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由於張家灣至京城的陸路艱辛,開銷極大,明代仍然不遺餘力地疏浚通惠河,修閘置壩、拓寬河道,意圖加強物資運輸能力以減少陸運開銷。明嘉靖六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上奏重開通惠河。獲准後,吳仲吸取了以前工程失敗的經驗,在通惠河水源上游廣收北山、西山諸泉水,又攔截沙河、溫榆河水,使水勢增大,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量,同時以大通橋為起點,沿運河向東整治河道,至普濟閘時,放棄了元代通向通州城南的河道,打通了元代淤塞的通州城北閘舊河道,使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為保證有足夠的水量行駛漕船,吳仲將元代二十四閘改為五閘二壩,實行駁運制,每閘處設置搬運處,配備駁船,讓下游糧船沿河道逐段向上遞運。此次河道整治工程較為成功,此後通惠河航道,一直暢通無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由於張家灣至京城的陸路艱辛,開銷極大,明代仍然不遺餘力地疏浚通惠河,修閘置壩、拓寬河道,意圖加強物資運輸能力以減少陸運開銷。明嘉靖六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上奏重開通惠河。獲准後,吳仲吸取了以前工程失敗的經驗,在通惠河水源上游廣收北山、西山諸泉水,又攔截沙河、溫榆河水,使水勢增大,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量,同時以大通橋為起點,沿運河向東整治河道,至普濟閘時,放棄了元代通向通州城南的河道,打通了元代淤塞的通州城北閘舊河道,使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為保證有足夠的水量行駛漕船,吳仲將元代二十四閘改為五閘二壩,實行駁運制,每閘處設置搬運處,配備駁船,讓下游糧船沿河道逐段向上遞運。此次河道整治工程較為成功,此後通惠河航道,一直暢通無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代通惠河及五閘二壩

此次通惠河改道保證了漕運的順暢,同時也帶來了漕運碼頭的變化。改道後的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南來的漕船行至張家灣時不必再停船靠岸,可沿北運河直抵通州城。吳仲在改造通惠河的同時,也在下游河口處修築了兩處堤壩碼頭,用來卸運漕糧,這兩處碼頭便為土壩、石壩碼頭。石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外,西靠通惠河末端河道葫蘆湖,東面北運河,北臨通惠河洩洪河道。碼頭為條石砌成,由此得名石壩碼頭。碼頭長約60丈,寬約11丈,砌臺階108步,臺階延伸至北運河,以方便漕船駁岸。土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東門外,北運河西岸(今東關大橋西段迆北的土壩街),以木排樁擋土夯築而成,結構和石壩完全不同。排樁擋土岸,既防河水衝涮改易,又便漕船靠岸卸糧。嘉靖《通州志略》記載:“土壩一處,在州東城角防禦外河。通倉糧米就此起載”。兩處碼頭位置和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明確的分工。石壩碼頭主要是接受南來的白糧,白糧為應徵得漕糧,多為質地較粗糙的白米,也稱軍糧,供作騎兵軍餉、旗人俸米。漕船在石壩停岸後,由腳伕將糧食搬運上岸後,再運至葫蘆湖中的駁船上,經通惠河駁運至京倉存儲。土壩為皇糧碼頭,主要接受由其他稅項徵收改兌而來的漕糧,這類漕糧多為質地精細的白米,也稱白糧,主要供應朝廷和軍官需用。白糧由土壩碼頭驗收後再轉運通州城內的專用皇倉——南倉、中倉和西倉。轉運線路有兩條,最初漕糧自土壩卸載後,自通州城東門入城,經過東大街、北大街運至通州各倉,另一條是萬曆年間開通的水路——通州護城河。糧食被搬運至碼頭之南的護城河北端的剝船上,經由通州東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運至大運中倉和大運西倉。土壩卸載的糧食存至通州各倉後,後期再陸路運至京城,這樣就和通惠河上運送的漕糧形成“水路並進”的格局。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由於張家灣至京城的陸路艱辛,開銷極大,明代仍然不遺餘力地疏浚通惠河,修閘置壩、拓寬河道,意圖加強物資運輸能力以減少陸運開銷。明嘉靖六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上奏重開通惠河。獲准後,吳仲吸取了以前工程失敗的經驗,在通惠河水源上游廣收北山、西山諸泉水,又攔截沙河、溫榆河水,使水勢增大,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量,同時以大通橋為起點,沿運河向東整治河道,至普濟閘時,放棄了元代通向通州城南的河道,打通了元代淤塞的通州城北閘舊河道,使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為保證有足夠的水量行駛漕船,吳仲將元代二十四閘改為五閘二壩,實行駁運制,每閘處設置搬運處,配備駁船,讓下游糧船沿河道逐段向上遞運。此次河道整治工程較為成功,此後通惠河航道,一直暢通無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代通惠河及五閘二壩

