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阿姨樂享收藏近60年,藏品五個家都裝不下,想辦民間博物館

陶瓷 文玩 藝術品 瓷器 博物館 江南晚報 2018-12-03
無錫阿姨樂享收藏近60年,藏品五個家都裝不下,想辦民間博物館

無錫市新安花苑小區住著一位熱愛收藏的老太,名叫何玉琴,今年76歲,人們喜歡喊她“寶貝阿姨”。“寶貝阿姨”氣質不凡,雖然也曾歷經生活的艱辛,但她執著於收藏的心幾十年來不曾改變。何玉琴天南海北地“淘寶”,向行家請教,從書中補給收藏知識,如今,她越活越有朝氣,還想辦民間博物館。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進入全民收藏時代,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像何玉琴一樣,以收藏怡養情致,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無錫阿姨樂享收藏近60年,藏品五個家都裝不下,想辦民間博物館

她的一生與收藏為伴

在無錫文藝界和全國不少收藏圈裡,很多人都知道何玉琴搞收藏的事。無錫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基峰幾次聽人說起,一直想去拜訪。經他牽線,記者聯繫上了擁有藝術品鑑定評估職業資格證書的無錫鼻菸壺文化研究會會長浦伯清,他約上其鑑定組的成員陪記者一同前往何玉琴家探寶。何玉琴低調善良,人們想看她的寶貝,她都請進門來。推開門,彷彿步入了展廳:各式瓷器、琺琅彩、景泰藍、古典傢俱琳琅滿目,頗為精美,空氣中還瀰漫著木頭的香氣。何玉琴說,藝術品收藏要有“三緣”即眼緣、財緣、機緣,而要同時具備才能收得一件藏品。她的每件藏品得來都不容易,都有故事。

牆上掛著何玉琴年輕時溫婉清雋的照片,很難想象,她究竟走過了一條怎樣的收藏路。何玉琴是無錫人,祖輩是資本家,到父親這輩家業已有些沒落,但經營的中小型鑄造廠仍能撐起一個家,家境較為殷實。何父喜愛收藏古玩,受家教影響,何玉琴從小學畫、賞畫,喜歡把玩家中藏品,翻看藏書。在父母的薰陶下,何玉琴從小就對藝術和藝術品收藏興趣濃厚。1956年,家裡的工廠因經營不善被迫關閉,一家人的生活變得艱難。1958年,何玉琴不得不輟學參加工作,在無錫市廣瑞路開關廠電鍍車間做了一名普通工人。1966年,何玉琴經人介紹與同樣出身資本家家庭的青年黃維賢結為夫妻,婚後有了兩個女兒。

1967年,何玉琴到無錫市自來水公司鑿井隊工作,兩年後,她和丈夫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兩歲的大女兒下鄉到蘇北農村。夫妻倆一個在響水縣電機廠鑄造車間做鍛工,一個在金工車間做銑工,生活雖苦卻充滿溫情。這期間,何玉琴接觸到一些民間古玩,再次點燃了她少時的收藏熱情。1979年,何玉琴一家從響水農村回到無錫。38歲的她又回到了自來水公司鑿井隊,做資料班主管;而黃維賢被安排到了無錫市儀表閥門廠。1990年,踏實肯幹的何玉琴被提升為自來水公司開發經營部經理。生活較為寬裕後,她又重拾藝術品收藏的愛好,並利用假期深入名山大川、街巷村落,收藏散落在民間的“寶貝”。

無錫阿姨樂享收藏近60年,藏品五個家都裝不下,想辦民間博物館

她的晚年以收藏為樂

“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我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對何玉琴收藏的東西,有人提出過質疑,但她不以為然。浦伯清跟鑑定組成員無不為她的心態和精神所打動。在浦伯清他們看來,何玉琴的某些藏品從現代審美角度而言,若干年後都是藝術精品。就拿她收藏的瓷器來說,很有美感,無論色彩還是工藝都堪稱佳品。遇到談得來的朋友或行家,何玉琴才會把她的珍寶“露”出來。她小心翼翼地將一大塊罩布掀起一角,露出了一根根金黃色的原木,摸上去很光滑,有清香。“這是海南黃花梨,比黃金還要珍貴。”看到堆滿了整間屋子的黃花梨,浦伯清他們驚呆了。何玉琴說,從海南購回的。

