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驛站的建立,不僅利於吐蕃的情報系統,對於吐蕃的對外貿易也是幫助良多。

情報偵察外,吐蕃對潛伏諜報更下功夫。松贊干布時,吐蕃公主賽馬噶就以和親為名,和象雄王李迷夏聯姻,實則是入象雄做間諜。後李迷夏和賽馬噶不和,賽馬噶就趁機將象雄中的各類情報編成頌歌,相當於吐蕃的”摩斯密碼“,是賽馬噶和松贊干布早前約定的暗號密語。待到時機成熟,賽馬噶又以送禮為名,給松贊干布送去了一頂女式帽子和三十六顆綠松石。這份看似正常的贈禮,卻暗藏玄機。當時文成公主還未進藏,松贊干布還未娶妻,賽馬噶之所以送女式帽子,即是暗喻松贊干布攻打象雄的時機已到,問松贊干布是要和女子一樣待字閨中,還是要像男人一樣征伐沙場。收到這份”大禮“後,松贊干布立即點兵出征,憑著優異的兵力和情報的掌握,一戰滅象雄。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驛站的建立,不僅利於吐蕃的情報系統,對於吐蕃的對外貿易也是幫助良多。

情報偵察外,吐蕃對潛伏諜報更下功夫。松贊干布時,吐蕃公主賽馬噶就以和親為名,和象雄王李迷夏聯姻,實則是入象雄做間諜。後李迷夏和賽馬噶不和,賽馬噶就趁機將象雄中的各類情報編成頌歌,相當於吐蕃的”摩斯密碼“,是賽馬噶和松贊干布早前約定的暗號密語。待到時機成熟,賽馬噶又以送禮為名,給松贊干布送去了一頂女式帽子和三十六顆綠松石。這份看似正常的贈禮,卻暗藏玄機。當時文成公主還未進藏,松贊干布還未娶妻,賽馬噶之所以送女式帽子,即是暗喻松贊干布攻打象雄的時機已到,問松贊干布是要和女子一樣待字閨中,還是要像男人一樣征伐沙場。收到這份”大禮“後,松贊干布立即點兵出征,憑著優異的兵力和情報的掌握,一戰滅象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和親,一向是古代良好的外交手段,在吐蕃,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報手段。

和親可以是諜報,和盟也可以是離間計。唐德宗時,吐蕃和唐朝交戰,對唐朝大將李晟十分畏懼,而吐蕃的大相(即丞相)尚結贊,更是對李晟厭恨有加,他認為,吐蕃在唐朝需要提防的,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其餘不足為懼。為對付這三個心頭刺,尚結贊決定用離間之計,讓唐朝君臣相疑,好從中取利。首先,尚結贊將矛頭對準了最為忌憚的李晟,他假意興兵犯隴州,卻不進行掠奪,反而趁機在境內佯怒道:“召吾來,乃不牛酒犒軍”,之後便大搖大擺的緩緩退去。可惜,此番尚結讚的離間計並未如願,李晟對此沉著以對,派王佖率精兵三千埋伏於汧城,一戰大破吐蕃軍,尚結贊幾乎被其生擒,不久後,李晟又趁吐蕃軍心不定之際,遣野詩良輔攻下吐蕃摧沙堡,令吐蕃大軍節節敗退。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驛站的建立,不僅利於吐蕃的情報系統,對於吐蕃的對外貿易也是幫助良多。

情報偵察外,吐蕃對潛伏諜報更下功夫。松贊干布時,吐蕃公主賽馬噶就以和親為名,和象雄王李迷夏聯姻,實則是入象雄做間諜。後李迷夏和賽馬噶不和,賽馬噶就趁機將象雄中的各類情報編成頌歌,相當於吐蕃的”摩斯密碼“,是賽馬噶和松贊干布早前約定的暗號密語。待到時機成熟,賽馬噶又以送禮為名,給松贊干布送去了一頂女式帽子和三十六顆綠松石。這份看似正常的贈禮,卻暗藏玄機。當時文成公主還未進藏,松贊干布還未娶妻,賽馬噶之所以送女式帽子,即是暗喻松贊干布攻打象雄的時機已到,問松贊干布是要和女子一樣待字閨中,還是要像男人一樣征伐沙場。收到這份”大禮“後,松贊干布立即點兵出征,憑著優異的兵力和情報的掌握,一戰滅象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和親,一向是古代良好的外交手段,在吐蕃,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報手段。

