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唐朝 唐太宗 李君羨 武則天 路生 2017-06-18

提示:有些事可以幹,有些事不能幹。能幹的事可以影響後世,留下千古好名聲,不能幹的事同樣也能達到如此功效。唐太宗在“能幹與不幹”之間趨於完美,他沒有幹這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殺武則天。不但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而且促成了中國社會男女真正平等的觀念。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唐太宗


信天下,得天下


阿史那·思摩,東突厥貴族。641年,思摩帶領十多萬百姓、精兵四萬、馬匹九萬渡過黃河其部眾分居於勝、夏二州。645年,唐太宗親統六軍伐遼,有人說突厥居於河南,靠近京師,請求他不要東去。唐太宗說:“作為一個國君,怎麼能對人猜疑呢!湯、武教化桀、紂的人民,沒一個不變好了的;有隋無道,全天下都叛,不光是夷狄。我憐恤突厥之亡,收容他們在河南賑濟之。他們不就近去投奔延陀而遠來歸附我,是感我之恩。我的政策能使中國五十年不會有突厥之患。”(帝曰:“夫為君者,豈有猜貳哉!湯、武化桀、紂之民,無不 遷善,有隋無道,舉天下皆叛,非止夷狄也。朕閔突厥之亡,內河南以振贍之,彼不近走延陀而遠歸我,懷我深矣,朕策五十年中國無突厥患。”)

信天下,方能得天下。在這裡人們看到的是唐太宗的氣度與胸懷。

九嵕山主峰,陝西省禮泉縣東22.5公里處,距西安市70公里。這裡便是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昭陵的陵名,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解釋,但古代諡法解釋“昭”字說:“聖文周達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並不孤單,陪他的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秦瓊、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阿史那·思摩去世後也陪葬昭陵。

昭陵最有名的是六匹石刻駿馬浮雕像,即“昭陵六駿”,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見證了唐太宗李世民征戰的一生。此外,昭陵還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範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它們以紀實的風格開創了中國帝王墓葬石刻像先河,也以紀實的風格見證了兼容幷蓄大唐氣象。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昭陵


這件事,他沒幹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昭陵六駿之一

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公元647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然而,今天我們很多網友對此的評價卻讓人多少有些遺憾。

聲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將“天可汗”等同於今天的“聯合國”,熟不知那時候的遊牧部族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歸順唐朝的北方各族充其量不過部落聯盟而已;認為這為唐朝後期邊疆地區留下隱患,甚至認為給“安史之亂”埋下“伏筆”,熟不知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與唐太宗所採取的民族政策並無直接關聯。

公元630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唐太宗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

按新舊唐書的記載,當時在唐朝在對待突厥部眾的安置上有分歧,魏徵認為突厥小弱時馴服,強盛了就叛變,聲稱:“秦漢時以銳師猛將攻取黃河以南之地設立郡縣,是不想讓他們靠近中國。陛下為什麼讓他們居於黃河之南?況且他們有十萬之眾,再過幾年,繁衍近倍,又靠近京畿,是心腹之患。”

溫彥博說:“天子對於四夷,就像天地養育萬物一樣愛護保養。現突厥破滅,其人民來歸順,我們不加哀憐而棄之不顧,失去天覆地載的大義,而有阻隘四夷的惡嫌。臣說讓他們居河之南,是讓他們處死地而復生,國雖亡而人存。他們將會世代感德,怎麼會叛呢?”又說:“聖人之道無處不通,所以說‘有教無類’。他們劫後餘生來投奔。我幫助愛護他們,收他們留在內地,教以禮法,讓他們耕織自給,再選擇好酋領入宿衛,哪會生什麼禍患?且漢光武帝置南單于於內郡,從無叛逆之事。”

唐太宗採納了溫彥博的建議,沒聽魏徵的。他這種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不但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也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昭陵六十一蕃臣


這件事,他還沒幹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現代影視作品中的武則天

所謂《祕記》是指占驗術數、預言未來的書籍。《舊唐書·李淳風傳》:“初,太宗之世有《祕記》雲:‘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淳風曰:‘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殲盡。’帝曰:‘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無辜……”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新唐書》也有類似記載:“太宗得祕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

據此,今天有很多人便問,唐太宗明明知道武則天會當皇帝,為什麼不殺了她呢?這件事確為唐太宗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後來,他對武氏女王將取代唐朝天下這件事特別留意。648年,宮廷宴請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講各自乳名。當聽說李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唐太宗聽後一驚,但很快便笑著說:“你既為女子,為何如此雄健勇猛?”而李君羨官職(武衛將軍)、封號(五連縣公)、屬縣(武安縣),皆有“武”字,這引起了唐太宗的疑忌,隨後以“欺君壓民”的罪名處決李君羨。但唐太宗還是沒有殺武則天,有人據此說,唐太宗也不是萬能的,太低估武則天了,沒有料到武則天一個女子能把大唐王朝顛覆,並開創中國歷史上女子當皇帝的先例。

其實,李君羨的事可能有些“謠傳”的成份,要不,唐太宗不會讓御史羅織彈劾他的罪名。而武則天並沒犯什麼錯,唐太宗雖然貴為天子,但也不是想殺她就能殺了的。也許,在殺李君羨的時候,唐太宗依然認為這件事是謠言,不可信,因為,在史書的記載裡,唐太宗從一開始對這件事便是深惡痛絕的,不完全相信。

唐代的婦女地位較高,廣大婦女甚至和男性一樣撐起了“半邊天”,從這個角度說在那個時代出來一位女皇帝的客觀條件是成立的。而唐太宗沒有因為一句流言就任意疑忌大開殺戒,正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包容與公正。不管歷史或者現在的人們對武則天當皇帝說一千道一萬個不是,也不能否認武則天當皇帝的意義,即是促進了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儘管晚年武則天豪奢專斷、頗多弊政,但若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她是無容置疑的。但讓人可悲的是,這一“文明成果”在近現代才被真正放大。

唐太宗沒有對突厥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一些網友對此評價讓人遺憾

唐太宗影視形象


結語: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舊唐書》評價他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成功與否往往在於干與不幹之間,唐太宗沒幹這兩件事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正因為如此他在人們的心中趨於完美。(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