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從4月的態勢來看,北上資金似乎玩起了“快進快出、整體流出”的“短炒”戲碼,一度被視為“長期價值投資”的外資,則被部分國內媒體冠以“內資借道香港”的“馬甲陽謀”,進而質疑其所謂的“價值投資”理念。

但如果拋卻“快進快出”的操作手法(其實看看4月A股的下行走勢,你也不得不佩服這些“外資”的“先見之明”與“影響力”),而細究其整體持倉品種,你就會發現,其實,外資整體上仍然憑藉“認真的價值評判標準”,成功的在A股當前的這波“地雷陣”當中避免了“業績地雷”的侵襲,以此觀之,“跟隨”外資(無論是QFII還是所謂的“北上資金”)的整體取向(而非“鑽個別案例的牛角尖”),俺們也能“趨利避害”!

◆一方面,以“商譽減值”為導火索的“業績地雷”有再次“爆表”的風險

◆另一方面,QFII、北上資金等外資,則憑藉“對價值挖掘”的“深厚功底”,繼續在“亂象當中挖掘黃金”……

2018年商譽減值計提總額超1600億,創業板商譽減值壓力仍然最大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Wind數據顯示,已披露年報的3605家A股上市公司中,存在計提商譽減值情形的有871家,佔比24.16%。上年同期,這一比例為13.76%。2018年度,A股上市公司共計提商譽減值1658.6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5倍。東方精工、銀億股份、ST東海洋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因為商譽減值導致年報業績爆雷,近期股價連續跌停。

分板塊看,中小創公司商譽減值壓力最大。Wind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創業板有234家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佔創業板上市公司家數的30.99%;中小板有272家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佔中小板公司總數比例為29.28%;主板有365家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佔比19%。

從行業分佈看,共有5個行業計提商譽減值規模超過百億元。其中,前幾年“三高”交易橫行的傳媒業是商譽減值的重災區。2018年,共計有77家傳媒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合計481.3億元,佔總商譽減值規模的29%。其次,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四個行業分別有62家、78家、83家、69家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規模分別為135億元、130.6億元、122.6億元和121.1億元。數據顯示,上述五大行業合計商譽規模達到991億元,佔商譽總規模的60%。

令人“歎服”的“精準操作”:外資買入歐菲光一個季度後便閃電退出!

日前,上市公司歐菲光因年報實際業績與預告業績相差23億元,引發股價巨震,公司股價在年報披露次日跌停。

一段時間以來,從樂視網到三聚環保,從“神霧系”到東方園林,從康得新到康美藥業,這些昔日廣受追捧的白馬股一個個接連“爆雷”,讓人防不勝防。

但耐人尋味的是,截至一季度末,QFII雖然也出現在31只電子板塊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上,但其中並不包括歐菲光。而自2015年二季度起的近4年時間內,未有一家QFII進入該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再看北向資金對於電子板塊的持股市值排名——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從上表可以看到,歐菲光作為電子板塊龍頭企業,並未得到外資的大力追捧,持股市值僅為5.76億元,在板塊內部屬於明顯低配。

而更加令人“歎服”的是,摩根士丹利和挪威中央銀行都曾在2015年一季度買入歐菲光,但僅持有一個季度後便閃電退出

可以肯定的是,外資持續增加對A股的資產配置,勢必加大國內市場對“價值判斷”的重視,一位海外老牌資管公司股票投資負責人表示——

公司的研究團隊除了平時緊密跟蹤企業基本面的變化外,在做財務模型預測時,還會將公司業務進行逐項拆分和量化。在預測企業未來業務增長情況時,不能僅憑概念就做出判斷,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作為支撐。

比如一家企業3年後的收入可能大幅增長,但因為多僱傭員工所產生的工資成本,以及企業原材料成本的增長情況等因素,我們都必須要將它們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並計算出來,看最後的利潤增長是否與企業的預測情況一致。

對於“一向挑剔”的外資而言,只有“符合上述評判標準的個股”,才能夠入他們的“法眼”!

以下是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加倉市值排名居於前20位的股票——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在滬上一位基金分析人士看來,外資往往對基本面“吃”得比較透一旦覺察到公司財務狀況可能出現問題便會及早撤出,比如之前“爆雷”的康得新康美藥業,外資持有的市值都不多,因此投資者或可以用外資的持股名單來“排雷”

頂級外資機構朋友圈“炫富、拉仇恨”

無獨有偶,就在“5.1長假”之前,當A股正在遭遇“持續回調”的“周陰線”之際,外資就在A股當中“秀”了一把“價值投資”的成果,來“拉仇恨”,真可謂是“人比人氣死人”——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恐怕就是外資對“銀行股”的偏愛,而這恰恰獲得了“業績的支撐”——

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的業績好得讓人猝不及防......好到什麼程度?可以這麼說,營業收入增速要是沒有兩位數,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

統計數據顯示,33家上市銀行(包括32家A股上市銀行以及在H股上市的郵儲銀行)一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大部分銀行都實現近三年最好的一季度業績增速,個別銀行增速甚至是近八年最高

具體來看,33家上市銀行中,只有4家銀行一季度營收增速低於兩位數,而營收增速超過20%的有19家。其中,青島銀行以接近翻番的營收增速位列第一,上海銀行、江陰銀行兩家“包郵區”中小銀行的一季度營收增速也超過40%。

國有大行中,交行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21億元,同比增逾26%,這也是該行近九年以來最高的一季度營收增速。此外,工行一季度營收增速也達到19.4%,為近八年來最高。郵儲銀行和建設銀行一季度營收增幅則為個位數,其中建行一季度營收僅同比增長3.3%。

8家上市股份行中,興業銀行以接近35%的營收增速一馬當先,自2015年以來淨利潤增速重回兩位數水平。此外,光大銀行營收增速也超過33.5%。其餘股份行則普遍超過12%。

整體來看,12家上市城商行一季度營收增長最快,總營收增速高達28%,7家農商行也毫不遜色,總營收增速接近26%。此外,8家股份行、6家國有大行總營收增速分別約22%、12%。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小散警惕!看外資現在是怎樣把“價值投機”玩的飛起的!

與營收高增長相比,一季度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並不那麼抓人眼球。前述33家上市銀行一季度共實現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0.46億元,同比增長6.5%。

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即便增速不及營收,這也是上市銀行近三年來最好的一季度淨利潤增速表現,而銀行業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業績,關鍵原因在於——

一是,利息淨收入的“穩定器”作用:上市銀行一季度加快信貸投放,生息資產規模增長;另外,市場利率持續下行,上市銀行負債成本有所下降,不少銀行一季度淨息差同比走闊。

二是,股債提振和IFRS9(會計新準則)的“X”因子:一季度債券及基金投資收益增加;實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也加大了當期業績波動。

三是,中間業務收入穩定增長:一是信用卡業務收入繼續增長;二是理財業務收入同比企穩甚至回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