和親可以是諜報,和盟也可以是離間計。唐德宗時,吐蕃和唐朝交戰,對唐朝大將李晟十分畏懼,而吐蕃的大相(即丞相)尚結贊,更是對李晟厭恨有加,他認為,吐蕃在唐朝需要提防的,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其餘不足為懼。為對付這三個心頭刺,尚結贊決定用離間之計,讓唐朝君臣相疑,好從中取利。首先,尚結贊將矛頭對準了最為忌憚的李晟,他假意興兵犯隴州,卻不進行掠奪,反而趁機在境內佯怒道:“召吾來,乃不牛酒犒軍”,之後便大搖大擺的緩緩退去。可惜,此番尚結讚的離間計並未如願,李晟對此沉著以對,派王佖率精兵三千埋伏於汧城,一戰大破吐蕃軍,尚結贊幾乎被其生擒,不久後,李晟又趁吐蕃軍心不定之際,遣野詩良輔攻下吐蕃摧沙堡,令吐蕃大軍節節敗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李晟),手梟逆賊清舊京。“——陸游

尚結贊兵敗如山到,只好上書求和,李晟入朝,覲見德宗,反對和談,認為吐蕃不可輕信。宰相韓滉也持相同意見,請求德宗調發軍糧、軍備,讓李晟畢其功於一役,攻滅吐蕃。吐蕃的離間計未成,但德宗卻犯了疑心病,他因”安史之亂“之事,生怕將帥故意生事,以此獲功弄權,故而一直猶疑不決。後支持李晟的韓滉病逝,執政的張延賞素與李晟不和,上書德宗,一面詆譭李晟,一面建議讓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用這兩人來壓制李晟。疑心日久的德宗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兵權,還為其送上了劉玄佐、李抱真兩個掣肘之人。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驛站的建立,不僅利於吐蕃的情報系統,對於吐蕃的對外貿易也是幫助良多。

情報偵察外,吐蕃對潛伏諜報更下功夫。松贊干布時,吐蕃公主賽馬噶就以和親為名,和象雄王李迷夏聯姻,實則是入象雄做間諜。後李迷夏和賽馬噶不和,賽馬噶就趁機將象雄中的各類情報編成頌歌,相當於吐蕃的”摩斯密碼“,是賽馬噶和松贊干布早前約定的暗號密語。待到時機成熟,賽馬噶又以送禮為名,給松贊干布送去了一頂女式帽子和三十六顆綠松石。這份看似正常的贈禮,卻暗藏玄機。當時文成公主還未進藏,松贊干布還未娶妻,賽馬噶之所以送女式帽子,即是暗喻松贊干布攻打象雄的時機已到,問松贊干布是要和女子一樣待字閨中,還是要像男人一樣征伐沙場。收到這份”大禮“後,松贊干布立即點兵出征,憑著優異的兵力和情報的掌握,一戰滅象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和親,一向是古代良好的外交手段,在吐蕃,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報手段。

和親可以是諜報,和盟也可以是離間計。唐德宗時,吐蕃和唐朝交戰,對唐朝大將李晟十分畏懼,而吐蕃的大相(即丞相)尚結贊,更是對李晟厭恨有加,他認為,吐蕃在唐朝需要提防的,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其餘不足為懼。為對付這三個心頭刺,尚結贊決定用離間之計,讓唐朝君臣相疑,好從中取利。首先,尚結贊將矛頭對準了最為忌憚的李晟,他假意興兵犯隴州,卻不進行掠奪,反而趁機在境內佯怒道:“召吾來,乃不牛酒犒軍”,之後便大搖大擺的緩緩退去。可惜,此番尚結讚的離間計並未如願,李晟對此沉著以對,派王佖率精兵三千埋伏於汧城,一戰大破吐蕃軍,尚結贊幾乎被其生擒,不久後,李晟又趁吐蕃軍心不定之際,遣野詩良輔攻下吐蕃摧沙堡,令吐蕃大軍節節敗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李晟),手梟逆賊清舊京。“——陸游

尚結贊兵敗如山到,只好上書求和,李晟入朝,覲見德宗,反對和談,認為吐蕃不可輕信。宰相韓滉也持相同意見,請求德宗調發軍糧、軍備,讓李晟畢其功於一役,攻滅吐蕃。吐蕃的離間計未成,但德宗卻犯了疑心病,他因”安史之亂“之事,生怕將帥故意生事,以此獲功弄權,故而一直猶疑不決。後支持李晟的韓滉病逝,執政的張延賞素與李晟不和,上書德宗,一面詆譭李晟,一面建議讓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用這兩人來壓制李晟。疑心日久的德宗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兵權,還為其送上了劉玄佐、李抱真兩個掣肘之人。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尚結贊

