“企業所有做的承諾都是他的信譽變現。”他進一步解釋到,“融資榮譽是你之前讓別人賺到了錢,融資困難是你之前通過種種設計讓別人虧了錢。”

誠然,從投資人的角度看,一旦一家企業給別人留下“想從你身上佔到便宜比登天還難。”的印象,即使企業再有發展,也無人敢投。站在企業家的角度來看,讓投資人賺錢,並不是自己不夠精明當時估值定低了,而是“共贏”。而站在呂曉彤的位置來看,企業最核心的是讓投資人和股東賺到錢,企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品了一口茶,面對記者不解的眼神,呂曉彤繼續講解他的邏輯:馬化騰的每次減持幾乎都是騰訊的股價低點。他掰著手指頭當記錄說,馬化騰第一次減持是在2005年7月,減持價格在6塊錢左右,1年後股價漲了近300%;第二次減持在2008年10月底,2009年也漲了近300%;第三次減持在2011年,一年後也漲了15%。

“馬化騰減持在股價的低點,表面上看他吃虧了,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接盤投資者都賺了,騰訊在資本市場也更有信譽了。那麼馬化騰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呢?”他反問記者,這種低位減持與A股市場上很多企業精準高位減持相比,誰更聰明,誰更傻呢?

其實,呂曉彤的邏輯與李嘉誠的商業哲學如出一轍,李嘉誠之所以每一筆投資都能大賺,就是因為他從來不賺最後一筆錢,還總是給接盤者留下利潤空間。“偉大的企業家,應該是讓大家都能賺到錢的企業家。”他也非常認同這一做法。

跟馬化騰一樣,比爾蓋茨,馬雲等企業家的減持也都不是在高點,他們讓更多的人分享了企業成長的成果,讓更多的投資人賺到了錢。與此對應的是,企業降低了融資成本,提升了持續融資的能力。

許多企業不知道如何做股權激勵,不知道合夥制的本質。呂曉彤說:“只要看跟隨他多年的人是否賺了錢,群體造富效應勝過他所有口舌。”他接著說,“做好合夥制,公司員工願意出錢購買股權,股權激勵,期權激勵能達到效果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大家見到了造富效應。”

這讓記者想起了曾經採訪過的一位360老員工,當時問到為什麼願意跟隨周鴻禕這麼多年時,他很自豪的回答,跟著周鴻禕,雖然辛苦,但是保證3、5年就能買房買車。一位IT記者也講到,雷軍曾經說過,他從來沒有讓投資人虧過錢。這也是雷軍每次融資從來沒有人還價的原因。

其實,這套邏輯不僅適用於企業,同樣適用於投資機構,當機構完成投資,準備減持時,如果每次減持都會引發企業股價大跌,長此以往,還會有企業接受你的投資嗎?

按著呂曉彤這個邏輯,投資與融資似乎變的容易了,但他也說:“從投資的理論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企業的發展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投資者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一定要與敞亮的企業家同行。”

“我們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融資從來沒有讓投資人虧過錢。”呂曉彤說。

不讓投資人賠錢

就必須降低經營風險

經過多年的發展,第一資產控股的旗下企業繁多,人數也幾千人。企業越來越龐大,呂曉彤認為在企業發展中,必須要警惕中層危機。

“中層危機”應該是管理培訓專家餘世維博士首先引入國內的,為此他出過一本書,就叫《中層危機》,書中詳盡闡述了中層在企業發展規劃中的作用和地位等。

眾所周知,柯達公司在1975年發明了數碼相機,最後卻因此而破產。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最後說的一句話是: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而騰訊的自我顛覆體系造就了微信。這些案例的關鍵點都在於對中層的管理。

2015年史玉柱內部演講拿中層開刀,他說:“有本事的,下去帶項目,自己當帶頭大哥,沒本事的乾脆走人。”海爾總裁張瑞敏同樣說過,“裁一萬中層不多,不裁就會死。”的言論。前不久華為總裁任正非也說,“高層要有使命感,中層要有危機感。”

