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誰給了粉絲“聲討”的權力

最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個產業開始側重於大數據。似乎數據的好看與否,是衡量一個明星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數據由誰來製造?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明星的粉絲

對於明星來講,數據可分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線上數據包含百度指數、微博轉評贊、超話排名等網絡數據。

基於維護線上的網絡數據,明星的粉絲開始有了系統的分工,特別是流量型的藝人。粉絲會分成數據組、打投組、反黑組、美工組、文案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呈公司化管理。

顧名思義,數據組負責提高明星的網絡數據,打投組負責打榜和投票。

線下數據一般是活動的參加人數、與之相關的商品銷量、參演的電影票房等。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誰給了粉絲“聲討”的權力

最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個產業開始側重於大數據。似乎數據的好看與否,是衡量一個明星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數據由誰來製造?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明星的粉絲

對於明星來講,數據可分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線上數據包含百度指數、微博轉評贊、超話排名等網絡數據。

基於維護線上的網絡數據,明星的粉絲開始有了系統的分工,特別是流量型的藝人。粉絲會分成數據組、打投組、反黑組、美工組、文案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呈公司化管理。

顧名思義,數據組負責提高明星的網絡數據,打投組負責打榜和投票。

線下數據一般是活動的參加人數、與之相關的商品銷量、參演的電影票房等。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遠的來說,五年前“出口轉內銷”的前EXO的中國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開始陸續回國發展,大家叫他們“歸國四子”。

因為是頂級流量男團的出身,“歸國四子”有著巨大的粉絲基數,當時不管四個人中的誰,只要有活動出場必會引起粉絲的山呼海嘯,發一條微博的轉評贊更是瞬間破萬。在數據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內的同齡男藝人。

憑藉超級亮眼的數據,四個人吃到了極大的紅利,大導演的電影、S級IP的電視劇、不同種類的商業代言,一線雜誌的封面等等,各種頂級資源紛至沓來。

對此,粉絲會去積極包場貢獻票房,購買平臺會員卡,囤貨偶像代言的產品、十本二十本的購買雜誌,為的就是維護偶像的數據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誰給了粉絲“聲討”的權力

最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個產業開始側重於大數據。似乎數據的好看與否,是衡量一個明星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數據由誰來製造?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明星的粉絲

對於明星來講,數據可分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線上數據包含百度指數、微博轉評贊、超話排名等網絡數據。

基於維護線上的網絡數據,明星的粉絲開始有了系統的分工,特別是流量型的藝人。粉絲會分成數據組、打投組、反黑組、美工組、文案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呈公司化管理。

顧名思義,數據組負責提高明星的網絡數據,打投組負責打榜和投票。

線下數據一般是活動的參加人數、與之相關的商品銷量、參演的電影票房等。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遠的來說,五年前“出口轉內銷”的前EXO的中國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開始陸續回國發展,大家叫他們“歸國四子”。

因為是頂級流量男團的出身,“歸國四子”有著巨大的粉絲基數,當時不管四個人中的誰,只要有活動出場必會引起粉絲的山呼海嘯,發一條微博的轉評贊更是瞬間破萬。在數據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內的同齡男藝人。

憑藉超級亮眼的數據,四個人吃到了極大的紅利,大導演的電影、S級IP的電視劇、不同種類的商業代言,一線雜誌的封面等等,各種頂級資源紛至沓來。

對此,粉絲會去積極包場貢獻票房,購買平臺會員卡,囤貨偶像代言的產品、十本二十本的購買雜誌,為的就是維護偶像的數據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近的來說,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選秀節目大火。節目採取層級淘汰制,選手的去留與否由粉絲全權決定。節目外,觀眾為自己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們如撒錢一般投票;節目內,愛奇藝和騰訊名利雙收,賺得滿缽。

當看到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因為自己的一票而出道時,粉絲那時的成就感無與倫比,會認為偶像的成功是自己的投入而促成的。此種成就感,對於流量型明星的一切都可以適用

不過反過來說,粉絲看到自己的付出,使得偶像在事業上得以發展,從而得到了回報。那麼粉絲付出了,偶像在事業的發展上卻沒有發展,他們會怎樣想呢?

