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縱使世上無知音,又有什麼可悲傷?——讀陶淵明


葉嘉瑩:縱使世上無知音,又有什麼可悲傷?——讀陶淵明


《詠貧士》之一

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陶淵明真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他能夠在孤獨寂寞之中支持下來、活下來,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獨與寂寞。

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千古以來寫孤獨形象寫得最好的就是陶淵明這兩句。他說,宇宙之中有各種族類,樹長在山上,魚遊在水中,都有一個託身之所,可是隻有那一朵孤獨的雲,真正是無所依靠的,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沒有一個維繫的所在。接下來“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曖曖”就是那種雲霧迷濛的樣子,那薄薄的一層雲在天上飄,過一會兒就從空中消失了,什麼時候再看見它?朱自清《匆匆》裡說:“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天上的孤雲散開以後就永遠沒有了,就從宇宙之間永遠消失了,陶淵明把那種人生之寂寞、短暫和不可掌握寫得真好。“孤雲獨無依”,是寫孤獨;“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是寫無常。這麼簡單的幾個形象,就把人類的孤獨寂寞、短暫無常表現出來了。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陶淵明由雲寫到了鳥。轉折之中有聯繫,你看鳥的上面是“朝霞開宿霧”,也是跟雲有關係,所以從天上那朵孤雲,他想到日出時的雲霞,“朝霞開宿霧”,破曉有了早霞,昨夜的霧也便散開了,所以“眾鳥相與飛”,鳥兒一群一群地結伴而飛。鳥兒大清早飛出去幹什麼?爭逐食物。可是有一隻鳥“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它張開翅膀從樹林裡飛出來,“遲遲”是說它比別的鳥飛出來晚,人家老早都出去找食了,它才飛出來,而到了晚上,天還沒有黑,別的鳥找食還沒有吃飽,它就飛回來了,可見是一隻不爭逐的鳥。

下面四句“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顯然是寫人的,這又是一個轉折。剛才從雲到鳥,現在轉到了人,儘管章法是跳躍的,但彼此之間還是有關聯。他說“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朝霞開宿霧,”是從孤雲寫起的,寫到鳥的時候,不是忽然間就加進來了,而是說當早晨的朝霞把地面上昨夜的那些霧衝開時,那些鳥就飛出去了。另外,你看繁體的“雲”字是個“雨”字頭,“霞”字、“霧”字都是“雨”字頭,所以他在跳躍之間有一個聯繫。他說這隻鳥是“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寫出了一種品格。“眾鳥”,就是一般的鳥,就像我們眾人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為了生活,都是為了名利。而這隻鳥是很晚才從樹林裡邊飛出去,天還沒有黑就已經回來了,這就樹立了一種品格。

所以他後面筆鋒一轉,“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就從鳥的品格轉到人,鳥好像有了人的品格。前面從雲到鳥,是從字形聯繫的,現在又從鳥到人,由品格的相同聯繫。所以從鳥的“未夕復來歸”說到人的“量力守故轍”,你要度量你自己的能力,這個“力”是你的一切,思想、品格、修養、願望、人生觀等等。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何為“知天命”?就是你知道你這一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故轍”就是我原來走的那條路。陶淵明說我知道有不能做的,我沒有辦法跟別人去爭逐,所以量力而為,守住自己原來走的路。

可是要守住這條路談何容易?陶淵明曾經給兒子留下一封信,說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就是性情過於剛直,才能又很笨拙,所以不能夠應付、敷衍社會,“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不得已辭官回家,使得你們從小就忍飢受凍。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挨餓受凍雖是切身的痛苦,可是要讓我違背自己去做官,那比挨餓受凍還要痛苦。所以他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我要守住我這條路,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可是我難道不知道這種選擇要付上飢寒的代價嗎?陶淵明當然知道。可是大家都是追求富貴追求享樂的,他放棄做官而回家躬耕,還要忍飢挨餓,不用說別人不諒解,連他的妻兒都不諒解。所以他又說:“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知音,沒有人能夠真正明白、真正理解我,那也就算了。我選擇了我的道路,付出了這個代價,而且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要做這個選擇就要付出這個代價,所以哪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瞭解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不要求每一個人都理解我,我不為此而悲哀。

陶淵明的詩寫得非常簡淨,情意卻是千迴百轉。所以蘇軾說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就是看起來它很簡單質樸,內裡實在是很美麗很豐富。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9月16日

葉嘉瑩:縱使世上無知音,又有什麼可悲傷?——讀陶淵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