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理念應時而變,體教尚需深度融合——專訪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

新華社那不勒斯7月10日電 (記者公兵、周暢、劉暘)第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圍繞大運會的未來發展、理念變化,中國成都2021年承辦後留下何種遺產,以及體教融合的成果、困難等話題,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薛彥青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薛彥青說,衡量一屆大運會是否成功的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我們希望通過大運會讓國際社會更多瞭解中國,大運會起到展示國家形象的作用。現在要結合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比如“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等,作為教育部門,我們就要落實這些理念。

大運會理念應時而變,體教尚需深度融合——專訪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

6月21日,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祕書處祕書長、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在成立大會上致辭。新華社記者孟永民攝

薛彥青認為,國際大體聯的辦賽理念也在變,“之前就是一個運動會,有很多運動員參加,有的運動員獲得了名次,大家很高興,就結束了。現在除了強調競技,更凸顯了教育功能,所以大運會期間舉辦多場文化交流活動,既給學生們提供交流平臺,又展示了承辦地文化,這種變化意義深遠”。

在日前召開的國際大體聯會議期間,俄羅斯葉卡捷琳堡作為唯一申辦城市成功申辦2023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此之前,也只有兩個國家的城市申辦2026年冬奧會。

薛彥青注意到奧運會等大賽申辦熱情下降的情況,但他表示,雖然2023年夏季大運會只有葉卡捷琳堡一個申辦城市,但2023年冬季大運會(已確定在美國舉辦)和2025年夏季大運會都有三四個申辦城市,這讓國際大體聯執委們感到欣慰。

大運會理念應時而變,體教尚需深度融合——專訪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

7月3日,那不勒斯足球隊前鋒因西涅(右)抵達開幕式現場準備點燃主火炬。 新華社記者鄭煥鬆攝

儘管如此,國際大體聯也在主動考慮節儉辦賽——設施更注重實用性,住宿不一定在賓館等。薛彥青表示,應當考慮辦賽國家的經濟情況。記者觀察到,因為經費有限,那不勒斯大運會運動員居住分散,有的甚至住在遊輪上,雖然給代表團成員間交流帶來不便,但的確降低了辦賽成本。

大運會是世界大學生的競技場,其輻射作用也將助力學生群體鍛鍊習慣的養成。

在薛彥青看來,學校體育開展的困難在於理念的改變。

“很多家長就希望孩子先把文化課學好,上好大學,上大學以後再鍛鍊,但實際上鍛鍊習慣的養成、鍛鍊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從小孩就培養出來的,等到大學惰性就形成了,沒有動力了,更不願意動了。”

校園足球是學校體育改革的試驗田,本次大運會上,中國大學生女足在四分之一決賽中點球大戰惜敗愛爾蘭隊,雖無緣四強,但拼勁十足。

大運會理念應時而變,體教尚需深度融合——專訪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

7月8日,中國隊球員在比賽開始前加油鼓勁。新華社記者孟永民攝

薛彥青認為,目前中國校園足球開展效果非常好,主要表現在一是參加足球運動的學生多了、學校多了,大學生聯賽就有1500多所大學參加;二是水平高了;三是足球人才包括教練多了,開始搞校園足球時,教練很難找,有的是體育老師教,有的是其他專業的老師教,“通過我們每年幾萬人的培訓規模,教練多了,懂足球的人多了,參加的學生也多了,效果比較明顯”。

體教融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體育本來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薛彥青認為,就理論來講,體育和教育確實是一體的,體育承載著很重要的教育功能,但是我們國家體育和教育的融合,是特定情況下的一件具體事情,實際上就是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兩家怎麼融合。

“我們講的體教融合還是立足於我們國家的現實情況,兩個部門各負責一攤已經不適應現在體育的發展,也不適應教育的發展。但是,無論什麼事情,我覺得理念和體制都很重要,很多東西需要在理念、體制上解決。目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和中國籃協開展很多合作,這對於我們學校體育的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反過來,水平提高了,很多優秀隊員出來了,就可以通過選秀支持CBA的發展,這是一個良性互動。類似的合作對象還包括中國足協、排協、羽協。”

2021年,中國成都將承辦下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一年之後,北京冬奧會和杭州亞運會將舉辦。薛彥青表示:“成都大運會將對後面兩大賽事起到預熱作用,而且在冬奧會、亞運會上,很多志願者、服務人員其實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對學校體育重視和熱愛程度提高了,對後兩項賽事自然而然起到推動作用。同時,要想實現‘健康中國’目標,就需要通過賽事推動國家體育產業發展,提高人們對體育的理解和重視。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很多城市也需要一些大型活動來促進當地發展,體育賽事具有這樣的作用。”

大運會理念應時而變,體教尚需深度融合——專訪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執行團長薛彥青

6月26日,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市場開發全球啟動儀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新華社記者賀長山攝

薛彥青說,我們在考慮大運會結束後應當留下什麼遺產——讓學生將參賽經歷變成終生難忘的記憶,將更多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通過奧林匹克精神這一教育手段讓他們從中受益,讓大學生通過當志願者等方式參與大運會,把大運會的受益面、影響面擴大;通過承辦這樣一項大賽,提高承辦城市的服務管理水平、社會管理水平等。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