數據化的網絡時代,給了粉絲包裝偶像的機會,也給了他們“聲討”付出的機會。楊冪作為少有的女性流量愛豆,早期出演的低質量電影具有高票房,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這其中都有粉絲的“付出”。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誰給了粉絲“聲討”的權力

最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個產業開始側重於大數據。似乎數據的好看與否,是衡量一個明星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數據由誰來製造?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明星的粉絲

對於明星來講,數據可分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線上數據包含百度指數、微博轉評贊、超話排名等網絡數據。

基於維護線上的網絡數據,明星的粉絲開始有了系統的分工,特別是流量型的藝人。粉絲會分成數據組、打投組、反黑組、美工組、文案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呈公司化管理。

顧名思義,數據組負責提高明星的網絡數據,打投組負責打榜和投票。

線下數據一般是活動的參加人數、與之相關的商品銷量、參演的電影票房等。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遠的來說,五年前“出口轉內銷”的前EXO的中國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開始陸續回國發展,大家叫他們“歸國四子”。

因為是頂級流量男團的出身,“歸國四子”有著巨大的粉絲基數,當時不管四個人中的誰,只要有活動出場必會引起粉絲的山呼海嘯,發一條微博的轉評贊更是瞬間破萬。在數據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內的同齡男藝人。

憑藉超級亮眼的數據,四個人吃到了極大的紅利,大導演的電影、S級IP的電視劇、不同種類的商業代言,一線雜誌的封面等等,各種頂級資源紛至沓來。

對此,粉絲會去積極包場貢獻票房,購買平臺會員卡,囤貨偶像代言的產品、十本二十本的購買雜誌,為的就是維護偶像的數據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近的來說,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選秀節目大火。節目採取層級淘汰制,選手的去留與否由粉絲全權決定。節目外,觀眾為自己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們如撒錢一般投票;節目內,愛奇藝和騰訊名利雙收,賺得滿缽。

當看到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因為自己的一票而出道時,粉絲那時的成就感無與倫比,會認為偶像的成功是自己的投入而促成的。此種成就感,對於流量型明星的一切都可以適用

不過反過來說,粉絲看到自己的付出,使得偶像在事業上得以發展,從而得到了回報。那麼粉絲付出了,偶像在事業的發展上卻沒有發展,他們會怎樣想呢?

數據化的網絡時代,給了粉絲包裝偶像的機會,也給了他們“聲討”付出的機會。楊冪作為少有的女性流量愛豆,早期出演的低質量電影具有高票房,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這其中都有粉絲的“付出”。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粉絲“聲討”的後果如何

目前,如果說明星效應是一種能產生經濟作用的商品,作為粉絲就是C端的終極購買用戶

對於當下的流量明星來說,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從楊冪昨天的活動看,品牌方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籌辦的活動。頃刻之間,這場活動背後的所有努力全部“打水漂”,也難怪有品牌方的人員在微博哀聲哉道。

從明星的商業價值看,很多品牌在推新品的時候會選擇一夜爆紅的明星。因為這類明星會突然暴漲很多“雞血”粉,這些粉絲的購買能力強,人數多,可以快速衝高新品的銷量。


"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作者|徐小怪

前言

用愛發電?

