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姐妹一樣長,進出總成雙,酸甜苦辣味,總是它先嚐。

(打一生活用品)

幼時,爺爺教的這個謎面,定格在記憶裡。穿山越水,任歲月滄桑不曾抹去。

從牙牙學語,一雙筷子蘸汁開啟了味蕾的記憶,到父母長輩一遍一遍教導如何使用筷子,耐心與堅持是三代人互動最溫馨的畫面。 長大後,擺滿桌子的碗筷是團圓,是思念,是溫暖,是伴隨著每一代中國人成長的記憶。佳節團圓的日子裡,筷子聚攏,是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象徵!

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厚重的情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印證,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覺醒和自信。

追源溯流

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稱為“挾”,商紂時期稱為“箸”,隋唐時期稱為“箸”或“筯”,宋元明清皆稱“箸”。從明代開始,由於“箸”與“住”諧音,故改“箸”為“快兒”。通常由竹、木、骨、瓷、金屬等材料製作。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也許最早的遠古人類,只是隨便拿了兩根小木棍兒嘗試著把野菜或者樹葉撥入口中,隨著人們品味和智慧的提高,開始對小木棍兒進行雕刻研究。早期是首粗足細的圓柱形,到春秋時期便成為上下一般粗細的圓柱體,唐代的筷箸較長,宋元時期則較短,出現了六稜形、八稜形,而裝飾也日漸豪華起來。而且在宋代,筷箸成為女子出嫁時必備的嫁妝之一,寓意成雙成對,和和美美。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明朝時,箸在器形上開始呈現出首方足圓的特徵,這樣的構造在夾菜時不易打滑,放在桌子上不易滾動,同時也方便了能工巧匠們在首部雕刻圖案。隨著製作工藝的發展,清代的筷箸精巧美觀,極盡匠心,一些題詩和刻畫的筷箸成為高雅的藝術品,開始成為親友間互贈的禮物。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時間的演變,帶來的不僅是精美工藝品的出現,更是中國人對於筷子的使用越來越得心應手,無論煎、炸、烹、炒的菜品,筷子在上下翻飛間運用的像自己的手一樣靈活,這是中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項生活技能。

筷子與中國的人文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筷子兩頭一圓一方,和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對應,這也是中國人對於世界最初的理解,應用在生活中。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這“天地人三才之象”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關係的理解。

筷子標準為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無時無刻提醒你我,人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可以理性對待,不可暴飲暴食,沉溺其中。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外國人講兩根筷子,而中國人會說是一雙筷子。雙雙對對,悲喜交加,同甘共苦,聚散有時,這才是柴米油鹽的平凡生活。

《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暗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筷子有兩根就是二,對應到八卦就是“兌”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長對應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

筷子作為人們人情往來的一件禮物,雖輕卻情誼重,送新人代表珠聯璧合、快生貴子;送戀人寓意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孩子表示希望快快成長;送朋友代表平等友愛,和睦相處。

最初的情感歸宿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筷子寄託著人們對於情感的表達,從小使用筷子,懂得中華禮儀之美。父母長輩言傳身教,一代又一代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承。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中國人講究的是闔家團圓,一家人的日常進餐就是圍坐在一起,如果有長輩在,小孩是不能先動筷子的,長幼有序,是中國人禮敬長輩的傳承。在夾菜時,父母通常會告訴我們不能光夾一個盤子裡的菜,要懂得謙讓,並且不能隨意亂翻。吃飯時,不能用用筷子敲碗,發出叮叮咣咣的聲音,因為過去的叫花子才有如此行為。吃完飯時,不能將筷子架在碗上,要兩根侉子並齊放在桌子上。所有如此的餐桌禮儀,在我們日漸長大的過程中教會我們“明禮”。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筷子也是中國人增進情感的一種工具,一雙筷子可以傳遞親情、友情與愛情。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用筷子餵飯,延續生命,長輩用筷子加餐,把好吃的留給我們。鄰里之間,多雙筷子多一份關愛;朋友之間以誠相待,加餐表示加深情誼;伴侶之間,總想把美味留給對方,藉助筷子你儂我儂的表達。

筷子 | 同甘共苦千秋義,天長地久萬戶心

一雙筷子迴歸最初的情感歸宿,是不倦的教誨,是深切的關愛,是謙和有禮的表達,是中華文明別有韻味的傳承,深深沉澱在中國人的心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