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名將一生三次改名改姓,知恩圖報得善終,孫子卻起兵造反

唐朝 李世勣 李淵 王世充 古歷小軍 2017-06-08

今天要說的這位人物,在小說中有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徐茂公。

小說演義中的他是一名羽扇綸巾,足智多謀的牛鼻子老道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他卻是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股肱之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出將入相,是與衛國公李靖比肩並列的初唐著名將領。

這位名將一生三次改名改姓,知恩圖報得善終,孫子卻起兵造反

他原名本叫徐世勣,山東東明縣人,因為唐高祖李淵的賞識,賜國姓李,所以又叫李世勣,不過後來為了避諱太宗皇帝李世民,又改名為了李勣。最讓他難堪的是雖然得以善終,但卻因為後代造反,又被武則天給取消了李姓,複姓徐,好在後來唐中宗李顯又為他平了反,依舊姓李。

李勣雖說是個富二代,但他不坑爹,而且視金錢如糞土。年輕時的他是瓦崗寨首領翟讓的鐵桿心腹,但他站得高看得遠,曾力勸翟讓讓位於德高望重,更有能力的李密。後來這兩位首領因為領導歸屬權的問題發生了窩裡鬥,李勣還差點兒成為了犧牲品,不過他對自己認準的人和事絕不動搖,既對翟讓仁至義盡,同時又對舊主李密誓死效忠。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他,究竟是如何知恩圖報的。

這位名將一生三次改名改姓,知恩圖報得善終,孫子卻起兵造反

當年舊主李密敗陣,走投無路之下還是不太甘心地投降了李唐王朝。此時的李勣還統帥著李密的舊境,東至大海,南至長江,西至汝州,東至魏郡,是一筆絕大的政治資本,然而李勣卻並沒有貪功,他對手下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那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的敗績,還是把土地人口、軍人數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好了。”

李淵在聽到這件事情後,認為李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不但給予了特別的嘉獎,同時還加封他為曹國公,大將軍,賜姓李。後來李密叛逃被殺後,李勣懇請朝廷允許他收斂舊主的屍骸,並服重孝厚葬了李密,一時間朝廷上下對他稱讚無比。

對差點兒錯殺自己的舊主如此,對朋友也更是赤膽忠心,仁至義盡。當年他和單雄信都在李密手下當差,二人結為兄弟,後來李密敗陣後,單雄信投奔了王世充,而他則投奔了李淵。

這位名將一生三次改名改姓,知恩圖報得善終,孫子卻起兵造反

後來李勣在隨李元吉征討王世充的過程中,李元吉自忖勇猛,在與單雄信單挑的時候被人家槍槍不離咽喉要道,急得李勣連連高呼:“單兄,此人乃我主公,請槍下留情。”後來王世充被平定,單雄信即將被殺之際,李勣願以官爵財產換回其一命,奈何李唐之前與他有過節,沒被允許。單雄信死後,李勣如家人般照顧著他的親眷,千古義氣傳為美談。

他不但仁義至信,知恩圖報,而且老成持重,政治上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比如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就一直保持著中立,不讓自己捲入皇室鬥爭的漩渦之中,與一幫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將有著本質的區別。

同時他治家嚴謹,教育子弟嚴格而苛刻。他曾在臨終之際,將自己的眾多子孫和弟弟李弼召至床前,說:“我死後,弟弟你可入主我家,撫養孤幼,子孫中如有不成器,或者結交歹人者,儘可替我清理門戶。”說完就駕鶴西去了,終年76歲。

這位名將一生三次改名改姓,知恩圖報得善終,孫子卻起兵造反

雖說留有這樣的遺言,可沒想到他的孫子徐敬業還是起兵造反了,將他的臨終囑咐全都拋之了腦後。這也使得他的徐姓眾多子弟盡數被屠,而剩下少數活下來的後代,只能倉皇出逃到曾被他打敗的匈奴,得以棲生。

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充滿了黑色幽默。

編後:微信公眾號古歷小軍(gulixiaojun)同步開通啦,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