此次通惠河改道保證了漕運的順暢,同時也帶來了漕運碼頭的變化。改道後的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南來的漕船行至張家灣時不必再停船靠岸,可沿北運河直抵通州城。吳仲在改造通惠河的同時,也在下游河口處修築了兩處堤壩碼頭,用來卸運漕糧,這兩處碼頭便為土壩、石壩碼頭。石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外,西靠通惠河末端河道葫蘆湖,東面北運河,北臨通惠河洩洪河道。碼頭為條石砌成,由此得名石壩碼頭。碼頭長約60丈,寬約11丈,砌臺階108步,臺階延伸至北運河,以方便漕船駁岸。土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東門外,北運河西岸(今東關大橋西段迆北的土壩街),以木排樁擋土夯築而成,結構和石壩完全不同。排樁擋土岸,既防河水衝涮改易,又便漕船靠岸卸糧。嘉靖《通州志略》記載:“土壩一處,在州東城角防禦外河。通倉糧米就此起載”。兩處碼頭位置和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明確的分工。石壩碼頭主要是接受南來的白糧,白糧為應徵得漕糧,多為質地較粗糙的白米,也稱軍糧,供作騎兵軍餉、旗人俸米。漕船在石壩停岸後,由腳伕將糧食搬運上岸後,再運至葫蘆湖中的駁船上,經通惠河駁運至京倉存儲。土壩為皇糧碼頭,主要接受由其他稅項徵收改兌而來的漕糧,這類漕糧多為質地精細的白米,也稱白糧,主要供應朝廷和軍官需用。白糧由土壩碼頭驗收後再轉運通州城內的專用皇倉——南倉、中倉和西倉。轉運線路有兩條,最初漕糧自土壩卸載後,自通州城東門入城,經過東大街、北大街運至通州各倉,另一條是萬曆年間開通的水路——通州護城河。糧食被搬運至碼頭之南的護城河北端的剝船上,經由通州東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運至大運中倉和大運西倉。土壩卸載的糧食存至通州各倉後,後期再陸路運至京城,這樣就和通惠河上運送的漕糧形成“水路並進”的格局。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土壩石壩示意圖

土壩石壩碼頭基本承擔了明清時漕糧轉運的任務。明成化年間朝廷徵收的漕糧固定額為400萬石,其中正兌糧米330萬石,經石壩轉運,改兌糧70萬石,經土壩轉運,石壩“每日行糧三萬石”,而“土壩半之”。其後清代漕運規模也基本與此相同,道光之後,略有減少。為保證漕糧的正常運轉,明清時朝廷都有設立的相關官員,專管通州漕糧事物。兩處碼頭上建有諸多倉房,以保證漕糧轉運。如石壩上建有大光樓一座,俗稱“驗糧樓”,為驗糧官員休息處所,大光樓以北建有督儲館和祭祀吳仲等人的崇報祠。土壩石壩上還建有號房和袋廠,號房主要用來暫時儲存漕糧,袋廠主要提供糧袋,以便裝運漕糧入京。土壩石壩碼頭上,每天都有眾多裝卸漕糧的搬運夫,最多時達五千人,這些人皆為臨時僱傭,忙時聚集在碼頭各口,聽候“把頭”差遣分派。碼頭周邊則遍佈各種小吃攤鋪、茶肆、酒館,專供碼頭各色人等。