對不起,我們現在斷電。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日前,楊冪粉絲又雙叒叕手撕偶像的經紀公司了,這次來得比以往更猛烈一些,從線上熱搜發展到了線下示威。

事情的起因是楊冪疑似要出演公司的某部自制劇,粉絲對此十分不滿。一位粉絲代表去和公司人員進行核實,並沒有得出任何答案,雙方“溝通”無效,以互刪告終。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一時間,楊冪的粉絲紛紛換成了指責公司的頭像,抒寫長微博表達自己的極度不滿,似乎此情緒已壓抑了很久。

而後,在昨日楊冪出席某商業活動時,現場來了眾多粉絲。粉絲們高舉著眾多口號牌,以集體“聲討”的形式表示對楊冪經紀公司——嘉行傳媒的憤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為什麼粉絲會“聲討”


“我追星又不是做慈善,我也不是她爹媽,我追你一定是要從你身上圖點什麼的;你不管我圖什麼,你需要明白的是我對你的愛不是無條件的。”

某位粉絲在事件中發了一段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很打眼。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有著類似想法的不僅僅是楊冪粉絲,所有明星的“事業粉”都是如此。這類粉絲一旦發現偶像的事業發展不如自己的預期,就會產生怨言,甚至“脫粉”。

曾幾何時,粉絲追星很單純,喜歡他或者她的樣子、愛聽他們的歌、看他們演的戲。心甘情願地付出金錢、時間、精力,為偶像的相關商品買單,或者是組織應援活動。雖然有個別的極端行為,但是並不是普遍的現象。

為什麼最近幾年,追星變成了粉絲看中回報的投資行為?可以從兩方面分析解讀。

首先是粉絲的主觀角度,此行為是一種情感投射。作為一個明星的“事業粉”,如果偶像的事業發展平步青雲,一片光明,符合自己的預期。那麼自己也可以隨之挺直腰板,與有榮焉。

這種感受很像過於盼望子女成龍的父母,如果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父母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高興。如果孩子不幸落榜,那麼就開始數落對方“不爭氣”“沒用”,恨不得重新再生個孩子。

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事業粉”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父母與孩子多為雙方互動,但是粉絲們的付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自我感動

通常情況下,由於粉絲對偶像有強烈的高光濾鏡,不會直接指責偶像,會選擇指責離偶像最近的經紀公司。如果發生了直接指責偶像或者當著偶像的面直接“示威”公司的行為,可以說是真正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這種“憤怒”永遠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其次就文娛環境的客觀角度而言,以楊冪為代表的這批85後小花旦,正處於一個轉型期

在粉絲代表與公司人員的聊天記錄中,公司人員始終在強調目前是影視行業的“寒冬期”。言下之意,整體的大環境較差,楊冪的可選擇範圍不大

以將心比心的角度思考,楊冪會選擇的,必然是在當下的情況中,可以有的最好的選擇。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其實翻看近幾年楊冪的影視作品,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大爆劇,也有票房不如人意的文藝電影《寶貝兒》。

但是無一例外,能稱為楊冪代表作的作品,都跳脫不出“偶像劇”的領域。不只楊冪,像唐嫣、劉詩詩、趙麗穎的一種85後女演員都有類似的問題。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結婚生子,出演市場上的甜寵青春題材已經不合適,何況,90後、95後乃至00後的女演員都已蓄勢待發。

出演中青年女強人、媽媽或者正劇,先不說演技是否達標,姚晨、袁泉、馬伊琍、劉濤等70後、75後的女演員還在活躍,很難把機會讓給85後的女演員。

專業級的獎項拿不到,題材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窄。85後的女演員正在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瓶頸期

楊冪選擇拍攝公司的自制劇,對於不願認清客觀現實的粉絲來說,毫無疑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終於意識到,或許很難看到楊冪再有突破性的發展。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誰給了粉絲“聲討”的權力

最近十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個產業開始側重於大數據。似乎數據的好看與否,是衡量一個明星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數據由誰來製造?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明星的粉絲

對於明星來講,數據可分為線上數據和線下數據。線上數據包含百度指數、微博轉評贊、超話排名等網絡數據。

基於維護線上的網絡數據,明星的粉絲開始有了系統的分工,特別是流量型的藝人。粉絲會分成數據組、打投組、反黑組、美工組、文案組等,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呈公司化管理。

顧名思義,數據組負責提高明星的網絡數據,打投組負責打榜和投票。

線下數據一般是活動的參加人數、與之相關的商品銷量、參演的電影票房等。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遠的來說,五年前“出口轉內銷”的前EXO的中國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開始陸續回國發展,大家叫他們“歸國四子”。

