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陶瓷 瓷器 宋朝 北宋 唐朝 南宋 明朝 資深iris 2019-09-01
"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製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

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 耀州窯瓷器在民國以前絕少仿品,20世紀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現。近年則刻意仿古的製品日見興盛,不少仿品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為某些博物館所“珍藏”。因此,對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區別和鑑別,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在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製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

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 耀州窯瓷器在民國以前絕少仿品,20世紀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現。近年則刻意仿古的製品日見興盛,不少仿品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為某些博物館所“珍藏”。因此,對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區別和鑑別,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在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一、基本特徵

(—)、唐代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製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

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 耀州窯瓷器在民國以前絕少仿品,20世紀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現。近年則刻意仿古的製品日見興盛,不少仿品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為某些博物館所“珍藏”。因此,對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區別和鑑別,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在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一、基本特徵

(—)、唐代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二)、五代

1、器胎特徵:早中期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鐵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器表多不見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白胎器為稍晚期,質地相當純淨,色相當白,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調緻密度和均勻度與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黑胎的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徵: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較大。

4、裝飾手法:劃花、剔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極少見到)。

5、裝燒工藝特徵:早期採用一器一支墊(三足支墊)一匣缽進行單件支燒燒成後盤碗滿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點支燒痕,後來又發展為三點或一大堆託珠法,燒成後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託珠燒痕或底足粘滿砂粒;晚期採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徵: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7、底足特徵:器物底仍較大,做玉環底,足多外撇。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數黑釉、醬釉及白釉褐綠彩瓷。

(三)、宋代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幹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託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製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

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 耀州窯瓷器在民國以前絕少仿品,20世紀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現。近年則刻意仿古的製品日見興盛,不少仿品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為某些博物館所“珍藏”。因此,對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區別和鑑別,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在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一、基本特徵

(—)、唐代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二)、五代

1、器胎特徵:早中期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鐵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器表多不見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白胎器為稍晚期,質地相當純淨,色相當白,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調緻密度和均勻度與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黑胎的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徵: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較大。

4、裝飾手法:劃花、剔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極少見到)。

5、裝燒工藝特徵:早期採用一器一支墊(三足支墊)一匣缽進行單件支燒燒成後盤碗滿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點支燒痕,後來又發展為三點或一大堆託珠法,燒成後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託珠燒痕或底足粘滿砂粒;晚期採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徵: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7、底足特徵:器物底仍較大,做玉環底,足多外撇。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數黑釉、醬釉及白釉褐綠彩瓷。

(三)、宋代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幹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託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四)、金代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淺灰色且略顯偏褐,此時很少見到宋橄欖色,多見豆青和翠青色,還燒有月白釉瓷;後期改為專為大眾燒造的大路貨,胎呈土白色、淺黃色、白中微黃、白中微棕黃等色,緻密度和精細度略差,青釉呈青黃、黃青、薑黃等色。盤碗內底有澀圈。

2、造型特徵:造型渾圓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於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裝飾手法:刻花、印花。

4、裝燒工藝特徵:金元明各時期,所使用的窯爐結構及燃料均與宋代相同類,但金後期至元明,通風和爐體日漸增大,爐內氣氛的變化也不在認真控制,所產青瓷幾乎都具有薑黃色特點。

5、施釉特徵:器內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徵:玉環底,器底多飾釉,但底足多不經二次修整,足內牆外斜,外底多呈雞心狀,紋樣多層次分佈。

月白釉創燒於宋代晚期,成熟於金代,胎於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層亦薄,還常在盤晚內壁或內心加飾印花裝飾;到了金代,青色大大減弱,而白度明顯增強,一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隱隱透出青色為特點,多為素面,渾圓敦厚,釉層加厚,透光性差,如蠟似玉。