漕運的興盛還催生了其他碼頭的興建,最出名的則是皇木碼頭和金磚碼頭,對應的就是皇木廠和磚廠(雖與張家灣的皇木廠和磚廠同名,不過他們並非一處)。自嘉靖年間通惠河改道後,通州城取代了張家灣成為北運河新的水運樞紐。京城宮殿、園囿、陵墓建設所用的皇木、金磚不再存儲在張家灣,而是直接運至通州北關存放,這樣在通州北關就出現一個新的皇木廠和金磚廠。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由於張家灣至京城的陸路艱辛,開銷極大,明代仍然不遺餘力地疏浚通惠河,修閘置壩、拓寬河道,意圖加強物資運輸能力以減少陸運開銷。明嘉靖六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上奏重開通惠河。獲准後,吳仲吸取了以前工程失敗的經驗,在通惠河水源上游廣收北山、西山諸泉水,又攔截沙河、溫榆河水,使水勢增大,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量,同時以大通橋為起點,沿運河向東整治河道,至普濟閘時,放棄了元代通向通州城南的河道,打通了元代淤塞的通州城北閘舊河道,使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為保證有足夠的水量行駛漕船,吳仲將元代二十四閘改為五閘二壩,實行駁運制,每閘處設置搬運處,配備駁船,讓下游糧船沿河道逐段向上遞運。此次河道整治工程較為成功,此後通惠河航道,一直暢通無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代通惠河及五閘二壩

此次通惠河改道保證了漕運的順暢,同時也帶來了漕運碼頭的變化。改道後的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南來的漕船行至張家灣時不必再停船靠岸,可沿北運河直抵通州城。吳仲在改造通惠河的同時,也在下游河口處修築了兩處堤壩碼頭,用來卸運漕糧,這兩處碼頭便為土壩、石壩碼頭。石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外,西靠通惠河末端河道葫蘆湖,東面北運河,北臨通惠河洩洪河道。碼頭為條石砌成,由此得名石壩碼頭。碼頭長約60丈,寬約11丈,砌臺階108步,臺階延伸至北運河,以方便漕船駁岸。土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東門外,北運河西岸(今東關大橋西段迆北的土壩街),以木排樁擋土夯築而成,結構和石壩完全不同。排樁擋土岸,既防河水衝涮改易,又便漕船靠岸卸糧。嘉靖《通州志略》記載:“土壩一處,在州東城角防禦外河。通倉糧米就此起載”。兩處碼頭位置和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明確的分工。石壩碼頭主要是接受南來的白糧,白糧為應徵得漕糧,多為質地較粗糙的白米,也稱軍糧,供作騎兵軍餉、旗人俸米。漕船在石壩停岸後,由腳伕將糧食搬運上岸後,再運至葫蘆湖中的駁船上,經通惠河駁運至京倉存儲。土壩為皇糧碼頭,主要接受由其他稅項徵收改兌而來的漕糧,這類漕糧多為質地精細的白米,也稱白糧,主要供應朝廷和軍官需用。白糧由土壩碼頭驗收後再轉運通州城內的專用皇倉——南倉、中倉和西倉。轉運線路有兩條,最初漕糧自土壩卸載後,自通州城東門入城,經過東大街、北大街運至通州各倉,另一條是萬曆年間開通的水路——通州護城河。糧食被搬運至碼頭之南的護城河北端的剝船上,經由通州東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運至大運中倉和大運西倉。土壩卸載的糧食存至通州各倉後,後期再陸路運至京城,這樣就和通惠河上運送的漕糧形成“水路並進”的格局。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土壩石壩示意圖

