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嘉慶帝曾說過“我朝與胥吏共天下”,其意指的是各級衙門的官員必須依靠胥吏才能辦理公務,雖說嘉慶帝說的是胥吏,但其中也包含了龐大的幕友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師爺”。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以地方各省來說,總督、巡撫衙門屬下的幕僚隊伍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曾國藩最鼎盛時就有四百多個幕僚。而像州縣一級的衙門,最少也有數人或數十人之多。以此算來,清代的各級官員人數遠遠沒有師爺多。既然這麼多人都願意當師爺,那麼他們的收入怎麼樣呢?

凡事都不絕對,清代師爺在各個時期、各個地區、各級衙門的差別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和師爺本身的名氣、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官員們都會不惜重金聘請這些智囊們。

田文鏡是雍正皇帝的紅人,治理地方也頗有手段,可就是他也不得不對師爺禮敬三分。他在河南擔任巡撫時,師爺鄔先生最擅長寫奏稿,不過這位師爺架子大,每天就要五十兩的銀子薪酬。每天早晨上班時,田文鏡就會在他的書桌上擺上白花花的銀子,否則鄔先生就不動筆。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但對於田文鏡來說,回報同樣很大,凡是經鄔先生捉刀的摺子必受雍正帝的褒獎,後來因為一件小事,鄔先生拂袖而去,田文鏡再上書言事時,便遭到雍正帝的呵斥,無奈之下,田文鏡只得畢恭畢敬將鄔先生請回來。

在所有的師爺中,以刑名、錢糧師爺的報酬最高,他們一年的收入是普通師爺的數倍。刑、錢二席師爺,按較高的來計算,乾隆年間的均價大致是260兩每年,最高時可達800兩每年。要知道,當時一品大員的年俸祿才不過180兩而已。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在不同的衙門,師爺的收入又有不同,像一些油水較多的衙門,如鹽政、河道、漕運等,其師爺的收入高的可達每年1600多年,少的也有數百兩。除了官員正常付給薪酬外,和官場同僚們一樣,師爺們逢年過節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敬”,少則數兩,多則數十兩,甚至成百上千兩。至於那些頭腦活泛的師爺,還會通過賄金等非法手段獲取收入。清代就有所謂的“官一幕二衙門三”的說法,即指官員、師爺、書吏的分贓比例。

不用說,清代的師爺是當時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可是他們在政治地位上卻又普遍不高。師爺主要是那些屢試不第的秀才和舉人,他們或者世代沿襲,或者在同一個地域形成風氣,為各級衙門提供服務。因為清代通過科舉之路走上仕途的官員,雖然在八股文章上個個都是高手,可制度的缺陷導致了他們和實踐嚴重脫離,必須要依靠這些師爺們來協助治理地方。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在實際操作這個層面上,師爺們的能力遠遠超過官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減少了施政當中的不當行為,可見,師爺在各級衙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是因為師爺的不可或缺,因此朝廷希望從制度上給他們提供一個進身之階。

雍正元年規定,督撫衙門所屬的師爺,如果效力年久且稱職有為者,可以經督撫的舉薦授予官職。不過,這種做法不具代表性,能因此授官的師爺往往也是少數。不過,各級衙門的師爺大多都是有功名之人,如果繼續參加科舉考試,那麼也能成為官僚階級,這一類人相對較多。咸豐之後,做官的資格限制逐漸放開,由幕僚而做官的人多了起來,像曾國藩、李鴻章幕僚中很多人就因此走上仕途之路,還有不少成了督撫級別的大員。

田文鏡是雍正寵臣但他的師爺更牛,每天桌上看不到50兩銀子就罷工

實際上,各級官員和師爺的關係往往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聘用關係。也就是說,師爺如果覺得薪酬太低又或是幹著不順心,同樣可以辭幕,抄幕主的魷魚。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清末時,師爺群體開始走向沒落,有一部分人向官僚的身份發生轉變,而大多數人則與幕主形成上下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