吐蕃的離間計就這樣在失敗下獲得成功,嚐到甜頭的尚結贊又心生一計,要繼續對付馬燧、渾瑊二人,於是一次名為合盟,實為離間計的行動就此開始。尚結贊先是遣使至馬燧處,再度向唐朝請和。馬燧對此極力贊同,向唐德宗表示吐蕃誠意有加,可以答應盟誓,德宗從之。可,輕信吐蕃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德宗派遣侍中渾瑊前往平涼和吐蕃宰相尚結贊盟誓,卻在會盟之際,被早就埋伏好的吐蕃軍隊攻擊。唐朝使者隊伍中,渾瑊僅以身免,其餘六十餘名將領、官員皆被吐蕃擒獲。此次平涼之盟的失利,令馬燧遭受牽連,因此被德宗罷去兵權,尚結讚的離間計大獲成功。

"

“吐蕃”,初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一帶所建立的王朝政權,吐蕃王朝,即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而在語文課本中屢次登場的松贊干布,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其實際立國者。《新唐書》中,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記載說:“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表明了吐蕃族,是由諸多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在逐漸遷移到至青藏高原處,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而形成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三十三任贊普,但其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是吐蕃王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吐蕃王朝在唐朝時期,雖然和唐朝有一段友好往來的時期,貞觀時期,唐朝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和親,雙方也在此後互市貿易,漢蕃人民相處甚好。但是,和平的歲月總是不長久,而後吐蕃和唐朝交戰不斷。在唐朝稱雄的時代裡,吐蕃王朝可謂是大唐最強的對手之一,兵力雄厚,以一國之力,和唐朝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戰,令唐朝大軍在西部地區難以得進,是和唐朝對峙時間最長,攻滅唐軍兵力最多的勢力。要知道,在當時,唐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強大的遊牧勢力,突厥,和東北亞一帶的霸主,高句麗,皆屈服於大唐兵威之下,被其一一擊滅。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國,直到其覆滅,也未能讓吐蕃屈服。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在唐時,是西部的一大勢力,在安史之亂後,國力更是達到頂峰。是唐朝數百年以來,皆未能攻滅的勁敵。

吐蕃人口眾多,最多時達到三百萬之眾,是當時唐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樣龐大的人口,令吐蕃兵源充足,軍力雄厚,史載,吐蕃曾發兵四十萬攻唐,足見其兵力之雄。不過,雖然如此,但論戰力,吐蕃還是不如大唐,至少載軍事方面上,吐蕃相對於唐朝落後,唐朝末期時,吐蕃軍隊還是“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情況。這樣的吐蕃,之所以能抗衡大唐數百年而不敗,靠的全是其過人的情報系統。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十七世紀的西藏騎士,手持藏矛,跨駿馬,著戰甲,是西藏的精銳部隊。

吐蕃的情報系統分為情報偵察和潛伏諜報。戰場上的偵察,主要是以“坐哨”和“巡邏哨”為主。顧名思義,”坐哨“即是固定哨兵,是指在軍事碉堡中,偵查情報,觀察敵軍動向的吐蕃士兵。他們的偵察範圍固定,一般不進行變動。而“巡邏哨”則是流通性的情報兵。戰時,在戰場上作為哨探,察看戰場情況和敵軍陣勢,通過一點蛛絲馬跡,來判斷敵軍接下來的行動。平時,這群”巡邏哨”就被外派到各處關隘附近,進行流動性的偵查,以備不時之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古代情報工作以細緻為主,像影視劇中在魚腹中藏字條這樣的手段,並不完全是虛假的,史上是有相關例子的。

對於“坐哨”和“巡邏哨”這類”哨人“,吐蕃方面對其管制甚嚴,其工作的時間都是嚴格規定的。每天還必須將把情報寫在木板上,事無鉅細,皆要上報。若是平時工作有誤,對其的處罰更甚軍法。在古代,馬匹就是情報速度快慢的先決條件,所以,除去偵查敵情的任務,”哨人“們還要在駐防區域裡為吐蕃軍隊養馬,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時,“哨人”就可以隨意徵用防區內的軍馬,馬上將情報傳出。工作苦,薪資還不高,“哨人”是由各部落的民戶組成,在工作期間,吐蕃方面還有口糧發放,但吐蕃為保證情報人員的效率,實行輪休制度,各個部落中的”哨人“是輪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休息的”哨人“沒有薪水,還不能去另找工作。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的輕裝騎兵,即是在戰場之上的哨探。

為保證情報的速度,吐蕃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體系龐大的驛站系統。以拉薩為中心,百里一驛站,站內皆備數匹快馬,以便情報人員進行接力傳遞。僅是通往西域的驛站路線就備有兩條,《新唐書》的記載中,吐蕃的驛站路線更是有十四條之多。路線繁多,體系完善,這樣的系統為吐蕃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數不盡的便利和幫助。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吐蕃驛站的建立,不僅利於吐蕃的情報系統,對於吐蕃的對外貿易也是幫助良多。