土壩石壩碼頭基本承擔了明清時漕糧轉運的任務。明成化年間朝廷徵收的漕糧固定額為400萬石,其中正兌糧米330萬石,經石壩轉運,改兌糧70萬石,經土壩轉運,石壩“每日行糧三萬石”,而“土壩半之”。其後清代漕運規模也基本與此相同,道光之後,略有減少。為保證漕糧的正常運轉,明清時朝廷都有設立的相關官員,專管通州漕糧事物。兩處碼頭上建有諸多倉房,以保證漕糧轉運。如石壩上建有大光樓一座,俗稱“驗糧樓”,為驗糧官員休息處所,大光樓以北建有督儲館和祭祀吳仲等人的崇報祠。土壩石壩上還建有號房和袋廠,號房主要用來暫時儲存漕糧,袋廠主要提供糧袋,以便裝運漕糧入京。土壩石壩碼頭上,每天都有眾多裝卸漕糧的搬運夫,最多時達五千人,這些人皆為臨時僱傭,忙時聚集在碼頭各口,聽候“把頭”差遣分派。碼頭周邊則遍佈各種小吃攤鋪、茶肆、酒館,專供碼頭各色人等。

漕運的興盛還催生了其他碼頭的興建,最出名的則是皇木碼頭和金磚碼頭,對應的就是皇木廠和磚廠(雖與張家灣的皇木廠和磚廠同名,不過他們並非一處)。自嘉靖年間通惠河改道後,通州城取代了張家灣成為北運河新的水運樞紐。京城宮殿、園囿、陵墓建設所用的皇木、金磚不再存儲在張家灣,而是直接運至通州北關存放,這樣在通州北關就出現一個新的皇木廠和金磚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在土壩以南的河沿還分佈著若干碼頭,主要為民用的客貨碼頭。明代時,為避免商船、民船和漕船爭搶河道碼頭,土壩碼頭南百米外專門立有一個黃色亭子,作為漕運和客貨船泊岸的分界線。亭內立碑,碑文上明確規定凡客貨船隻能在黃亭子以南靠岸裝卸,一律不得越過黃亭子北上。黃亭子以南的碼頭主要為貨運碼頭和客運碼頭,其中貨運碼頭在今東關大橋的運河西岸,長約一千米,凡由淮河流域各省運來的麥、稻、雜糧商船皆在此靠岸卸載,碼頭周邊也開設了多家麥子店,專門進行代貯、經營糧食業務。碼頭上還有供裝卸零星貨物的泊岸和供裝卸大件笨重物品的泊岸。

在貨運碼頭南側,今小聖廟村至大棚村一帶為客運碼頭,因小聖廟內供奉有潞水河神,來往船隻經過此地時,皆下船上香,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處客運碼頭,並演變成小聖廟村落。大棚村客運碼頭的形成則是因村內關帝廟,來往船客皆在此上香飲茶,等待車船,逐步成為客運碼頭。

"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古時江南征收漕糧的時節。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保證大都城糧草供應,明確規定了漕運行程的期限。江南糧食的徵收一般在每年十月開始,徵收後進行裝載,十二月沿大運河北上,第二年二月到達淮安,三月至山東,四月至通州。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漕糧運至通州張家灣,再經通惠河轉運至大都城。通州作為北京漕運的港口,境內有北運河、通惠河等多條運河,河道兩岸碼頭密佈,而眾多碼頭中有兩處最為核心,一處為張家灣碼頭,另一處為土壩石壩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相比於世人熟知的張家灣碼頭,土壩石壩碼頭則鮮有人知曉,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這處古老碼頭昔日的光輝。古時通州民謠有云:“窮南關,富北關,吃吃喝喝是東關”,其中的“富北關”即是土壩石壩碼頭所在地,繁忙的貨物集散碼頭為其帶來了無盡的富庶與繁華。土壩石壩碼頭和張家灣碼頭為通州最重要的碼頭,但兩處碼頭並非建於同一時代,張家灣碼頭比起土壩石壩碼頭則要更早一些。遼代時開鑿的蕭太后河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張家灣由此開始了作為漕運碼頭的歷史。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元朝時,偉大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開鑿的通惠河也在張家灣匯入北運河,南方的漕運船隻在張家灣經通惠河,直抵大都城,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張家灣的水利樞紐地位。不過由於元末通惠河缺乏修繕,逐漸淤塞,明初時,通惠河已無法通航。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自南方運來的物資只能運抵至張家灣,再陸路轉運至京城,張家灣隨之成為各種皇家物資的集散中轉地,繁盛一時,各種碼頭、倉廠應運而生,如客運碼頭、漕運碼頭、皇木廠、磚廠、花斑石廠、鹽廠、鐵錨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初至嘉靖七年(152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由於張家灣至京城的陸路艱辛,開銷極大,明代仍然不遺餘力地疏浚通惠河,修閘置壩、拓寬河道,意圖加強物資運輸能力以減少陸運開銷。明嘉靖六年,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仲上奏重開通惠河。獲准後,吳仲吸取了以前工程失敗的經驗,在通惠河水源上游廣收北山、西山諸泉水,又攔截沙河、溫榆河水,使水勢增大,保證運河有充足的水量,同時以大通橋為起點,沿運河向東整治河道,至普濟閘時,放棄了元代通向通州城南的河道,打通了元代淤塞的通州城北閘舊河道,使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為保證有足夠的水量行駛漕船,吳仲將元代二十四閘改為五閘二壩,實行駁運制,每閘處設置搬運處,配備駁船,讓下游糧船沿河道逐段向上遞運。此次河道整治工程較為成功,此後通惠河航道,一直暢通無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代通惠河及五閘二壩

