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府兵制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你首先得有地給老百姓種啊,也就是自耕農。結果等到唐玄宗時期,由於田地大部分到了貴族地主手中(即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均田制被破壞),當時官員向唐玄宗報告"折衝諸府無兵可交",即使有,也都是貴族子弟,於是府兵制隨之瓦解,改為"募兵制"。

那募兵制就很簡單了,我給你錢,你來當兵。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招兵買馬,於是一下就出現了九個地區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特別是在北方,常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府兵制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你首先得有地給老百姓種啊,也就是自耕農。結果等到唐玄宗時期,由於田地大部分到了貴族地主手中(即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均田制被破壞),當時官員向唐玄宗報告"折衝諸府無兵可交",即使有,也都是貴族子弟,於是府兵制隨之瓦解,改為"募兵制"。

那募兵制就很簡單了,我給你錢,你來當兵。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招兵買馬,於是一下就出現了九個地區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特別是在北方,常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不僅如此,由於募兵制的實行,當時邊境節度使仗著天高皇帝遠,往往任意擴充軍隊,自己任命官吏,徵收稅賦,且不向朝廷報戶口,這就導致了朝廷根本不知道節度使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兵力,使得他們逐漸有了跟朝廷對抗的實力。

不過有一點,把所有權力交給藩將,對大唐可以到處征伐,打下中國封建王朝漢族政權最大領土確實幫助很大。例如天寶十一載(752年)八月,安祿山率領五六萬人馬,日行三百里,直接開到契丹統帥的軍帳前,整個契丹人直接傻眼了。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連連下雨,不然這次契丹估計直接就嗝屁了。不過後來安祿山再度出兵,直接打到契丹殘廢,甚至連奚族的奚王李日越都被其活捉了。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府兵制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你首先得有地給老百姓種啊,也就是自耕農。結果等到唐玄宗時期,由於田地大部分到了貴族地主手中(即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均田制被破壞),當時官員向唐玄宗報告"折衝諸府無兵可交",即使有,也都是貴族子弟,於是府兵制隨之瓦解,改為"募兵制"。

那募兵制就很簡單了,我給你錢,你來當兵。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招兵買馬,於是一下就出現了九個地區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特別是在北方,常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不僅如此,由於募兵制的實行,當時邊境節度使仗著天高皇帝遠,往往任意擴充軍隊,自己任命官吏,徵收稅賦,且不向朝廷報戶口,這就導致了朝廷根本不知道節度使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兵力,使得他們逐漸有了跟朝廷對抗的實力。

不過有一點,把所有權力交給藩將,對大唐可以到處征伐,打下中國封建王朝漢族政權最大領土確實幫助很大。例如天寶十一載(752年)八月,安祿山率領五六萬人馬,日行三百里,直接開到契丹統帥的軍帳前,整個契丹人直接傻眼了。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連連下雨,不然這次契丹估計直接就嗝屁了。不過後來安祿山再度出兵,直接打到契丹殘廢,甚至連奚族的奚王李日越都被其活捉了。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朔方節度使,一舉拔除禍害大唐邊疆近百年的後突厥大部分勢力,甚至把後突厥諸首領趕到大唐朝拜,使得大唐不管是國土還是國力都站上世界巔峰,此時的唐玄宗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比擬太宗、武周,怎的不開心?

不過節度使只掌管地方的軍隊,中央禁軍還是直接歸皇帝管理。不過這裡有個有意思的是,藩將的兵多數是職業僱傭兵、沒有田地後的農民,再加上惡劣的環境,時常的戰爭,所以戰鬥力非常強,比如安祿山的兵馬。但是中央禁軍招募來的基本都是城市市民、地痞無賴,甚至還有商賈子弟,再加上根本無戰事,戰鬥力非常弱,當時有記載:

六軍宿衛皆市人, 富者 販繒綵、食粱肉, 壯者為角觝、拔河、翹 木、扛鐵之戲。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府兵制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你首先得有地給老百姓種啊,也就是自耕農。結果等到唐玄宗時期,由於田地大部分到了貴族地主手中(即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均田制被破壞),當時官員向唐玄宗報告"折衝諸府無兵可交",即使有,也都是貴族子弟,於是府兵制隨之瓦解,改為"募兵制"。