7、產品特徵:前期以燒製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為主,後期燒薑黃釉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五)、元至明中期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土白、土黃、黃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黃色、棕黃色或棕紅色,釉多呈薑黃色,少數為青黃色,器內滿釉,多數有瑟圈,器外薑黃釉施釉部位,初期與金代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後改為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還燒黑釉、醬釉、茶葉沫釉、白釉及少數白地黑花瓷。後期和明代變化很大,薑黃釉瓷已降為少數,胎釉更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薑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見滿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現象;此時,多見白地黑花瓷,還有白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體與同時期薑黃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徵:元代時,最流行斂口圓腹大碗。造型趨簡單。

3、底足特徵:玉環底特徵為加寬,足內牆外斜,並演變為寬直圈足,挖足較深過肩,寬圈足加高。

4、產品特徵:前期以燒薑黃釉青瓷為主,後期以燒白地黑花為主,同時兼燒黑、白、醬、茶葉沫釉瓷。


"

耀州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窯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燒黑、白、褐、黃、花、醬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燒製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處綜合性窯場。窯址以陝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

該窯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其產品質量、數量和工藝成就均達到很高水平,成為北宋六大瓷器窯系之一。 耀州窯瓷器在民國以前絕少仿品,20世紀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現。近年則刻意仿古的製品日見興盛,不少仿品在市場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為某些博物館所“珍藏”。因此,對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區別和鑑別,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在鑑定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一、基本特徵

(—)、唐代

1、器胎特徵:早期多呈深灰色,僅少數為灰、黃色,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燒成後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盛唐青瓷,胎呈淡黃色,較粗糙,胎土不太均勻,內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到中晚唐時,胎質漸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現小的點狀鐵斑。

2、器釉特徵:盛唐青瓷,釉料不夠精細,釉色青褐或青黃,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澤,甚至出現木光。中晚唐時,青瓷釉呈灰綠、灰青或青中顯灰色,釉薄,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徵: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以後造型漸多,器壁漸薄。

4、裝飾手法:貼花、繪彩、並開始劃花和戳印花。

5、裝燒工藝特徵:唐代主要採用三足支墊方法,燒成後盤碗內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

6、施釉特徵:初唐施於口下,後漸向下發展;中唐時,器外大部飾釉,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勻,見有垂釉和流淌現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變為通體施釉。

7、底足特徵: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時期,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玉璧型底),這種玉璧型底的發展規律是,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別寬,時代晚則挖足漸深,玉璧足漸窄,晚唐時圈足演變為細窄的玉環底。在整個唐代,該窯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產品特徵:瓷器有,黑、白、青、黃褐、花釉、茶葉沫、外白內黑、外青內黑、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還有唐三彩、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二)、五代

1、器胎特徵:早中期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鐵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較厚的白色化妝土。器表多不見唐器中常見的黑點狀鐵斑。白胎器為稍晚期,質地相當純淨,色相當白,呈潔白或白中略灰色調緻密度和均勻度與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黑胎的青釉瓷,釉色為,暗藍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綠、湖藍等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度好,常有開片,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數呈湖青和湖綠色,透明度好,亦有開片,較黑胎器少,為該窯歷代青瓷中最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徵:多仿晚唐與五代的金銀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較大。

4、裝飾手法:劃花、剔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極少見到)。

5、裝燒工藝特徵:早期採用一器一支墊(三足支墊)一匣缽進行單件支燒燒成後盤碗滿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點支燒痕,後來又發展為三點或一大堆託珠法,燒成後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託珠燒痕或底足粘滿砂粒;晚期採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徵:通體施釉到底,多飾裹足釉。

7、底足特徵:器物底仍較大,做玉環底,足多外撇。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數黑釉、醬釉及白釉褐綠彩瓷。

(三)、宋代

1、器胎特徵:早期胎有深淺兩種,深者為黑灰或鐵灰色,外施化妝土,淺為淺灰色,不施化妝土,均多含有黑色鐵質小顆粒和氣孔;中期全部為淺淡灰白色,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數有淺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妝土。

2、器釉特徵:早期多數為青灰或青黃色,少數有與五代近似的青綠和淡青色;中期幾乎都為橄欖青色玻璃質金瑩透明度好,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很少發現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幹釉現象,很少見到釉面無光和橘皮釉現象,胎釉結合非常緊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現了暗青、青綠、青黃、淡青、月白等多種色調。

