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外族總入侵邊境怎麼辦?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國必亂

唐朝 郭元振 武則天 孫子兵法 唐玄宗 孟德說歷史 2018-12-02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隋唐時期,周邊民族建立了許多國家,唐王朝與他們也展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來往,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戰爭片段和外交瞬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著名將領郭元振是對付吐蕃、都護安西的名將,他守邊多年,"克致隆平,安遠定邊",成就顯著,但他並無顯赫武功,最擅長的就是謀略和安撫,是唐朝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

皇帝:外族總入侵邊境怎麼辦?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國必亂


郭元振是武則天慧眼識人選撥出的人才,說起他的飛黃騰達還很有傳奇色彩。他很有才華,十八歲就中了進士,開始在巴蜀地區做個縣尉。18歲正是人一生中最為輕狂的時期,此時的郭元振非常驕橫,目中無人,在自己管轄範圍之內常做些違法之事,甚至還做過鑄造私錢、掠賣人口的行徑,當地百姓深以為苦。後來,他的劣行被朝廷得知,武則天非常生氣,將郭元振召入京城,準備治罪。不知武則天當時為什麼來了興致,或許是早就聽說過他的才名,竟然要親自責問,結果就在這次談話中,武則天發現他才華橫溢,對時局很有見地,於是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寶劍篇》呈上,武則天看後極為讚賞,在大臣中傳閱,不僅沒治他的罪,還升了官。

從此郭元振就留在了朝廷,因為有才又有膽量,經常代表朝廷出使各方,並且他的脾氣秉性也大變,史載“屢使遐方,霜明烈心,玉立貞節。”

郭元振曾對吐蕃成功實施了一次“反間計”。當時,吐蕃的實際掌權者是論(官職,相當於唐朝的宰相)欽陵,他是藏族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吐蕃經營數十年,常親自率兵與唐朝作戰,曾大敗薛仁貴,控制了青海西部的吐谷渾,使唐朝失去了一個天然屏障。唐與吐蕃互有勝負,後來吐蕃在與唐朝爭奪西域的戰爭中失敗。

皇帝:外族總入侵邊境怎麼辦?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國必亂


696年,吐蕃請和,但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鎮的守軍,並求取十姓突厥之地。當時,朝廷對此猶豫不決,不想與吐蕃決裂再起戰端。郭元振堅決不同意,認為一旦輕易放棄這些地區,恐怕要使各國對朝廷傷心,今後就不好控制他們了,於是他提議說:"我們可以這樣答覆:'唐朝派兵戍守四鎮、十姓之地,是想分散吐蕃的軍力,現在如果講和,吐蕃也應當歸還我吐谷渾各部及青海故地。'這樣便足以堵住欽陵的嘴,也不會丟失安西。”武則天聽後,同意了他的建議。果然,欽陵不願放棄吐谷渾等地,此事不了了之。

但面對野心勃勃、極具能力的欽陵,如何對付他呢?大唐與他打交道幾十年,吃虧不少,皇帝為此愁眉不展,郭元振提出了一個反間計:"吐蕃百姓因為常年打仗,已經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願意與我們和好了。只有欽陵貪圖統兵專制的私利,窮兵黷武。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讓吐蕃百姓知道我們大唐是喜歡和平的,那麼吐蕃百姓對欽陵的怨恨就會日益加深,他要想大規模發動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難了。這也是逐漸離間的辦法,可以使他們上下猜疑,讓禍亂從他們的內部產生。"武則天深表贊同。

果不其然,僅僅過了兩三年,由於欽陵兄弟在吐蕃執政數十年,權傾當朝,與贊普器弩悉弄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贊普意欲收回旁落的國事大權,699年二月,贊普乘欽陵在外之機,捕殺其親黨兩千餘人,欽陵舉兵抗命,結果兵敗自殺身亡。欽陵一死,欽陵的弟弟贊婆率部降唐,其兒子弓仁也率吐谷渾七千餘帳降唐。

郭元振不僅有謀略,而且英勇。706年,郭元振任檢校安西大都護。當時,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騎施部願意與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騎施的牙帳商議具體事宜。當時,天降大雪,郭元振立於帳外,與其部落首領烏質勒會談。大雪越下越大,愈積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烏質勒當時年老體弱,不耐嚴寒,會談結束後,竟然一命嗚呼,被凍死了!烏質勒的兒子娑葛認為郭元振故意設計害死父親,打算率兵襲擊唐軍。郭元振部下都勸他連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誠心對待他們,又有什麼可以害怕的呢?再說我們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想逃,又怎能逃的掉呢?"

皇帝:外族總入侵邊境怎麼辦?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國必亂


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弔唁,半路上遇到突厥士兵。他們根本沒料到郭元振會來,也不敢輕舉妄動。郭元振走進帳中,弔唁贈禮,哭得非常悲傷,並留下幫助料理喪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誠意打動,於是決定仍舊與唐朝通好,向唐朝進獻良馬五千、駱駝二百、牛羊十餘萬,西域局勢進一步安定下來。郭元振在安西很有威望,在他離任時,安西各部落的酋長有的甚至劃破臉面、痛哭相送。

後來,郭元振回朝當上兵部尚書、宰相,位極人臣。唐玄宗李隆基曾評價他說:“偉材生代,宏量鎮時。經綸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將相,古之人傑。”這可是極高的評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