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一共18座唐朝帝墓,挖了其中17座的溫韜,最後的下場如何

說到盜挖帝陵的盜墓賊,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孫殿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動用軍隊挖開慈禧的陵墓,將裡面的財寶洗劫一空。還把風光一世的慈禧屍骸棄之如敝履,隨意糟蹋。孫殿英的不齒行為,一時間引來民眾的口誅筆伐,差點讓唾沫星子淹死。

但是,孫殿英和歷史上另一位盜墓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這位臭名昭著的人,就是五代時期的溫韜,堪稱歷史上最危險、最膽大包天的盜墓賊。因為他盜掘陵墓規格之高、數目之眾、手段之惡劣、態度之囂張可謂空前絕後。

眾所周知,唐朝末年,李唐帝王在關中地區的崇山峻嶺上,修建了18座無與倫比的帝陵,號稱“關中十八陵”。這些陵墓,無一不凝聚著大唐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但讓人不由得扼腕嘆息的是,除了乾陵外,其餘的17座陵墓都被溫韜所毀。

關中一共18座唐朝帝墓,挖了其中17座的溫韜,最後的下場如何

(動畫中的溫韜)

那麼,溫韜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最後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溫韜此人一生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為匪為盜,禍害千年;二是朝秦暮楚,反覆無常。

溫韜出生於京北華原。傳說,在他出生時,一顆“匪星”正好隕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上。百姓猜測,這是上天刻意給唐皇陵帶來了災難。

溫韜10歲時,就喜歡舞槍弄棒,經常和身邊一些小混混打打殺殺。沒過幾年,溫韜居然拉上十幾個地痞流氓,上嵯峨山當了土匪。百姓還曾取笑他,十幾歲的小毛賊,能掀出什麼滔天巨浪不成?沒曾想,這個溫韜可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領著這夥人殺人放火,禍害鄉鄰,成了華原一帶有名的土匪。

狡詐奸猾的溫韜,一邊苦心經營者自己嵯峨山的根據地,一邊窺視著戰亂紛繁的天下形勢,伺機尋找靠山,壯大實力。

開始時,溫韜盯上了李茂貞。他為了取悅李茂貞,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姓氏,更名為李彥韜。後來朱溫的實力漸盛,壓過了李茂貞,於是溫韜轉投朱溫帳下。可沒過幾年,首鼠兩端的溫韜,又叛變了朱溫,重回李茂貞的懷抱。

溫韜這回該老實了吧,就該一直跟著李茂貞混了吧?不,他接著又投靠了後梁。也就在這個時候,溫韜終於時來運轉,官職越做越大,先後擔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節度使,統轄關中地區7年。而“關中十八陵”,恰好就在他的這一畝三分地之內。

關中一共18座唐朝帝墓,挖了其中17座的溫韜,最後的下場如何

(朱溫劇照)

於是,溫韜便開始了瘋狂的盜墓行為。

這7年裡,溫韜動用軍隊,在光天化日之下浩浩蕩蕩地挖掘唐皇陵,挖完了其中的17座陵墓。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

溫韜盜掘陵墓有兩個特點。

一是明目張膽,毫不避諱。

貪婪如孫殿英之流,尚且在盜掘陵墓時,遮遮掩掩,以軍事演習為由發佈公告,驅趕周圍的百姓和守陵人。但溫韜根本不管不顧,簡單粗暴地帶領軍隊,攜帶盜挖工具,對著唐皇陵就是一頓猛掘,完全無視律法制度和道德底線。

溫韜還膽大包天地將盜取的文物,分類造冊,高調地將表冊公之於眾,顯示自己的盜墓“才能”,其臉皮之厚,可謂曠古爍今。

二是貪婪無知,毀壞文物。

溫韜胸無點墨,只認識陵墓中的金銀財寶、玉器古董,但對珍貴的字畫卻一竅不通。而唐帝王陵中,恰好埋葬著很多唐朝皇帝生前珍藏的名貴字畫。

眾所周知,李世民生前特別喜歡名家字畫,尤其是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更是崇尚有加,愛不釋手。

傳說李世民為了找到這幅“中國行書第一帖”,費盡了周折,終於打聽到了這幅字帖在一個名叫辨才的僧人手裡。李世民迫不及待地譴人索取,但辯才百般推脫,矢口否認擁有此貼。

後來,李世民再次派出御史蕭翼前去索要,並吩咐只可智取,不可強求。蕭翼採取了“引蛇出洞”之法,攜帶幾幅王羲之的真跡書法,和蕭翼評析。結果蕭翼認為這幾幅作品談不上珍品,遂取出《蘭亭集序》鑑賞,蕭翼馬上從懷中取出李世民的詔書,蕭翼無奈,只好忍痛割愛。

關中一共18座唐朝帝墓,挖了其中17座的溫韜,最後的下場如何

(動漫中的李嗣源)

​李世民駕崩前,曾留下遺囑,務必將《蘭亭集序》隨葬。於是李治將它裝在鐵匣中,枕在了李世民的腦袋下邊。

當溫韜打開昭陵後,發現“鍾、王筆跡,紙墨如新”,但愚蠢的溫韜只是撕下了字畫的裝裱絲綢,卻將這些曠世之作隨意丟棄。

專家推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極有可能就此遺失,不知去向。

那麼,以溫韜的貪婪,為何只挖了17座皇陵呢?

其實,溫韜是渴望將唐皇陵悉數盜完的,只不過他3次帶人上乾陵時,都適逢狂風大作,大雨傾盆,雷電交加。迷信的溫韜,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回來。因此,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才倖免於難。

即便溫韜生逢五代亂世,可以為所欲為,但並不等於他就可以逍遙法外。他的反覆無常的性格和公然盜挖皇陵的行徑,引起了後唐皇帝李嗣源的反感,最終李嗣源把他斬殺,又將他滿門抄斬。

(參考資料:《新唐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