因為是頂級流量男團的出身,“歸國四子”有著巨大的粉絲基數,當時不管四個人中的誰,只要有活動出場必會引起粉絲的山呼海嘯,發一條微博的轉評贊更是瞬間破萬。在數據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內的同齡男藝人。

憑藉超級亮眼的數據,四個人吃到了極大的紅利,大導演的電影、S級IP的電視劇、不同種類的商業代言,一線雜誌的封面等等,各種頂級資源紛至沓來。

對此,粉絲會去積極包場貢獻票房,購買平臺會員卡,囤貨偶像代言的產品、十本二十本的購買雜誌,為的就是維護偶像的數據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近的來說,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選秀節目大火。節目採取層級淘汰制,選手的去留與否由粉絲全權決定。節目外,觀眾為自己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們如撒錢一般投票;節目內,愛奇藝和騰訊名利雙收,賺得滿缽。

當看到pick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因為自己的一票而出道時,粉絲那時的成就感無與倫比,會認為偶像的成功是自己的投入而促成的。此種成就感,對於流量型明星的一切都可以適用

不過反過來說,粉絲看到自己的付出,使得偶像在事業上得以發展,從而得到了回報。那麼粉絲付出了,偶像在事業的發展上卻沒有發展,他們會怎樣想呢?

數據化的網絡時代,給了粉絲包裝偶像的機會,也給了他們“聲討”付出的機會。楊冪作為少有的女性流量愛豆,早期出演的低質量電影具有高票房,話題度一直居高不下,這其中都有粉絲的“付出”。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粉絲“聲討”的後果如何

目前,如果說明星效應是一種能產生經濟作用的商品,作為粉絲就是C端的終極購買用戶

對於當下的流量明星來說,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從楊冪昨天的活動看,品牌方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籌辦的活動。頃刻之間,這場活動背後的所有努力全部“打水漂”,也難怪有品牌方的人員在微博哀聲哉道。

從明星的商業價值看,很多品牌在推新品的時候會選擇一夜爆紅的明星。因為這類明星會突然暴漲很多“雞血”粉,這些粉絲的購買能力強,人數多,可以快速衝高新品的銷量。


楊冪公司遭遇粉絲的聚眾“聲討”,是誰給了他們權利?


這種方式最早運用於化妝品,當年,某品牌請“超女”冠軍李宇春出任新品系列的代言人,眾多“玉米”心甘情願為品牌打了個“開門紅”。

而後,逐漸發展為流量男明星代言彩妝,比如易烊千璽、王一博、蔡徐坤、王俊凱等,都有硬廣出街。

最近的案例就是去年朱一龍因為《鎮魂》大火後,接到了非常多的品牌合作。在今年,這些品牌都去接觸了因為《陳情令》而成為新流量的肖戰。

因此,流量明星或其公司假設遭到粉絲的“聲討”,後果可能會很嚴重,粉絲不買單,會直接導致該明星的商業價值下降。

粉絲是流動性很強的群體,有人走就有人來。說到底,明星不能依靠粉絲來助其事業,和粉絲的交往也不能打破界限。加強自身的業務能力,才是事業發展的正路。

畢竟,自身擁有硬實力才是闖蕩江湖的必殺技,在任何行業都一樣

截至目前,楊冪和其經紀公司並未對粉絲“聲討”的行為作出迴應,嘉行的官微和楊冪本人的微博依然是工作相關的正常內容。而粉絲也沒有停止“聲討”,很多人繼續在超話頂著指責嘉行的頭像,發佈他們眼中的嘉行“惡行”。

昨日活動的品牌方官微照常發佈現場圖,只是疑似個別的員工在微博大吐苦水,直言被粉絲“氣到吐血”。在某論壇,有網友稱,他發現了好像是楊冪的微博小號,在立人設緩和與粉絲的關係,但是並沒有實質證據。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