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唐朝 隋朝 隋文帝 宋朝 我們愛歷史 我們愛歷史 2017-09-10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隋朝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7年,是隋末亂世裡無比熱鬧的年頭:隋煬帝還躲在江都看歌舞,未來的大唐高祖李淵,卻已在太原扯了旗。還有樑師都竇建德劉武周李密一群梟雄,紛紛瞪圓了眼睛亮刀子!但就是這爭天下進入白熱化的時刻,河東郡龍門縣,即今天山西萬榮通化鎮,一樁小事卻也驚了許多人:一位三十三歲的窮教師去世了。

但就是這位低調去世的窮教師,當時卻惹得亂世戰場上,不少正殺得紅眼的俊才們,立刻失聲痛哭,還有人虔誠沐浴更衣,以隆重儒家典禮紀念。在這些此時身處不同陣營的未來大唐開國英雄眼裡,此時去世的這位窮教師,卻是他們一生感恩的授業恩師。

如此特殊人物,正是隋朝年間的“王孔子”,一代儒家思想巨匠兼教育家:王通。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一:被拒絕的天才青年

王通,字仲淹,隋文帝開皇四年(584)生於山西河津,他的家世十分高貴:祖上七代大儒,父親王琳是隋文帝的國子博士,胞弟王隆是唐詩開山鼻祖。幾十年後,王通的一位親孫,更在江西滕王閣留下驚豔一筆。沒錯,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

在這個群星璀璨的家族裡,王通卻是才華最奇特的一個:天生博聞強記,不到二十歲就考取了秀才——可別小看隋朝的“秀才”考試,當時“秀異之貢”,比後面朝代考狀元難得多,整個隋朝也只考出來十個,王通,則是隋朝開國以來第二位秀才,也是最年輕的一位。

隋朝仁壽四年(604),二十歲的隋朝秀才王通,終於踏上了夢寐已久的一步:覲見隋文帝。然後在長安的隋朝宮殿上,傲然呈上了自己的《太平十二策》,文中“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於指掌”的豪言,不但當場驚了朝堂,甚至二十三年後,也驚了剛坐穩龍椅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唐太宗讚歎說:大唐的貞觀之治,就是從這篇天才政論開始!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但放在此時隋文帝的朝堂上,卻是惡評撲天而來。一群隋朝的勳貴重臣們,聽完就是集體憤怒:你忽悠皇帝搞“王道霸業”,那我們這些貴族往哪擺?立刻群起聲討,唾沫星子瞬間就把王通淹在長安城。鬧的賞識王通的隋文帝也無奈:別提你那什麼“王道霸業”了,先給你個蜀王侍讀的小官,出去躲幾年再說!

如此殘酷打擊,氣的王通直接在《東征之歌》裡一句哀嘆: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還躲?你這大隋王朝我還不伺候呢!哀嘆過後的王通回到家鄉,先埋頭做了近十年學問,然後在家鄉白溪河邊開課收徒。期間不少隋朝權貴都曾派人拉攏,隋煬帝登基初時,也曾遣使上門拜訪,卻全被王通懟了回去:當官是不想了,就想做好教育工作!

不出幾年光景,更逆天的場面出現了:這位多年前幾乎被罵出長安城的落魄書生,教書竟教出了大業績——他的“河汾之學”已然是隋朝金字招牌,在黃河汾河之間,遍地都是門下弟子,總數竟高達上千人。一個名號更是震動北方——王孔子!

一介不得志的文士,竟然到了“孔子”的等級?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說,這形容,不過分!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二:改變時代的“大熔爐”

轉投教育行業的王通,開講的口號十分高調:繼周公,紹宣尼!也就是要扛起周公孔子的旗幟,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

那個年代,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儒家思想地位無比憋屈的年頭。西漢起開始被“獨尊”的儒家,在魏晉南北朝的戰火裡屢遭打擊,儒家學術無論在朝野民間,都是存在感極低。好些飽讀詩書的名儒,處境更是無比潦倒。

也正因這背景,王通那一篇《太平十二策》,才在朝堂上被批的狗血淋頭。於是在悲憤回家以後,除了教書,王通更默默完成另一個大事:叫儒家思想脫胎換骨!

怎麼換?關鍵還要找自己的毛病。西漢時儒家那套“天命論”,撞上佛道思想後,就是被人捏住了短,各種場合都一敗塗地!但這麼個漏洞百出的處境,王通一句話就破解: “人事修則天地之理得矣!”天命算什麼?人有認識能力,所以可以順應自然認識天地。古代人類思想史上,這是重要一步!

而在給儒家打牢了根基後,王通更一個動作,給儒家思想徹底張開了胸懷:三教可一。也就是不管哪家學派,相互之間都有共通之處,更可取長補短。曾經和其他學派吵得頭破血流的儒家,乃至百花齊放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從此全似扔進了熔爐裡。全力吸納佛道思想的儒家學派,更好像吸足養料一般,從此煥然重生!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而他當年在隋朝朝堂上,招來一片罵聲的“王道”思想,更演變為成熟治國思想:什麼叫王道?就是以民為本實行仁政!尊奉“王道”的王朝,才是天經地義的合法王朝!從唐朝建立起,唐太宗就迅速活學活用,將“王道”高調唱響,開始了熱火朝天的貞觀之治!

