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率先使用坦克,其著名軍事理論家富勒又率先提出使用坦克作戰和建設裝甲部隊的理論原則,使英國在坦克戰的實踐和理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然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的裝甲兵建設卻被德國遠遠拋在後面,以致在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被希特勒的“鐵騎”趕出了歐洲大陸。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元氣大傷。戰後,在國內和平主義思潮影響下,軍費急劇縮減,加上多次爆發的經濟危機,政府對陸軍戰略作用的輕視,軍內改革派與保守派無休止的爭論,這一切對於二次大戰前的英軍建設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20年代至30年代初,英軍裝甲兵建設曾取得一些進展。192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坦克部隊,1927年組建第一支試驗型裝甲部隊,1929年頒佈第一個機械化部隊作戰條令。此間,英軍還進行了檢驗性演習,以求完善武器裝備,發展坦克戰術理論。如為坦克安裝無線通信裝置,使指揮官對遂行作戰任務的坦克營實施不間斷的指揮成為可能。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1934年,英軍將裝甲旅擴建為裝甲師的前身——機動師,並於同年9月舉行了一次機動師與步兵師對抗演習。但由於機動師裝備的中型坦克陳舊,無法遂行遠距離行動,以及指揮上的錯誤,演習以機動師失敗告終。亍是,保守派趁機發難,否定了在戰爭中使用機動裝甲部隊實施遠距離戰略突擊的可能性。1934年1月,英國政府確定,待國家經濟狀況改善之後再建立坦克旅。英國裝甲部隊建設受到嚴重挫折。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與英國的情況相反,德國重整軍備之初就重點加強裝甲部隊。到1938年,德軍已擁有4個裝甲師和100多個步兵師。然而,這期間的英國政府並沒有根據潛在的敵國軍隊的發展變化及未來戰爭的要求,調整本國軍隊建設的重點,加強裝甲兵建設,而是幻想以一支強大的空軍力量威懾德國,使之不敢對英國及其盟國開戰。因此,英軍在1935年決定,不能以犧牲傳統兵種為代價來擴充坦克軍,要優先實行步、騎兵摩托化,以便於本土部隊與海外駐軍互換。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1936年英軍全力以赴地為步、騎兵裝備卡車、機槍和輕型坦克。早在30年代初就已設計出的現代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生產問題則被擱置一旁。到1939年戰爭爆發前,英國野戰軍雖已全部實行摩托化,比當時任何國家的軍隊都先進,卻付出了高昂代價:在它派往法國的遠征軍中,竟沒有一個裝甲師。因而英軍喪失了戰鬥部隊最寶貴的進攻作戰能力,致使後來在德國裝甲重兵集團的快速進攻面前,束手無策,節節敗退。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造成這期間英軍裝甲部隊建設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是建軍方針的錯誤。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取決於國家的軍事戰略,而軍事戰略又直接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二次大戰前,英國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其遍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安全,以便永久佔有世界原料產地和市場。同時,作為歐洲的一個島國,英國還要奉行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政策。但是,此時的英國,既要治理戰爭和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混亂,又要鎮壓殖民地家爭取獨立與解放的鬥爭,無力再向外擴張。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於是在外交上,英國在德國的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前節節退讓,奉行臭名昭著的綏靖政策。在軍事上,英國錯誤地採取從歐洲大陸抽身,退守帝國的防禦戰略,沒有集中力量維護歐洲勢力均衡。在這種綏靖政策和消極的軍事戰略的制約下,英國軍隊建設的方針便只好服從於國家戰略方針,不準備承擔在歐洲大陸的大規模地面作戰任務,從而也就放棄了可用於歐陸作戰的強大機動裝甲部隊的建設。

30年代中期以後,英國政府更加重視空軍和本土防空,忽視陸軍的戰略作用。陸軍只裝備了用於在海外殖民地作戰或偵察的巡邏坦克和輕型坦克,而適合在歐陸作戰的重型和中型坦克的生產幾乎等於零。到1939年春,當英國政府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晚了。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其次,是軍事思想保守。對裝甲部隊的組建和新式坦克的研製問題,軍方大部分髙級軍官同政府一樣,持懷疑或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坦克不過是為打破塹壕戰僵局所採取的一項權宜之計。騎兵仍然是突破敵防線的理想工具,騎兵永遠不會讓位於坦克。30年代中期任英帝國總參謀長的蒙哥馬利-馬辛伯德認為,機動師在未來歐戰中的作用同1914年的騎兵師非常相似。

90年前這國首創坦克作戰,卻被德國反超!騎兵當主力,代價慘重!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最先由英國人提出的裝甲機動戰術被扼殺了;英軍將其唯一的機動師建成一支主要擔負偵察和安全保障任務的部隊,而不是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突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機槍、火炮、坦克和飛機的發展,為軍隊建設和作戰理論的革故鼎新提供了技術條件。當現實要求改革時,英國的決策者卻抱殘守缺,一不願改革軍隊不合理的編制,二不願裝備適應未來戰爭的先進坦克,三不願改變呆板的作戰方式,發展軍隊的攻擊能力。

歷史證明,一種新的軍事技術的產生,必然會帶來武器裝備、軍隊編制、軍事訓練、作戰方式和軍事理論等一系列變革。如何順應這種變革,是關係到未來戰爭中民族生存、國家興亡的重大問題。只有正確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