那募兵制就很簡單了,我給你錢,你來當兵。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招兵買馬,於是一下就出現了九個地區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特別是在北方,常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不僅如此,由於募兵制的實行,當時邊境節度使仗著天高皇帝遠,往往任意擴充軍隊,自己任命官吏,徵收稅賦,且不向朝廷報戶口,這就導致了朝廷根本不知道節度使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兵力,使得他們逐漸有了跟朝廷對抗的實力。

不過有一點,把所有權力交給藩將,對大唐可以到處征伐,打下中國封建王朝漢族政權最大領土確實幫助很大。例如天寶十一載(752年)八月,安祿山率領五六萬人馬,日行三百里,直接開到契丹統帥的軍帳前,整個契丹人直接傻眼了。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連連下雨,不然這次契丹估計直接就嗝屁了。不過後來安祿山再度出兵,直接打到契丹殘廢,甚至連奚族的奚王李日越都被其活捉了。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朔方節度使,一舉拔除禍害大唐邊疆近百年的後突厥大部分勢力,甚至把後突厥諸首領趕到大唐朝拜,使得大唐不管是國土還是國力都站上世界巔峰,此時的唐玄宗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比擬太宗、武周,怎的不開心?

不過節度使只掌管地方的軍隊,中央禁軍還是直接歸皇帝管理。不過這裡有個有意思的是,藩將的兵多數是職業僱傭兵、沒有田地後的農民,再加上惡劣的環境,時常的戰爭,所以戰鬥力非常強,比如安祿山的兵馬。但是中央禁軍招募來的基本都是城市市民、地痞無賴,甚至還有商賈子弟,再加上根本無戰事,戰鬥力非常弱,當時有記載:

六軍宿衛皆市人, 富者 販繒綵、食粱肉, 壯者為角觝、拔河、翹 木、扛鐵之戲。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樣一支每天就知道玩玩的軍隊,一遇到安祿山的大軍,自然只能任由砍瓜切菜,所以安史之亂中一個月東都洛陽失守,半年之後西京長安失守,安祿山打的真是一點水份都沒有。那"安史之亂",唐王朝應該知道"節制藩鎮節度使"的重要性了啊。

他們當然知道,例如唐憲宗李純就意決削藩。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後,為恐藩鎮判亂再度爆發,再加上當時眾多在平叛過程中立有戰功的將領都需要封賞,於是藩鎮節度使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從邊境延伸到內地,數量激增,當時的情景變成了:

方鎮相望內地
"

一說起"安史之亂",一說起強大的唐王朝為何滅亡,很多人一開口就是"藩鎮割據"的後果。甚至連《新唐書》也說:

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氣候天子弱,方鎮強,而唐逐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儼然是把唐滅的原因歸結到"中央禁軍弱,藩鎮強"這件事上,既然如此那麼問題就來了,是唐王朝統治者們沒有意識到藩鎮割據的弊端,沒有實力剿滅藩鎮麼?顯然不是,即使我們口口聲聲稱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後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整體實力基本恢復到盛唐時期七八成也還是有的。其中唐憲宗李純就數次平定藩鎮,維護大唐中央權威。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不管如何,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死"在了藩鎮手中,甚至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宋代"以文治武"的弱宋局面以及趙構殺大將岳飛的這種悲劇產生,歸根結底就是害怕重走"唐朝路"。那為何唐朝統治者們明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卻一直解決不了它呢?

所謂藩鎮,又叫做方鎮,最高長官為節度使。其不同於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將領就是,雖然藩鎮的財政基礎以來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官健)在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但是藩鎮中將士的薪資是由節度使從自己地方收繳的稅金中發放的(當然剩餘的稅金還得給中央),而官健雖然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可從募兵開始,皆由節度使自己一手掌控,而兵源多為職業僱傭兵、破產農民和無業遊民。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藩鎮的首領,也就是節度使雖然受中央任命,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實際上在自己的屬地內擁有相當高的自治權利。這也是當初十數萬大軍原因跟著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之一,畢竟從嚴格角度來說,他才是這些將士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大唐李氏。

當然了,要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還得來看看大唐為什麼不得不設立藩鎮制度以及藩鎮節度使是怎麼坐大的。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早在藩鎮制度之前,唐朝由於國土遼闊,中央的軍事、行政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邊遠地區,特別是當時唐王朝和吐蕃以及突厥等關係緊張,這使得邊關隱患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為此,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為了監視吐蕃,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第一個藩鎮。