呂曉彤告訴記者,他在企業開會的時候也經常講,“企業永遠要警惕沒有作為的中層,只會行使否定權的中層,只會質疑做事者的中層。”他也更欽佩頂著壓力認真幹事的人,他評價這種人是公司的棟樑。他說:“要杜絕中間領導走進舒適區,要建立企業的容錯能力和容錯制度,讓想做事情的人不怕犯錯的去做事情,沒有後顧之憂。如果一個人功勞千百件,一旦做錯一件事就被千夫所指,那麼長久下去就不會有人去試錯,就不會有人去冒險,整個企業會處在溫水中慢慢死去。”

情懷就是要影響更多的人

呂曉彤對於自己的職場定位是這樣的:“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資本市場玩家,而是一個企業操盤手,是企業結合資本的一個玩家。所以我的夢想是要伴隨一個偉大的企業去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從交談中可以發現,呂曉彤是一個對自己言行極度嚴格的人,闡述完自己觀點後總是說一句,“對,就是這個邏輯!”

CFO是首席財務官,他的職務是首席投資官即CIO,而他的職責是CFO+CIO。這種職場身份在市場上稀少,介於純資本人與純企業家之間,“其實每個企業都需要這麼一個人。”他說。

在國外,CFO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2號人物。但是在國內,CFO更多的是偏財務,只在大公司的架構上才有這個職務,對於中小公司來說就是企業家一把抓。由於企業家不懂資本市場,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者行動緩慢。這是當前新三板市場上中小微企業都在面對的問題。

對此,呂曉彤說,“在當代這五年,我的經驗就是一個企業必須要有一個資本合夥人,這個非常重要。”不覺間,他定義了一個全新的職業:企業資本合夥人。相對於FA來說,他們更瞭解企業,屬於企業的一部分。相比資本市場,他對企業發展負責,相對於投資人,他能詮釋公司的價值。

對!就是這個邏輯!

五年當代人

感悟投資真諦

“我在企業五年,我也成長了很多,原來做投資做投行,其實對很多問題的理解都不夠,比較片面。對現金流的理解,對企業發展脈絡的理解,投資人確實理解的比較淺。”

從投資人轉型到企業,當代置業和第一資產給了呂曉彤發揮自己特長的空間和機會。他告訴記者,在企業的內部會議他經常講,“大家不要認為企業和資本市場是割裂的,從長期來看,資本市場一定能反應出企業的價值,這個世界之所以有資本市場,就是因為資本市場能和企業完全的對接起來。”

隨著孵化企業的成長,呂曉彤也理解到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說過的話,“股票市場短期是投票機,從長期來說卻是一個稱重器。”

說到此,他興奮的用極為肯定的語氣說:“什麼叫戰略,戰略是持續打勝仗打出來的,而企業不停的得到資本市場認可,也是勝仗,也能鼓舞士氣,所以戰略和資本是密不可分的。”

呂曉彤回憶到,2007年他開始做投行的時候,他曾經的總經理問他們什麼是投行?然後告訴他,投行就是發現價值、挖掘價值、提煉價值、推廣價值。這四個價值成為呂曉彤的座右銘。

我在公司承擔的一個角色就是一個翻譯、加一個梳理官、加一個對接官。翻譯就是你要把企業做的這些事兒翻譯成戰略,然後將戰略傳遞給資本市場,梳理官就是要把公司的錯綜複雜的發展路徑梳理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對接官就是要做好企業與資本市場的聯接。

平時的呂曉彤喜歡看書。只要有時間,他就會看手機中的各種資訊,或是看紙質書籍。在他的辦公室裡,你甚至能找到《宮女回憶錄》《浮生取義》這些很小眾的雜書,也能找到各種大人物的自傳。“飛機一個往返,能看多半本。”保持閱讀量不僅是記者的特性,也是他這樣的企投家的特點。除了文字的內容,呂曉彤幾乎所有熱門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會去追。在他眼裡,趕時髦有無限的快樂,也能更好的瞭解這個時代的脈搏。

如此勤奮的呂曉彤談到情懷時他說,“所做的事情要能影響更多的人,或者是要參與到一個能影響更多人的事當中,這就是我的情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