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陶瓷 藝術 吳騫 文學雜談 文學雜談 2017-08-04

“沉香黯肝松花色,閃色蜜蠟淡墨色,海棠硃砂冷金黃,定窯水碧露葵黃,梨皮榴皮五彩色,天青鼎黑紫慄香……”宜興純正的紫砂礦料經過千度燒成後,竟然呈現出如此瑰麗的色彩。宜興紫砂工藝大師楊華平告訴記者,這些紫砂礦料燒成後的髮色早在明代著名學者、茶人 周高起所著的《陽羨茗壺系》以及清代著名藏書家、文學家 吳騫所著的《陽羨名陶錄》中都有明確記載,尤其明代和清早、中期的紫砂作品充分地闡釋了紫砂的肌理美、色彩美、古樸美、自然美、以及厚重美,為後人所讚歎,這背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楊華平大師說,這是由紫砂藝人當時所採礦的條件採礦的背景,採礦的工藝和當時紫砂藝術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礦料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成分,具備了非常合理的礦物顆粒組織,所以在製陶時不用加任何的配料就可以單獨成型,全世界除宜興之外的其它各地的陶瓷產區的礦料因為不具備宜興紫砂礦料的可塑性,他們所採用的陶器成型方法是拉坯法、盤築法、掏空法、注漿法這幾種,宜興紫砂因其材質優良的可塑性,具備了徒手拍打身筒的技法條件,所以幾百年來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方器圓器花器筋紋器,根據楊華平大師的粗略統計,從明代至今,紫砂器的款式達數十萬種之多。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楊華平大師近照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作品《不朽的生命》正在創作中

彭年壺,作為紫砂界的老字號,在業內有口皆碑。楊華平大師作為清代紫砂巨匠楊彭年第九代嫡系傳人,自有一份得天獨厚的滋養與領悟。“用茶壺說話”,是紫砂世家的家訓。楊華平大師的代表作之一《石瓢壺》。那壺骨肉均勻、腴而不膩。壺身輕盈,拿捏自如,彷彿天成。舀上一盆水,將壺輕輕放入水中,壺如小舟,不偏不倚,圓穩而行。如此好壺,須淨幾明窗,薰衣香草;花間明月,松下涼風。楊華平大師恪守著紫砂全手工傳統技藝,正如他經常所說的那樣,對於紫砂手工藝而言,捷徑就是死路,而守舊、守住傳統就是創新。紫砂器全手工技法,是千年紫砂濃縮的精華,寓意深遠、禪意雋永。愈是簡潔的器型,愈能包羅萬象;愈是簡潔的創意,愈能直指人心。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從養壺的角度說,全手工壺由於拍打身筒的技法獨特,入窯燒成後的泥色滋潤,更易於滋生包漿。楊華平大師的《虛扁壺》,採用了他父輩收藏了幾十年的老料,以全手工精心製作。壺的結構凌虛而有勁節,尤其是壺腰那似節非節的稜角線,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道是,玉在山而木潤,川生珠而岸不枯。壺嘴之韻,如角弓玉劍;壺把之功,宛若高衲晝夜論禪。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楊華平大師說,一把好的紫砂壺應該具備幾個方面的特徵:傳統工藝必須和茶道結合,壺為茶用,茶由壺生;一壺在手,盡知況味。最完美的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提起一把壺來,看得舒服,拿捏得體,出水爽利,那壺就如貼心知己,須臾不可離開。人追求的,正是那法度中的淡逸輕鬆,全手工的回甘韻味。而每一把壺,都是有心情的。壺手的胸襟、氣度、見識、感受,必然傳遞到紫砂壺上。楊華平大師的《平蓋井欄壺》,泥色清亮,沉穩如鍾;端穆之井,如佛打坐;藏鋒蓄銳,養天地之氣,屬絢爛歸於平淡的大器之作。古有陳曼生和楊彭年,曾在合作的井欄壺上這樣題銘:天茶星,守東井;佔之吉,得茗飲。活脫脫一個壺仙在快活地自我陶醉。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

楊華平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楊氏紫砂世家傳人、楊彭年紫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宮廷紫砂藝術傳人、宜興市紫砂行業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陶優秀傳承人、宜興市壺趣紫砂壺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清代紫砂巨匠楊彭年第九代嫡系傳人,1993年進入紫砂工藝廠學藝,自幼受紫砂藝術世家氛圍的薰陶,和師傅的嚴格教導以及自己刻苦學習,練就了紮實的紫砂壺全手工製作技法。2002年9月錄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人文藝術高級研修班,經系統學習更具備了結合傳統並加以創新的造型設計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用料考究、得法自然,以形象的造型表達無形的氣勢,精氣十足。從藝二十餘載,楊華平大師總是以詩人般的激情,陶醉於他的壺藝天地,那壺中的清馨之美,迴盪於書室茶坊,扶搖於心靈殿堂,成為壺客茶人的寶愛之物。

楊華平 紫砂器傳統工藝沒有捷徑,守舊即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