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唐朝 北魏 宇文泰 北齊 六鎮之亂 合肥歷史 2018-11-30

公元398年,北魏佔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並將國都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為了抵抗北部遊牧民族柔然的攻擊,拱衛平城,北魏在長城沿線設立了一系列軍鎮,其中有六個最為重要,分別是:武川、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王氣所聚”的武川鎮,北魏的軍事要塞,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先後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國三百多年的歷史

北魏抵抗柔然的軍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鎮。六鎮軍將多由拓跋氏貴戚賢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雖然遠離政治核心,仕途卻不受影響,且常被特別提拔。然而,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至洛陽後,北方六鎮的地位一落千丈。鎮守邊疆的勇士們逐漸被遺忘,成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棄兒。

空間的距離擴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流連於繁華富庶的中原,誰會想到那荒涼苦寒的邊塞?六鎮的軍將不但失去了往日的榮耀,鎮兵鎮民們甚至被歸入了賤民的行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樓勁

六鎮集團的鎮守者原來是最高貴的士人,現在他們被視為最低賤的軍人。因此,下層軍將就縱酒高歌,結成了義父、義兄、義子的關係。這樣一種強固的集團,在面臨淪為社會底層的強大壓力的時候,所激起來的反彈、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是當時任何集團也比不了的。

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關係,再加上聚積已久的怨氣,使北方六鎮這片重要的衛戍之地逐漸演變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區。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因沃野鎮下轄的一個高闕戍戍主對下屬苛刻,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殺戍主,並且攻佔了沃野鎮,揭開了六鎮大起義的序幕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北齊神武帝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東魏的實際掌權者,北齊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謐犯法,移居懷朔鎮,成為鮮卑化漢人。

很快,戰火席捲了北方六鎮。六鎮軍人集團乘勢起兵,經過一系列的軍閥混戰之後,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和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運,這兩位並世梟雄,最終將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相互對峙的政權。

北魏永熙三年( 534年),北魏最後一個皇帝魏孝武帝元脩忍受不了權臣高歡的控制,輕裝簡從,離開洛陽,來到長安,關中成為魏朝的正朔所在。高歡不願丟掉魏朝正朔,在洛陽另立元善見,就是魏孝靜帝。兩個朝廷,一東一西,史稱東魏西魏。兩個皇帝,兩個傀儡,實際掌權者分別是高歡和宇文泰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在與東魏高歡集團對峙之初,侷促於關中一隅的西魏宇文泰集團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尤其是在武力上,根本就不具有與高歡相抗衡的能力。因為經過六鎮起義洗禮的鮮卑武裝,有二十多萬都歸入了高歡的麾下,而宇文泰所統領的軍隊不

過區區一萬人

武定元年(西魏大統九年,543年),東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據虎牢降西魏。宇文泰親率大軍前去接應。與此同時,東魏主高歡也率十萬大軍趕到黃河北岸。為了阻止東魏軍過河,宇文泰從黃河上游放滿載燃料的火船順流而下,企圖燒燬架在黃河上的浮橋。

東魏軍則事先準備好長鐵鎖鏈,待火船快到時將其鉤住,拉向岸邊,使浮橋完好無損。東魏軍順利渡過黃河,在邙山腳下佈陣;西魏軍向邙山推進,兩軍在此進行大戰。東魏軍大勝,宇文泰六七年辛苦經營起來的十萬大軍,損失了一多半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敦煌壁畫《作戰圖》

惡劣的環境,嚴峻的形勢,對宇文泰來說,既是意志品格的砥礪,也是政治智慧的考驗。由於宇文泰武川軍人集團實力較弱,特別是其中的鮮卑軍隊人數很少,要穩定關中地區的統治秩序,並與高歡集團相抗衡,他們就必須依靠關中本地的漢人豪強。宇文泰同時從漢人中間徵收兵員,徵募漢族豪強地主武裝,以後又進一步招募均田農民入伍西魏軍隊中漢族士兵的比重逐漸增加

為了將此前互不統屬的軍隊與鄉兵進行整編,從西魏大統九年(543年)開始,宇文泰開始著手軍制改革,“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一些漢人豪族相繼率領鄉兵歸附宇文泰。到了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宇文泰終於完成了對府兵制的建設將此前一盤散沙的地方武裝打造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系統

宇文泰採取鮮卑八部的形式,建立了一套軍隊統轄系統。宇文泰、元欣、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為八個柱國大將軍。其中宇文泰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元欣因為是西魏宗室,柱國大將軍僅為虛名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獨孤信(502年—557年),原名獨孤如願,字期彌頭,獨孤信家族是鮮卑貴族,,他也是出生在武川鎮的,後來跟著宇文泰到了關西。他的長女嫁給了宇文毓,後來成為北周的明敬皇后;他的第四個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這個李昞就是後來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換句話說,獨孤信的第四個女兒就是李淵的母親;他的第七個女兒就嫁給了楊堅,後來成了隋朝的文獻皇后,就這樣,獨孤家族一門就出了三個皇后。

餘下六位統率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他們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領兵大將,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就身居十二大將軍之列;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

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西魏的府兵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的八部制,軍隊將領不僅鮮卑人恢復了昔日的鮮卑姓,就是漢人也被賜以鮮卑姓: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爺爺)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佛氏,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賜姓普六茹氏。所統領的士兵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姓氏為自己的姓氏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獨孤家族聯姻情況

西魏的府兵制,被一道人為的血緣紐帶和宗族色彩所包裹,儘管這血緣和宗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但它讓六鎮鮮卑人覺得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地位改變了;它讓漢人將領有了被當權者信任和依靠的感覺,從而加強了胡漢結合的緊密程度。

宇文泰的強國措施不僅是府兵制一項,而是包括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的制度。政治上實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治為輔的統治原則;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提高了服役年齡,縮短了服役時間;思想文化上推行儒家學說。通過這些措施,西魏的國力迅速增強。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取代東魏稱帝,建立北齊宇文泰率軍討伐高洋。西魏軍從三門峽北渡黃河,到達絳縣附近。高洋聞聽西魏來伐,親自率軍在晉陽城東屯駐,準備迎敵。宇文泰聽說東魏軍陣容強大,感慨地說:“高歡不死矣”,便不戰而退。

今天流淌於山陝交界的一段黃河,也曾經是東西魏之間的界河。每到嚴冬河面結冰時,守在河邊的西魏軍總要把自己一邊的河冰鑿開,以防東魏軍利用堅冰過河。不戰而退,通常是弱者採取的策略。戳向冰面的冰鑿,鑿出的是弱者的防禦態勢。

強與弱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北周武帝即位後,依然是嚴冬冰河,依然是鑿冰沖沖,但位置已變成北齊一方,鑿冰者已變成北齊士兵了。

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宇文泰帶領著他身邊的核心軍將集團來到關中之後,面對的是眾多的漢人豪強集團。為了安定地方和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宇文泰將率領這些士兵的漢人豪強選拔到高級將領的位置上去,讓自己身邊的核心集團做最高級的將領來統領他們,這樣就編制出來府兵制這樣一套軍事系統。

府兵制本身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對府兵制的改革影響尤其深遠。首先,他下詔“改諸軍軍士併為侍官”強調軍隊歸皇帝所有,完成了府兵的國家化;其次,他又下令大量徵召漢族百姓入伍,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這無疑使漢人武裝逐步成為國家的基礎。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北周的軍事實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強。

這一切為北周武帝打敗北齊統一北方隋文帝滅陳再造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唐時期的軍力十分鼎盛,但都是從北周的宇文泰府兵制改革脫胎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