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迎來2000餘名群眾祭英烈

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迎來2000餘名群眾祭英烈

四川在線消息(程聰 記者 史曉露)清風拂松柏,清明祭忠魂。

4月5日,巴中市通江縣舉行“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主題教育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當地黨政機關幹部、學校師生、部隊官兵、社會各界群眾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2000餘人緬懷先烈,寄託哀思。

祭奠前,各界群眾齊聚英勇烈士墓碑前默哀3分鐘,悼念木裡火災犧牲英雄。

隨後,參加祭拜人員面向墓碑三鞠躬並敬獻花籃,並列隊到陵園集墓區、無名烈士墓區敬獻菊花。

通江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心和首府所在地。1932年紅軍從通江縣兩河口鎮入川,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曾有12萬巴山兒女參加紅軍,120萬人擁軍和援軍,4萬多人壯烈犧牲。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我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自2012年5月9日修繕竣工開園以來,已有超過600萬人次前來緬懷革命先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SplitPageHere#

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迎來2000餘名群眾祭英烈

烈士後人千里尋親

紅軍烈士集墓兩旁,幾排刻有紅軍烈士姓名與部隊番號的墓碑整齊排列。曠繼勳、吳展等25048名革命烈士墓碑上的紅五星,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3月27日,安徽籍革命烈士漆先玉、漆德武、羅崇盈後人一行7人,從安徽省金寨縣出發,驅車千里來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祭奠先烈。

在長102米高5.9米的英烈紀念牆上,漆先玉兒子漆德環找到了父親的名字。“漆先玉,安徽金寨人,中共黨員,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十一師參謀長……”一字一句讀著牆上鐫刻著的有關父親的記載,漆德環開始哽咽,眼眶不禁溼潤起來。

“父親85年來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祖父。”漆先玉孫女漆學鳳說,去年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開展大數據烈士尋親活動,才得知祖父漆先玉長眠在通江。

通過大數據烈士尋親成功的還有漆德武烈士孫子和羅崇盈烈士孫子。“我們要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鄉村振興做貢獻。”漆德武烈士孫子漆小平說。

漆學鳳、漆小平還從家鄉安徽省金寨縣帶來了泥土和水,灑在了集墓區,又用紅布包裹一小撮陵園的泥土,帶回家鄉去。“我還特意帶來了自己的兒子,希望孩子在紅色文化薰陶下長大。”漆學鳳從小聽著爺爺的故事長大,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繼續接受紅色文化薰陶,永遠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清明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拉薩軍分區退役戰友也來到陵園祭拜英烈。

退役軍人杜衛東介紹,他們1989年開始從軍,在西藏服役,退役後,他們被轉業安置到各地。今年新組建了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讓退役軍人找到了家。

通江縣駐村工作隊還在陵園內舉行了“弘揚紅軍精神,決勝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廣大黨員幹部告慰革命先烈:“如未按要求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節點任務,將主動申請辭職並接受相應問責處理!”

#SplitPageHere#

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迎來2000餘名群眾祭英烈

文明祭祀、綠色祭祀成趨勢

“這是我們的電子蠟燭,這裡一擰就亮了,再給您一束鮮花……”陵園內,共青團通江縣委組織志願者向祭祀者介紹。

今年,通江縣大力倡導文明祭祀、綠色祭祀和生態祭祀。

3月下旬,通江縣文明辦、縣民政局、團縣委等多部門通過電視、網站、“兩微一端”和公益短信等方式,聯合向市民發放“清明節生態祭掃倡議書”,呼籲廣大市民,選取敬獻鮮花、綠化植樹、踏青遙祭、經典誦讀、集中共祭、網上紀念等多種文明方式祭掃。

“我們在進入公墓路側和梨樹椏公墓區設立了志願者服務站,志願者主要職責是宣傳生態殯葬政策,勸導祭祀者用鮮花代替傳統的鞭炮、冥幣祭祀。”通江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地向祭祀者免費提供鮮花2萬餘株,礦泉水300件。

除提倡綠色祭祀外,通江縣還通過網絡祭祀、作文祭祀等活動提升清明文化內涵。

全國最大紅軍烈士陵園迎來2000餘名群眾祭英烈

打開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管理局網站,進入網絡祭奠專欄,待英勇烈士紀念碑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恭敬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肅立默哀,深深三鞠躬,然後點擊獻花、祭奠,再寫上一段留言……

今年清明,共青團通江縣委幹部張潔選擇了網上祭奠,“我因為工作關係,不能到烈士陵園去祭拜,便在網絡上向先烈們獻上一束鮮花。”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勳介紹,隨著清明節的臨近,網上祭奠逐漸迎來高峰,不少網友通過點蠟燭、獻鮮花、作詩題文、轉發朋友圈等方式,以表達對革命烈士的敬仰和祭奠。截至目前,點擊數已達20000餘人次,留言達300多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