此次通惠河改道保證了漕運的順暢,同時也帶來了漕運碼頭的變化。改道後的通惠河在通州城北直接匯入北運河,南來的漕船行至張家灣時不必再停船靠岸,可沿北運河直抵通州城。吳仲在改造通惠河的同時,也在下游河口處修築了兩處堤壩碼頭,用來卸運漕糧,這兩處碼頭便為土壩、石壩碼頭。石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北門外,西靠通惠河末端河道葫蘆湖,東面北運河,北臨通惠河洩洪河道。碼頭為條石砌成,由此得名石壩碼頭。碼頭長約60丈,寬約11丈,砌臺階108步,臺階延伸至北運河,以方便漕船駁岸。土壩碼頭位於通州舊城東門外,北運河西岸(今東關大橋西段迆北的土壩街),以木排樁擋土夯築而成,結構和石壩完全不同。排樁擋土岸,既防河水衝涮改易,又便漕船靠岸卸糧。嘉靖《通州志略》記載:“土壩一處,在州東城角防禦外河。通倉糧米就此起載”。兩處碼頭位置和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明確的分工。石壩碼頭主要是接受南來的白糧,白糧為應徵得漕糧,多為質地較粗糙的白米,也稱軍糧,供作騎兵軍餉、旗人俸米。漕船在石壩停岸後,由腳伕將糧食搬運上岸後,再運至葫蘆湖中的駁船上,經通惠河駁運至京倉存儲。土壩為皇糧碼頭,主要接受由其他稅項徵收改兌而來的漕糧,這類漕糧多為質地精細的白米,也稱白糧,主要供應朝廷和軍官需用。白糧由土壩碼頭驗收後再轉運通州城內的專用皇倉——南倉、中倉和西倉。轉運線路有兩條,最初漕糧自土壩卸載後,自通州城東門入城,經過東大街、北大街運至通州各倉,另一條是萬曆年間開通的水路——通州護城河。糧食被搬運至碼頭之南的護城河北端的剝船上,經由通州東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運至大運中倉和大運西倉。土壩卸載的糧食存至通州各倉後,後期再陸路運至京城,這樣就和通惠河上運送的漕糧形成“水路並進”的格局。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土壩石壩示意圖

土壩石壩碼頭基本承擔了明清時漕糧轉運的任務。明成化年間朝廷徵收的漕糧固定額為400萬石,其中正兌糧米330萬石,經石壩轉運,改兌糧70萬石,經土壩轉運,石壩“每日行糧三萬石”,而“土壩半之”。其後清代漕運規模也基本與此相同,道光之後,略有減少。為保證漕糧的正常運轉,明清時朝廷都有設立的相關官員,專管通州漕糧事物。兩處碼頭上建有諸多倉房,以保證漕糧轉運。如石壩上建有大光樓一座,俗稱“驗糧樓”,為驗糧官員休息處所,大光樓以北建有督儲館和祭祀吳仲等人的崇報祠。土壩石壩上還建有號房和袋廠,號房主要用來暫時儲存漕糧,袋廠主要提供糧袋,以便裝運漕糧入京。土壩石壩碼頭上,每天都有眾多裝卸漕糧的搬運夫,最多時達五千人,這些人皆為臨時僱傭,忙時聚集在碼頭各口,聽候“把頭”差遣分派。碼頭周邊則遍佈各種小吃攤鋪、茶肆、酒館,專供碼頭各色人等。