3、造型特徵:造型清秀,底足漸小,作高窄直圈足,製作都很規整。

4、裝飾手法:有劃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輔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續,中期後不見)、刻花、印花、貼花、捏塑、鏤空。

5、裝燒工藝特徵:均採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裝燒工藝。

6、施釉特徵:施滿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徵:早期底足較寬,足底往往粘有石英託珠,紋飾簡單,由於初將燒柴改為燒煤,燒成氣氛不穩,產品色澤與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發暗;中期壁薄質細,緻密度超過此前產品,底足增高,以飾釉後再經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為特徵;晚期盛行斗笠狀小碗,以足底變矮、器胎變薄、出現雞心底為特徵,還盛行印花器。

8、產品特徵:除青瓷外,兼燒少量黑、白、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四)、金代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淺灰色且略顯偏褐,此時很少見到宋橄欖色,多見豆青和翠青色,還燒有月白釉瓷;後期改為專為大眾燒造的大路貨,胎呈土白色、淺黃色、白中微黃、白中微棕黃等色,緻密度和精細度略差,青釉呈青黃、黃青、薑黃等色。盤碗內底有澀圈。

2、造型特徵:造型渾圓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於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裝飾手法:刻花、印花。

4、裝燒工藝特徵:金元明各時期,所使用的窯爐結構及燃料均與宋代相同類,但金後期至元明,通風和爐體日漸增大,爐內氣氛的變化也不在認真控制,所產青瓷幾乎都具有薑黃色特點。

5、施釉特徵:器內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徵:玉環底,器底多飾釉,但底足多不經二次修整,足內牆外斜,外底多呈雞心狀,紋樣多層次分佈。

月白釉創燒於宋代晚期,成熟於金代,胎於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層亦薄,還常在盤晚內壁或內心加飾印花裝飾;到了金代,青色大大減弱,而白度明顯增強,一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隱隱透出青色為特點,多為素面,渾圓敦厚,釉層加厚,透光性差,如蠟似玉。

7、產品特徵:前期以燒製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為主,後期燒薑黃釉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及兔毫、油滴結晶釉瓷。

(五)、元至明中期

1、胎釉特徵:前期胎呈土白、土黃、黃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黃色、棕黃色或棕紅色,釉多呈薑黃色,少數為青黃色,器內滿釉,多數有瑟圈,器外薑黃釉施釉部位,初期與金代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後改為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還燒黑釉、醬釉、茶葉沫釉、白釉及少數白地黑花瓷。後期和明代變化很大,薑黃釉瓷已降為少數,胎釉更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薑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見滿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現象;此時,多見白地黑花瓷,還有白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體與同時期薑黃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徵:元代時,最流行斂口圓腹大碗。造型趨簡單。

3、底足特徵:玉環底特徵為加寬,足內牆外斜,並演變為寬直圈足,挖足較深過肩,寬圈足加高。

4、產品特徵:前期以燒薑黃釉青瓷為主,後期以燒白地黑花為主,同時兼燒黑、白、醬、茶葉沫釉瓷。


耀州窯真品仿品的區別和鑑別,由唐到明各個朝代,非常全面


三、造型特徵

耀州瓷由於使用廣泛,器物種類齊全多樣,凡是古代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器物種類,該窯均有燒造,在當時其他窯中實屬罕見。碗一直是器物種類中數量最大的產品。

唐代,中唐以前,造型較少,均為厚壁、餅足或玉壁底;晚唐造型增多,器壁漸薄,花口大量出現。

五代,大量的碗以仿金銀器為特徵,底足由唐代盛行的玉壁底足變為玉環底,圈足往往外撇並略有增高。

宋代,早期的碗,以侈口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造型為多,口部或飾以葵口,腹部往往飾有瓜稜、出筋和多層刻花仰蓮瓣紋,也有光素無紋的,還有敞口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碗等,與五代相比,器腹加深,腹弧增圓,圈足雖外撇,但漸高漸窄。中期,碗的造型大量增加,其中最多見的是侈口翻脣圓弧腹內底下凹圈足碗,不僅有瓜稜、出筋、光素腹,還有淺腹型、瘦腹型和侈口折沿型,等等。與早期相比,底足漸小,圈足增高變窄,且往往施釉後又經二次精心修足,中期的器足修整得最為齊整。晚期,碗的造型繼續發展,造型多樣亦多變,其變化規律是底足變小,腹下削瘦,圈足變矮,外底中心凸起,俗稱“雞心底”,底足修飾多不如中期規範,或不進行二次刮修。