但是當時的節度使僅僅指掌管所屬地區的部分軍隊,部分軍隊和行政等其他事物則由朝廷另行委派刺史掌管,以此相互形成制約。可唐朝的邊疆幾近沒有安寧日,所以為了軍政更好的合一,不久以後節度使開始成為所屬地區的絕對一把手,不僅節制刺史,更是所有地區大權皆由節度使一人掌管,十足十的封疆大吏。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個時候又有人要問了(怎麼那麼多問題),給節度使這麼大權力固然可以使邊疆軍隊機動效率更高,但是這樣真的不怕人家權力太大嘛?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大唐還根本不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因為朝廷還有祕密武器,那就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隙時訓練,戰時就成為士兵從軍打仗(糧草軍備都需要自己帶,說白了就是以田換軍役),在唐太宗時期府兵制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換句話說,節度使再牛逼,它的兵還是種大唐田地的兵,是唐王朝養的兵,自然就是中央的兵。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但是府兵制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就是你首先得有地給老百姓種啊,也就是自耕農。結果等到唐玄宗時期,由於田地大部分到了貴族地主手中(即土地兼併),很多老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均田制被破壞),當時官員向唐玄宗報告"折衝諸府無兵可交",即使有,也都是貴族子弟,於是府兵制隨之瓦解,改為"募兵制"。

那募兵制就很簡單了,我給你錢,你來當兵。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大量擴充軍鎮,設節度使,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招兵買馬,於是一下就出現了九個地區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特別是在北方,常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的節度使,比如安祿山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不僅如此,由於募兵制的實行,當時邊境節度使仗著天高皇帝遠,往往任意擴充軍隊,自己任命官吏,徵收稅賦,且不向朝廷報戶口,這就導致了朝廷根本不知道節度使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兵力,使得他們逐漸有了跟朝廷對抗的實力。

不過有一點,把所有權力交給藩將,對大唐可以到處征伐,打下中國封建王朝漢族政權最大領土確實幫助很大。例如天寶十一載(752年)八月,安祿山率領五六萬人馬,日行三百里,直接開到契丹統帥的軍帳前,整個契丹人直接傻眼了。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連連下雨,不然這次契丹估計直接就嗝屁了。不過後來安祿山再度出兵,直接打到契丹殘廢,甚至連奚族的奚王李日越都被其活捉了。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朔方節度使,一舉拔除禍害大唐邊疆近百年的後突厥大部分勢力,甚至把後突厥諸首領趕到大唐朝拜,使得大唐不管是國土還是國力都站上世界巔峰,此時的唐玄宗甚至覺得自己可以比擬太宗、武周,怎的不開心?

不過節度使只掌管地方的軍隊,中央禁軍還是直接歸皇帝管理。不過這裡有個有意思的是,藩將的兵多數是職業僱傭兵、沒有田地後的農民,再加上惡劣的環境,時常的戰爭,所以戰鬥力非常強,比如安祿山的兵馬。但是中央禁軍招募來的基本都是城市市民、地痞無賴,甚至還有商賈子弟,再加上根本無戰事,戰鬥力非常弱,當時有記載:

六軍宿衛皆市人, 富者 販繒綵、食粱肉, 壯者為角觝、拔河、翹 木、扛鐵之戲。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這樣一支每天就知道玩玩的軍隊,一遇到安祿山的大軍,自然只能任由砍瓜切菜,所以安史之亂中一個月東都洛陽失守,半年之後西京長安失守,安祿山打的真是一點水份都沒有。那"安史之亂",唐王朝應該知道"節制藩鎮節度使"的重要性了啊。

他們當然知道,例如唐憲宗李純就意決削藩。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後,為恐藩鎮判亂再度爆發,再加上當時眾多在平叛過程中立有戰功的將領都需要封賞,於是藩鎮節度使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從邊境延伸到內地,數量激增,當時的情景變成了:

方鎮相望內地
藩鎮制度即讓唐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令其走向滅亡

於是等到唐憲宗李純上位,決定削藩,並耗費大量國力蕩平淮西藩鎮,清十三州的時候,雖然明面上中央政權再次得到立威,但實際上已經再沒精力再去顧及其他的了,只要你不鬧事,中央也無力去管。

所以等到穆宗和敬宗上位之後,一方面朝內文官之間黨爭嚴重,朝內宦官專權,中央政令不行,藩鎮節度使逐紛紛脫離中央管控,逐漸坐大,終成亡唐之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