漕運的興盛還催生了其他碼頭的興建,最出名的則是皇木碼頭和金磚碼頭,對應的就是皇木廠和磚廠(雖與張家灣的皇木廠和磚廠同名,不過他們並非一處)。自嘉靖年間通惠河改道後,通州城取代了張家灣成為北運河新的水運樞紐。京城宮殿、園囿、陵墓建設所用的皇木、金磚不再存儲在張家灣,而是直接運至通州北關存放,這樣在通州北關就出現一個新的皇木廠和金磚廠。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在土壩以南的河沿還分佈著若干碼頭,主要為民用的客貨碼頭。明代時,為避免商船、民船和漕船爭搶河道碼頭,土壩碼頭南百米外專門立有一個黃色亭子,作為漕運和客貨船泊岸的分界線。亭內立碑,碑文上明確規定凡客貨船隻能在黃亭子以南靠岸裝卸,一律不得越過黃亭子北上。黃亭子以南的碼頭主要為貨運碼頭和客運碼頭,其中貨運碼頭在今東關大橋的運河西岸,長約一千米,凡由淮河流域各省運來的麥、稻、雜糧商船皆在此靠岸卸載,碼頭周邊也開設了多家麥子店,專門進行代貯、經營糧食業務。碼頭上還有供裝卸零星貨物的泊岸和供裝卸大件笨重物品的泊岸。

在貨運碼頭南側,今小聖廟村至大棚村一帶為客運碼頭,因小聖廟內供奉有潞水河神,來往船隻經過此地時,皆下船上香,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處客運碼頭,並演變成小聖廟村落。大棚村客運碼頭的形成則是因村內關帝廟,來往船客皆在此上香飲茶,等待車船,逐步成為客運碼頭。

通州有多條運河,兩處碼頭核心,一處張家灣碼頭,另一處是它

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以前通州運河水系格局與碼頭分佈

土壩石壩碼頭及散佈在運河兩岸的碼頭,為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貨物集散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給通州帶來了活力和繁盛。每至春暖花開、冰融河開之際,來自南方的漕運船隻,便浩浩蕩蕩地如期而至,沉寂一個冬天的土壩石壩碼頭隨之迎來了喧鬧的時節。大大小小船隻首尾相繼等待靠岸卸載,碼頭上的搬運夫來來往往,忙的熱火朝天。隨同漕船而來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商船、貨船,運載著南方各省的百貨、皇家的建材、來往商旅船客,擠滿了運河沿岸的各個碼頭。旺盛的物資集散使通州成為繁華的集市。《長安客話·潞河》中記載:“自潞河南至長店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漕運舟楫,駢集於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

漕運的繁盛一直持續到清末,隨著漕政腐敗,河況日下。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軍將大運河截斷,漕運一度中止,其後八國聯軍侵華,又給漕運造成一定的損害,在天災人禍等各種因素作用下,京杭漕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不過由於海運的發展,通州碼頭在航運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直至民國年間,鐵路、公路等近代交通方式興起,北運河停漕,土壩石壩碼頭漕運功能徹底喪失,運河沿岸的各個碼頭也隨之衰敗、廢棄。

近代時,隨著城鎮的發展,通州漕運碼頭多被掩埋、拆毀,遺蹟大多已不可尋。今天的石壩碼頭已蕩然無存,原址上有一處新建的石壩遺址公園和復建的大光樓,碼頭西側的葫蘆湖成為一處雜草叢生的荒坑。土壩碼頭上現為民居,而土壩石壩上下的其他碼頭,如今也剩下了皇木廠、金磚廠、小聖廟等地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