情報偵察外,吐蕃對潛伏諜報更下功夫。松贊干布時,吐蕃公主賽馬噶就以和親為名,和象雄王李迷夏聯姻,實則是入象雄做間諜。後李迷夏和賽馬噶不和,賽馬噶就趁機將象雄中的各類情報編成頌歌,相當於吐蕃的”摩斯密碼“,是賽馬噶和松贊干布早前約定的暗號密語。待到時機成熟,賽馬噶又以送禮為名,給松贊干布送去了一頂女式帽子和三十六顆綠松石。這份看似正常的贈禮,卻暗藏玄機。當時文成公主還未進藏,松贊干布還未娶妻,賽馬噶之所以送女式帽子,即是暗喻松贊干布攻打象雄的時機已到,問松贊干布是要和女子一樣待字閨中,還是要像男人一樣征伐沙場。收到這份”大禮“後,松贊干布立即點兵出征,憑著優異的兵力和情報的掌握,一戰滅象雄。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和親,一向是古代良好的外交手段,在吐蕃,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報手段。

和親可以是諜報,和盟也可以是離間計。唐德宗時,吐蕃和唐朝交戰,對唐朝大將李晟十分畏懼,而吐蕃的大相(即丞相)尚結贊,更是對李晟厭恨有加,他認為,吐蕃在唐朝需要提防的,只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其餘不足為懼。為對付這三個心頭刺,尚結贊決定用離間之計,讓唐朝君臣相疑,好從中取利。首先,尚結贊將矛頭對準了最為忌憚的李晟,他假意興兵犯隴州,卻不進行掠奪,反而趁機在境內佯怒道:“召吾來,乃不牛酒犒軍”,之後便大搖大擺的緩緩退去。可惜,此番尚結讚的離間計並未如願,李晟對此沉著以對,派王佖率精兵三千埋伏於汧城,一戰大破吐蕃軍,尚結贊幾乎被其生擒,不久後,李晟又趁吐蕃軍心不定之際,遣野詩良輔攻下吐蕃摧沙堡,令吐蕃大軍節節敗退。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李晟),手梟逆賊清舊京。“——陸游

尚結贊兵敗如山到,只好上書求和,李晟入朝,覲見德宗,反對和談,認為吐蕃不可輕信。宰相韓滉也持相同意見,請求德宗調發軍糧、軍備,讓李晟畢其功於一役,攻滅吐蕃。吐蕃的離間計未成,但德宗卻犯了疑心病,他因”安史之亂“之事,生怕將帥故意生事,以此獲功弄權,故而一直猶疑不決。後支持李晟的韓滉病逝,執政的張延賞素與李晟不和,上書德宗,一面詆譭李晟,一面建議讓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用這兩人來壓制李晟。疑心日久的德宗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兵權,還為其送上了劉玄佐、李抱真兩個掣肘之人。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尚結贊

吐蕃的離間計就這樣在失敗下獲得成功,嚐到甜頭的尚結贊又心生一計,要繼續對付馬燧、渾瑊二人,於是一次名為合盟,實為離間計的行動就此開始。尚結贊先是遣使至馬燧處,再度向唐朝請和。馬燧對此極力贊同,向唐德宗表示吐蕃誠意有加,可以答應盟誓,德宗從之。可,輕信吐蕃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德宗派遣侍中渾瑊前往平涼和吐蕃宰相尚結贊盟誓,卻在會盟之際,被早就埋伏好的吐蕃軍隊攻擊。唐朝使者隊伍中,渾瑊僅以身免,其餘六十餘名將領、官員皆被吐蕃擒獲。此次平涼之盟的失利,令馬燧遭受牽連,因此被德宗罷去兵權,尚結讚的離間計大獲成功。

大唐的一生之敵,吐蕃,和盛唐多年抗衡,靠的竟是過人...

▲馬燧戰功赫赫,卻因平涼之盟,致使晚節不保。但其功勳卓著,仍在之後和太尉李晟獲得繪像凌煙閣的殊榮。

三人去其二,吐蕃自此再不懼唐,不過常年的攻伐,導致吐蕃的國力受損,雖然和唐朝之間仍為均勢,但已不復往日盛況。後唐宣宗年間,沙州人張議潮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吐蕃沙、瓜等十一州皆被其獻上唐朝。宣宗大喜,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隴右地區自此歸附唐朝。而實力大損的吐蕃,又恰逢國中內亂,內憂外患,這下擁有再厲害的情報能力也拯救不了吐蕃的亡國之勢。公元9世紀後半葉,吐蕃崩潰瓦解,王朝不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