金代,碗明顯的造型特徵是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於腹壁,形成倒樁式造型。

元代,最流行斂口圓腹大碗。

五 後仿耀瓷的鑑定

對後仿耀瓷的鑑定,主要依靠的是對真品的認識和鑑定能力。只有反覆認真觀察真品,努力鑽研該窯唐、五代、宋、金、元、明各時期瓷器的基本特徵與不同風格,掌握其800年間的發展規律,才能練就一副“火眼金睛”,讓最好的高仿品也難在自己面前亂真。

1. 器胎

耀窯從創燒的唐代開始,經五代、宋、金、元至明代終燒,800多年間所用的瓷胎原料,均取自當地一種含鐵量較多的坩泥土,在氧化氣氛中呈現出不同色調的黃色,在還原氣氛中呈現出不同色調的灰色。又因各時期對瓷土原料的粉碎加工、淘洗、沉澱、陳腐、練制等制泥工藝各不相同,從而又明顯地具有多種多樣的年代特徵。而後仿器胎,由於所用泥料的礦藏來源和製備工藝與古代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具有一些與真品明顯不同的特點。有一種底足塗汁的仿品,燒成後足底白色變成火石紅色,有明顯人為塗抹痕跡。

2. 瓷釉

青釉的仿品,往往存在釉面薄厚不均勻的現象,口沿下常有積釉,口沿部位常有流釉、縮釉和泛黃情形,還常常發現補釉情況;而真品青釉光潤肥厚,清澈純淨,仿品往往有混濁之感。真品往往有細小的開片和細小的桔皮紋,絕無流釉現象發生,在某些器物上甚至會有上部釉層比下部釉層還厚的現象。青釉器物釉色多變,有的稍綠,有的稍黃,但不論釉色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便不是耀州窯器物,或是後仿的,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就越大,這是鑑定耀州窯及製作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與宋代青瓷真品很接近的青中閃黃仿品,其光澤度,晶瑩溫潤性及玻璃質感又有別於真品。若用放大鏡進行對比觀察,仿品釉內氣泡大小、疏密程度及排列層次亦不同於真品。還有一個明顯的不當,就是用宋代中期至晚期的青釉色調,去仿五代、宋初、宋金交界及金代的器物,其特徵行家一眼就能看破。

3.紋飾

在鑑定時要注意主題紋飾與輔助紋飾的刀法變化,凡真品的主題紋飾刀鋒較深,輔助紋飾則刀鋒較淺,均有一定斜度,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刀刻深處釉色較深,而順著斜面漸淺淡。而仿品雖刻出斜面,但剔掉的底子過於生硬

印花紋飾層次複雜,線條繁密,構圖嚴謹,密而不亂。

真品的箆紋淺而密集,自然流暢,而仿品則往往疏而深。

早期紋飾的兩個特點:刻花僅限與部分部位和只刻不劃特點。中期以後紋飾比較複雜,刻劃並用。

其中,複製品與真品很相似,其造型、刻花手法、紋樣特徵,釉色都很相似,特別是底足的施釉方法、挖足、修足底、粘沙、指甲痕、棕黃斑等等,都力求和真品相似。鑑定時,要多和真品的實物相比較。真品和複製品還是有微妙的區別,特別是複製品的胎和釉,與真品的區別比較明顯。最新的複製品中,刻花紋樣可以很相像,這是因為又新發明了雙刃刀具,刻起花來,既快捷又輕便,而且紋樣的刀鋒達到了犀利圓活的效果,特別是紋樣線條的拐角處,犀利的刀鋒痕十分明顯。