甚至對於這時已經打成一鍋粥的隋末來說,王通信心百倍的“王道”,也更像一盞給許多迷途青年指路的燈。自從橫空出世後,正為隋末一鍋粥局面眼暈的各路英才們,熱血沸騰前來求學,然後義無反顧扎進了爭雄天下之路。隋末歷史的走向,大唐王朝的建國思路,果然一板一眼,全被他生前料中。

而在唐朝之後,宋朝明朝清朝幾大王朝,更是前仆後繼,將“王道”思想發揚光大。“三教可一”的理念,更像一根接力棒,被宋朝以來各路學者陸續豐富,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支架。比起近代以來,儒家屢屢被詬病的封閉保守,一千多年前,三十出頭的王通,卻早已開創了它開放包容的新風。然後以多年如一日的嘔心瀝血,灌輸給每一位學生。

一直心懷的夢想,以十年精心的苦讀,化作價值連城的遺產,自隋朝起,就令中國曆代受用不盡。

但比起這寶貴思想遺產來,王通的另一成就,哪怕放在今天,也同樣振聾發聵:獨家的教育理念!

三:永不過時的教育家

被敬為“王孔子”的王通,在教書育人方面,與孔子確有特別像的一條:孔子的弟子們,編纂了記錄孔子與弟子各種對答的《論語》。王通的弟子們,也編纂了一部記錄王通與弟子們對話的“教學筆記”:《中說》。但也正是這部極像《論語》的特殊讀物,記錄了王通突破前人的一大理念: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他認為,前代儒家追求的文章辯論,其實都是空談誤國,最重要的卻是“行”,只有學以致用的學問,才是學習應有的追求。

近一千年後,王通的這一思想,也深深震撼了另一智者,終於在貴州龍場的暗夜裡,演變成一句震撼東亞至今的格言:知行合一!沒錯,這位智者就是王陽明。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正是這樣的理念,令年輕的王通,輕鬆從死氣沉沉的儒家學派裡脫穎而出。隋唐儒家思想的脫胎換骨,新一代儒生們煥然一新的風貌,都是從此開始。

那什麼才是王通追求的實際學問?在王通看來,最核心的就是“貫乎道”,他的課程不止講詩詞文章,甚至更講科學數學,他把所謂的“竹林七賢”踩在腳下痛批,告訴學生們華而不實的學問給國家帶來的災難。他更大讚東漢張衡的《靈憲》,讚歎地動儀“好奇多艱苦”的輝煌!獨一號的思想,叫每個慕名求學的青年,高呼耳目一新!

這個隋朝年間獨一號的思想,不單造就了後來唐朝諸多實幹英才。更被韓愈歐陽修等人看做開山大斧,唐宋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就是憑它劈開!

而且在王通心中,學生之於他,卻更超越了親人的含義。他的得意弟子董常去世時,王通連續多日痛哭不止,有朋友看不下去:就算親人去世,你也不至於哭成如此吧!王通悲痛回答說:我的學生,在我心裡不止是學生,更是志同道合的同道。“吾悲夫天之不相道也”。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光大儒學,匡扶社稷,是埋頭白溪河邊的他,一生不曾改變的理想,他多盼望每個學生,都是他的戰友。

在記錄了他人生最後言行的典籍《天地》中,生命彌留時的王通,更給幾位已經滿師離開的弟子們,滿懷深情的評價:魏徵是“處貧賤而不懾”,李靖是“惠武而勇斷”,房玄齡是“志精而用密”。甚至就是617年,這個天下依然大亂的年月,他不但已經堅信,一個統一強大的盛世終會到來。他更相信,這些被他傾注心血的學生們,更將“不減卿相”。

這是一個欣慰的老師,對於被他視作“同道”的學生們,最後的祝願!

而在王通離去的背影裡,轟轟烈烈的唐朝開國戰場上,那些曾經在白溪河畔與王通笑語歡聲的好學生們,開始了建功立業的輝煌人生。一統天下的大唐王朝,還有那再造國富兵強的貞觀之治,終於結束了自隋末起戰亂不休的苦難史!而以《文中子中說》裡的記載,唐朝貞觀年間十一位文武重臣,包括名相房玄齡杜如晦,浴血突厥的名將李靖等人,都是曾經王通門下,虔誠苦學的弟子們!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如此貢獻,正如唐朝皮日休所說:貞觀之治,不在房杜褚魏矣!助推大唐崛起的人才團隊,這位英年早逝的教師,以多年如一日的教書育人,早早準備。倘若腦補下王通離世時,中華大地那戰火連天的慘景,再看看他的學生們,親手打拼出來的中華盛世。一個簡單的硬道理,很有必要再重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