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德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紀實

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德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紀實

秦谷遠近橋。 傅聰 攝

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德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紀實

建於1992年的桃花源牌坊。 童迪 攝

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德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紀實

桃源山水府閣。 童迪 攝

此心安處是吾鄉——常德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紀實

秦谷飲馬居。 童迪 攝

李毅 楊濱瑞

千百年來,世人遍尋不見的桃花源,正在向我們敞開。

8月1日 ,是常德桃花源景區“閉門升級”三年後,重新開放的日子。這一消息猶如一道清涼,在暑氣蒸騰裡令人心動。這一天,撩撥著萬千遊人的心,更牽動著景區建設者的神經。

三年來,桃花源景區歷經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背後,有一群砥礪耕耘的建設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讓天南地北的遊子,在這裡找到心靈的故鄉。

三年砥礪磨一劍

時間回到2014年秋天,常德桃花源景區裡生物頹廢、一片蕭瑟,在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勁風席捲之下,這裡的許多弊病暴露出來,景區設施建設不完善,遊客接待能力滯後,旅遊文化氛圍稀薄……常德市委、市政府意識到,振興桃花源,勢在必行。

2014年9月,常德市委、市政府邁出歷史性的一步,成立了全市唯一文化旅遊投融資平臺——常德市文化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德文旅投”)。常德文旅投的首要任務就是桃花源的提質改造。

“三年磨一劍,不負桃花源。”桃花源景區三年建設的大幕,轟然開啟。

常德文旅投的成立,首先解決了景區建設頂層架構的問題。2014年10月,隨著董事長劉騰波、總經理劉祉言入駐桃花源,以工程建設部、投融資部等多部門協作為主導,旅遊管理公司、工程建設公司、文化傳播公司等18個子公司各司其職的文旅投集團逐漸成型,一艘承載歷史使命的鉅艦就此起航。

順應旅遊發展的潮流,常德市委、市政府對桃花源的的規劃,不止於打造國家5A級景區,更為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將桃花源建設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區、文化創意產業園,讓桃花源真正成為文化的源地,心靈的故鄉。

常德文旅投作為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者,承受著比以往建設者更艱難的考驗,也肩負著更厚重的開拓創新的使命。

2015年,桃花源景區依次關閉,進入全面改造升級。歷史,開始被書寫。

綠水青山郭外斜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時曾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轉型發展的新歷史階段,這一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理念,不斷指引著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這也成為了桃花源建設的至高宗旨。

隨著桃花源建設大幕開啟,“6+1”的重點項目規劃隨即出爐。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六大景點,道盡桃花源的形、意、魂,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則猶如點睛之筆,盡顯歷史和現實、祕境和故鄉、夢與真實的錯落回味。

而貫穿“6+1”景點建設的正是文化的雕琢、生態的還原。

作為核心景點秦溪板塊的牽頭負責領導,常德文旅投總經理劉祉言對秦溪上的水草保護點如數家珍。劉祉言介紹,秦溪的開發建設,圍繞《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意境來進行,建設者們一致認為,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態即是最好的呈現。於是,在河道疏浚工作中,所有“水草豐茂”的地點都被重點標識出來,用竹竿圍擋,且在設計行船路線時予以規避。與此同時,秦谷的“良田美池桑竹”,桃花山的林木繁盛……都被一一保留。

一方面,景區需要擴大建築規模,來滿足遊客接待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建設者堅決貫徹著生態保護的建設方針,兩相平衡之下,建設者們付出了比正常景區建設更多的心血和智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那句充滿詩意的話語:要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寥寥數語,不僅蘊藏著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也道出了億萬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契合著流傳千古的桃花源夢。夢裡那一抹山水田園的亮色,從一千六百年前的晉朝,一直照射到今天的常德桃花源景區,在這裡,有一群躬耕不怠的人們,要把這一束光亮,繼續發揚光大,傳遞後世。

桃源夢裡故人來

在常德文旅投董事長劉騰波和總經理劉祉言的辦公桌上,總是堆滿大大小小的審批件,大到千萬級工程項目的投資報告,小到一個商鋪的開業申請,瑣碎龐雜令人咋舌。劉祉言解釋,桃花源文化必須是純粹的,即便是一個小商鋪開業,如果它的商業模式不符合桃花源的建設理念,就很可能會破壞這裡的文化生態,因此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審查。

桃花源構建文化生態的嚴謹和執著,可見一斑。

同時可以窺見的,是科學而縝密的桃花源三位一體建設體系,工程的建設必須同時是文化的構建,文化構建又和景區運營息息相關,建設、文化、運營始終處在同一個建設維度。

如何在景區運營中體現桃花源文化內質?這一命題讓桃花源運營團隊、旅遊行業翹楚——錦繡中華感到壓力重重。

最終,他們在劉騰波的解讀中找到答案:桃花源不必讓人驚豔山水,只要有濃濃的底蘊,淡淡的鄉愁,就足以稱道。

其中精髓,在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文創社區“光點聚落”、體驗式文化商業綜合體“桃花源生活館”、智慧旅遊系統等創新項目中表露無遺。

而最見真章者,正在於創新進取。

實景劇《桃花源記》是國內首個以河流劇場為載體的實景演出;社區“光點聚落”引入臺灣文創社區模式、奠基桃花源文創產業園;景區智慧旅遊系統將打造線下“一卡通”消費模式+線上虛擬社區系統,積累遊客信息池、資金池,從而構建景區+互聯網生態……

在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之下,一個始於桃花源,而又超然於桃花源的夢境,徐徐展開。景緻的怡然,文化的魅力,夢境般的超然,故鄉般的歸屬感,凡此種種,都從桃花源裡向外發散。置身其中,彷彿“桃源夢裡故人來”。

萬里宏圖百業興

帶著振興桃花源的歷史使命,常德文旅投不懈深耕著。

而她的使命不止於此,早在常德文旅投成立之初,常德市委、市政府就曾提出,文旅投要通過建設桃花源,提升對桃花源行政區劃內143平方公里的資源進行整合與資產盤活的能力,進而推動常德市旅遊資源的整體聯動與發展。

當你打開常德文旅投18家子公司的大名單,所有祕密一覽無餘。18家子公司,幾乎囊括了以發展旅遊為核心的所有相關產業,其中包括旅遊管理、文化藝術傳播、文旅產品開發經營、酒店管理、房地產開發、水利園林、市政交通等等。

佈局產業鏈、區域化發展。一條清晰的路線顯現出來,桃花源發展的宏大格局蓄勢待發。

“隨著桃花源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我們今後會逐步取消景區門票。”劉祉言清醒地認識到:桃花源的命脈,在於多重產業支撐,桃花源的未來,是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休閒度假區、文化創意產業園,這和以往以景點運營為主的發展格局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創新型文化旅遊綜合區正在崛起,看見一幅叫“全域旅遊”的宏圖漸次展開。

這一切,將是桃花源三年臥薪嚐膽、一朝涅槃重生的基石。

在未來,桃花源還將與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強區域協作,探索產品共建、市場共拓、客源共享的緊密合作發展之路。到張家界看山,去鳳凰懷古,來桃花源探尋心靈歸宿,“湖南旅遊金三角”呼之欲出。

到那時,桃花源將不僅是經濟的新增長極,是千萬人夢想的寄託,也將是身體和心靈安放的故鄉。

那時的桃花源,正應詩云:此心安處是吾鄉。

[來源:華聲在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