宋元耀州窯瓷辨識

這裡主要說一下鑑識耀州窯青釉瓷的一些要領。耀州窯青釉瓷器的瓷胎與越窯、龍泉窯的瓷胎基本相像,也是以灰白色胎質為主,胎質和大多數的北方窯口產品的胎體顯粗鬆不同,顯得非常緊密和精細,但胎骨較龍泉窯器要稍薄。因為胎質內含鐵量較高,胎色呈深灰色,整個器物常見有點點褐色布滿全身,在器物的露胎處可常見醬色氧化鐵的小斑塊,器物的釉薄之處也常可看到隱現出來的淡褐色。這種狀況在器物的底部、足部和器身縮釉之處,可看得很清晰。在放大鏡下,這種褐斑和和釉下透出的褐黃色尤其可以明顯地看到。這是鑑識耀州窯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耀州窯瓷在民國以前少有仿造品,因此,凡見仿品絕大多數是現代仿造的。仿品一般胎骨顯得厚重,由於含鐵量低,胎色呈灰白色,較真品要淺。胎體厚薄較均勻,真品的胎壁並不是十分均勻的。在仿品的漏釉和縮釉之處見不到醬色小斑,釉薄處也沒有褐色透出。據此,即可辨識是否是耀州窯瓷。

宋代耀州窯青釉瓷釉色顯青翠,釉質細潤,但施釉一般較薄,且釉色深淺多變,但不論深淺,一概都是在青中閃現黃色。而且是年代越晚,閃黃越明顯,到元代以後,幾乎成了黃釉器。在放大鏡下,可見到器物的溝壑處氣泡大小不一,而且顯得很通透疏朗。耀州窯瓷在宋代中期以後,一般在胎釉間不施化妝土,因此,在胎內含鐵量較高的作用下,整個釉面呈現青中透黃的色調,有的則是在青中微顯出淡紅的色調。這是耀州窯青瓷器的一種主色調。仿品釉面青黃髮亮,光澤度過強,有"賊光",釉面過於透明,卻缺乏細膩溫潤之感。釉色常是偏綠或偏黃。很多販賣贗品常在器物上掛泥漿和油汙作舊,遇到這種情況,須小心鑑別。

耀州窯瓷的器物一般都製作規正、精巧。多見為日用品,像盤、碗、杯、碟、洗、壼等,少見瓶、罐。其裝飾紋樣主要有蓮花、纏枝花卉、魚水紋、嬰戲圖和犀牛望月等。耀州窯裝飾方法主要有刻劃、模印和堆塑等幾種。以刻劃、模印為多見,尤以其刻花器聞名於世。耀州窯的刻花器系用刀子或竹籤之類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劃而成。當時運用的刀法系宋時流行的"一面坡"的刻法。這種刻法,刀法流利,斜坡切入很深,線條剛勁有力又靈動自如,從側面看能顯凹凸感,但斜面又非常光滑流利。仿品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常見的是劃花生硬浮淺,刀法軟弱呆滯,多看真品,就能一眼識破贗品;模印裝飾系用特製的模子印圧而成。

耀州窯的模印圧出的紋飾花紋凹凸明顯、紋樣清晰,這也是該窯口瓷器的一種獨特風格。現代仿品的印花圖案常常是粗淺模糊、含混不清的。拿到一件器物後,只要從裝飾效果的角度,與真品作一對比,真偽立馬就可顯現出來;還有一種裝飾手法就是在一些盤、洗之類的器物的底部堆塑一些怪人、怪獸之類作為底足。仿品堆塑多見於壼、瓶之類,但耀州窯的瓶、罐之類恰恰較少見,因此,務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意認定。後期耀州窯也生產白釉鐵鏽花器,與磁州窯不同之點在於,磁州窯畫的黑花圖案較為具象,而耀州窯器則畫得比較抽象,體現了一種速度、力量和美的結合。此外,耀州窯真品的圈足常常是切削得很平整的,而仿品圈足底緣則常做得較為圓滑,器底常做成滿釉,底面平而無遇到這些情況,就要聯和其胎釉特徵和裝飾風格等方面全面去考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