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母基金靳海濤:解決母資金募資難題從這四方面著手

投資 風投 創業 基金 證券時報 2017-06-21

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6月19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作為創業投資的最大“金主”,母基金從最初的政府引導基金為主逐漸引進了多元化的社會資本,使其漸漸朝著市場化方向探索。然而,作為中國創投市場的新生事物,母基金的募資和運作模式都仍在“摸著石頭過河”。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母基金攢了不少熱度,且正在聚焦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在第19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國內最大的商業化母基金前海母基金首席執行合夥人靳海濤認為,隨著國內創投機構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中國發展商業化母基金正是時候。

破解投融雙方信息不對稱難題

“行業透明度不高、變化頻繁、投資門檻高,導致投資者投資無門。”在靳海濤看來,中國發展商業化母基金的必要性非常簡單,就是解決投資者和融資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母基金通過大量的盡調,發現每隻基金的業績、亮點、風險後再呈現給投資者,讓投資者可以在信息充分的情況下篩選想要投資的基金。此外,靳海濤認為,母基金的第二個功能是斷了民間非法集資的後路,“如果我們有信息對稱的好品種,非法集資自然就會減少,進而給社會監管和社會穩定帶來很大的商機。”

中國在當下推行商業化母基金有何契機?“全世界的規律都是子基金髮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母基金就會出來了,目前全球接近50%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都是母基金,由於它風險低、收益好、模式好,所以天生是個可靠的投資品種。”借鑑海外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國內發展母基金的氣候也日漸成熟,靳海濤給出了三點理由:第一,國內活躍的PE/VC機構數量已經足夠大;第二,社會資本已經足夠充足,大量資金在尋找出路;第三,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行業裡湧現出了一批領軍人物,大可扛起母基金這張大旗。

但是,靳海濤也坦言,對於中國現階段發展母基金而言的確困難重重,“第一,母基金規模必須大,這個很難;第二,母基金是以投資基金為主,涉及到雙重收費的問題,投資者的意願會降低;流動性對於母基金而言很重要。”而這當中,最大的困難是募資。怎麼解決?靳海濤給出了四個方向:第一,設計好的商業模式,考慮怎樣才能不雙重收費;第二,在沒有商業數據的情況下,母基金如何贏取投資人的信任;第三,必須考慮母基金流動性問題;第四,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母基金管理團隊。

有直投經驗的人更能管理母基金

“有做直投經驗的人做母基金會更有優勢。”靳海濤指出,過去歐美和中國的一些小規模母基金管理者大部分不是從事投資的,至少不是投資一線人員。但是,判斷一隻好基金是建立在投資經驗基礎之上的,他的投資經驗和教訓積累可以讓他把基金看得更清楚,因此更能讓投資者信任。

作為商業化母基金,前海母基金有兩個首創:一個是取消雙重徵費,另一個是開創“子基金+直投”模式。“我們有50%是投資子基金,50%做直投,而且不重複收費。”靳海濤介紹,不雙重收費意味著要增強基金的流動性,因此要進行直投和增加債券投資和項目收益權投資,這樣才能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特別一提的是,前海母基金的直投以跟投為主,領投為輔。“我們直投的項目基本是基金推薦的項目為主,以自我主動發現項目為輔,這樣就堅守了母基金的屬性。”靳海濤播報了前海基金的投資數據:2016年至今的一年半時間裡,前海母基金一共投出了100億,其中包括30多隻基金和70多個直投項目。而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評估報告中,2016年的投資組合整體增值27%。

“這個實踐證明了中國可以把母基金做好,以後就會興起一批母基金,以後PE/VC就不用費勁精力去募資,而是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資上,那個時候我們的行業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靳海濤提出了這樣的願景。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