一個工薪階層哪來那麼多錢搞收藏?何玉琴說,她一輩子都在拼命掙錢,退休了還爬到屋頂給人清理水箱,她把這輩子掙的錢全都用在收藏上了。1992年,何玉琴退休,她與某建築工程處攜手,到無錫各大企業對接相關業務。她組建了一支水電安裝隊奮戰在無錫的水電安裝現場,還親自帶工人安裝,寒冬酷暑,風雨無阻。靠著辛苦掙來的錢,她得以繼續收藏之路。因為收藏,何玉琴的晚年生活也豐富多彩。她遍訪各地名家,北至內蒙古的沙漠草原,南到福建廈門的深山民居、海南的原住民區,都留下過她的足跡。她的收藏標準不以“真假”論英雄,只要是她喜歡的,工藝複雜精美,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她就會不惜代價爭取買回來。總之,“我收藏,我快樂”。

何玉琴指著一排雕花精細的櫃子介紹,這是用一整棵大樹做出來的。客人們還沒回過神,何玉琴轉身又打開了一個櫃子,裡面有件青綠色的大瓷瓶。無錫鼻菸壺文化研究會鑑定組組長孫仲興一下子叫了起來,直呼“心臟要跳出來了”。老孫收藏瓷器幾十年,直覺告訴他,這瓷瓶是清代的真東西。他跟浦伯清謹慎地將瓷瓶從櫃中拿出,趴在瓷瓶上,用手電筒、放大鏡仔細觀察瓶口、瓶身和瓶底,發現瓶口有用過的痕跡。“是慈禧最喜歡的‘大雅齋’沒錯。”二人一致認為,這件“綠底粉彩花鳥紋大梅瓶”是清代官窯燒製的,無論包漿還是工藝均獨一無二,可以直接上拍場。何玉琴則有些淡然,因為她認為自己收藏寶貝不是為了做生意。

想辦博物館為國傳寶

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何玉琴帶著我們逛了好多個“展廳”。何玉琴的藏品究竟有多少?她沒仔細統計過,反正她家的三處房子加上兩處租的房子,五個家都不夠放。光是傢俱就有一百多套,瓷器多達四五千件,而把“文革”中流失的寶貝收回來始終是她的夢想。何玉琴自覺文化水平不高,進入晚年以來,她更潛心於研習藝術品收藏知識,向專家和書本學習,跟同好交流,提高眼力。何玉琴的兩個女兒事業有成,對她的收藏也很支持。老伴承包了買菜做飯,何玉琴每天要做的就是看書、保養她的“寶貝”。隨著媒體曝光的增多,慕名找何玉琴賞寶的人也越來越多。她也有了一個想法:辦一家民間博物館,傳承守護最美好的歷史記憶,讓大眾欣賞;同時也讓更多人瞭解收藏,讓好的藏品豐富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讓收藏者因淡泊名利而贏得優雅人生。“為人民收藏,為國家收藏,生命不息,收藏不止。”是何玉琴的人生信條,而她也在享受收藏帶來的樂趣。今年76歲的何玉琴身體不錯,心態更好,以藏會友。在何玉琴看來,“你的,我的,也是大家的,欣賞它們,愛護它們,更是一種責任”。浦伯清贊同何玉琴的想法,他提醒,不要忽視民間藏寶的力量,而這是公辦博物館所達不到的。潘基峰也表示,當下應鼓勵民間收藏,何玉琴的收藏也是為無錫做貢獻。業內人士認為,不管是國家收藏,還是民間收藏,都是為了不讓寶藏流失海外,為國護寶,值得尊重。而眼下中國日益活躍的民間收藏市場,更亟須相應的政策出臺加以規範和保護,畢竟民間收藏是一個重要渠道。

盛世興收藏,當今中國,人們開始以收藏怡養情致,滿足自己的精神享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每朝每代都有標誌性的文物,而文明的座標就是由這些文物來標識的。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於收藏而言,也走過了從不合法到合法的階段。1993年,文物收藏被合法化,隨後便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收藏家馬未都曾表示,以他登上《百家講壇》為標誌,人們對收藏的關注也出現了“拐點”,即由金錢轉向了文化,深刻點而言,當大眾面對收藏,對文化的關注超過了對金錢的關注時,我們就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晚報記者 張月/文、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