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第二位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力圖恢復中原 可惜只維持半壁江山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達臘(公元1338 ----1378年),元順帝長子。在位9年。

依元朝皇室慣例,愛猷識理達臘幼年被寄養於大臣脫脫家中,呼脫脫為"奶公"。他的童年玩伴是脫脫的兒子哈剌章。脫脫家庭深受漢文化影響,愛猷識理達臘也啟蒙於脫脫的家庭教師、南人學者鄭深,學習《孝經》等儒家經典。

北元第二位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力圖恢復中原 可惜只維持半壁江山

愛猷識理達臘成為皇太子以後,便捲入了元廷內部鬥爭之中。當時,惠宗倦怠朝政,沉湎享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一月命中書省、御史臺、樞密院凡奏事先啟皇太子,實際上就是把朝政交給愛猷識理達臘。此時他與"奶公"脫脫的關係發生微妙變化,原本脫脫對愛猷識理達臘的呵護照顧無微不至,在愛猷識理達臘出生後就以正宮皇子的待遇對待他 ,並曾在雲州遇山洪時抱著愛猷識理達臘單騎奔向山上,救了他一命,還花私財十二萬二千錠在大都健德門外修大壽元忠國寺,為愛猷識理達臘祈福,後來愛猷識理達臘入學端本堂的事也是脫脫在管。但在冊封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的問題上,脫脫卻以正宮皇后伯顏忽都可能會有生育為由,表示反對,因此愛猷識理達臘雖被立為皇太子,卻遲遲未能受冊與謁廟。惠宗寵臣康里人哈麻趁脫脫出師高郵之機,向愛猷識理達臘與奇皇后進讒言。 不久脫脫被黜,後又被哈麻害死於流放途中。一般認為,愛猷識理達臘在罷黜脫脫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北元第二位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力圖恢復中原 可惜只維持半壁江山

除掉脫脫以後,愛猷識理達臘便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獲冊寶,並穿上九旒冕服,拜謁太廟,完成了成為皇太子的最後一道程序。此後愛猷識理達臘更加有恃無恐,野心愈發膨脹。在元末農民起義的亂局下,他在宮內與惠宗一道沉溺密宗,荒淫無度;在朝中則安插親信,與其母奇皇后及資政使樸不花、右丞相搠思監等沆瀣一氣,驕恣不法,使朝政愈加昏暗。

北元第二位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力圖恢復中原 可惜只維持半壁江山

愛猷識理達臘想奪位,內以丞相捌思監、宦官樸不花為依靠,外以擴帖木兒為援,順帝則以孛羅帖木兒為支柱,雙方爭鬥激烈。公元1364年,他削去孛羅帖木兒的官職,進攻其駐地大同。公元1365年, 他進兵京師,孛羅帖木兒死,他與擴廓帖木兒掌握朝政。公元1367年, 他總管天下兵馬。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明軍直指大都,他隨順帝逃到上都,接著又逃奔應昌。公元1370年順帝病死,他於同年即位,稱必力克圖汗,改年號為"宣光"。此時,元朝實亡,僅在北方有一部殘餘勢力,史稱北元。

愛猷識理達臘即位不久,明將李文忠就率軍進攻應昌。他棄城出逃,遭到了明軍的截擊,又帶領殘軍逃到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厄爾德尼昭)。公元1373年,他以擴廓帖木兒為丞相,徙帳金山(今阿爾泰山),經常命擴廓帖木兒南下騷擾明朝邊境。

北元第二位皇帝 愛猷識理達臘力圖恢復中原 可惜只維持半壁江山

元昭宗給他的老師鄭深所題的"麟鳳"二字被鄭義門保存至今

公元1378年4月,他病死於金山。愛猷識理達臘死後的廟號為昭宗。

北元: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基於統治漢地的需要,正式建立以漢語稱謂的國號"大元",但蒙古語的"大蒙古國"並未廢棄,而是兩者並用,形成國號制度的雙重體系。

1368年,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國號仍叫大元,以其地處塞北,故稱"北元"。明朝雖承認其獨立性,但否認其與元朝的繼承性。明人認為明興代元,元運已終,明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因此,明人稱大元皇帝為"元君、元主",稱其國為"殘元"、"故元"、"胡元"。

長期以來,對於"北元"這一史學概念的使用範疇卻說不一。爭論的焦點就是"北元"是指1368年----1388年這20年間的蒙古,還是指1368年---1635年這260多年間的蒙古。傳統說法是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汗,為北元時期結束的時間。關於這個問題,蔡美彪先生和曹永年先生曾作過深入探討,認為"北元"應適用於脫古斯帖木兒敗亡而止,即1388年,此後大元國號已取消,仍稱蒙古。

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了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於蒙古本身。

"北元"(1368年----1388年)僅代表一個時期的結束,其後進入《明史》所說的韃靼時期(為明人所稱,蒙方一直以蒙古自稱)。但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大蒙古國"政權仍然繼續,韃靼政權長期沿用元朝時代的漢制職官(如也先官職為太師淮王),至滿都海夫人時才基本取消。"大蒙古國"政權延續至1635年察哈爾部為滿洲的後金----清所滅亡。

故大蒙古國(1206年----1635年)依照中國名稱的劃分,可劃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韃靼(1388年---1635年)。有時"元朝"可泛指從1206年至1368年這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