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

撰文 | 於賡哲

唐朝歷史上有一次涉及到“焚燒長安”的案件,而且也是發生在天寶時期。是李林甫與楊國忠鬥爭的結果。本案的主角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

王鉷,太原人,以善於斂財而著稱,並且是李林甫一黨之人。唐玄宗曾任命他為戶口色役使,管理賦稅,結果在他管理之下百姓負擔越發沉重。按照過去所定的制度,戍守邊疆的士卒應該免除租庸。但是開元后期以來邊將喜歡追求邊功,隱瞞戰敗和損失,經常隱瞞戰死將士的數字,所以這些戰死士卒在家鄉的戶籍沒有註銷。王鉷明明知道這些事,但是卻將這些人作為逃戶處理,戶籍上有名字,卻不見人,那你就是逃戶,如果是戰死的話租庸全免,還要撫卹,但是在王鉷操作下,很多戰死將士家仍然被徵收租庸,可謂苛政。

"

撰文 | 於賡哲

唐朝歷史上有一次涉及到“焚燒長安”的案件,而且也是發生在天寶時期。是李林甫與楊國忠鬥爭的結果。本案的主角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

王鉷,太原人,以善於斂財而著稱,並且是李林甫一黨之人。唐玄宗曾任命他為戶口色役使,管理賦稅,結果在他管理之下百姓負擔越發沉重。按照過去所定的制度,戍守邊疆的士卒應該免除租庸。但是開元后期以來邊將喜歡追求邊功,隱瞞戰敗和損失,經常隱瞞戰死將士的數字,所以這些戰死士卒在家鄉的戶籍沒有註銷。王鉷明明知道這些事,但是卻將這些人作為逃戶處理,戶籍上有名字,卻不見人,那你就是逃戶,如果是戰死的話租庸全免,還要撫卹,但是在王鉷操作下,很多戰死將士家仍然被徵收租庸,可謂苛政。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王鉷。

王鉷很會哄皇帝,上貢給皇帝一百億緡

(唐代一億是十萬,所以一百億緡是一千萬緡)

,貯藏於大盈庫,以供玄宗揮霍,這些錢就是他強取豪奪而來,但是皇帝覺得他是個理財高手,很欣賞他。

而且此人與李林甫私交不錯,他是個強勢人物,很能幹,也很有主見,但是仍然在基本方向上聽命於李林甫。比如他就曾經和李林甫聯手演戲給安祿山看,故意在安祿山面前給李林甫行大禮,讓安祿山對李林甫肅然起敬。在迫害皇甫惟明和韋堅的案子裡,王鉷也十分積極。

此人私生活也是豪奢無比,後來他被抄家的時候,查抄人員在他家裡不僅看到屋宇華麗,而且還發現自雨亭一座。自雨亭這個技術據分析可能來自於東羅馬,用機械車水的方式將水提到亭子頂上,然後沿著亭子屋頂灑下來,夏天坐在裡面,通體生涼。皇宮裡有自雨亭,沒想到王鉷家裡竟然也有,可見其政治情商並不高,這一缺陷在後來的案件中成了致命的命門。

王鉷平時兼了二十多個職務,自家宅旁設置了使院辦公。文案堆滿几案,很多官吏拿著文件等他簽字,幾天都見不到人;皇帝經常賞賜他,派來的宦官絡繹不絕,雖然說他是李林甫一黨的,但實際上李林甫也讓他三分,比如林甫子李岫是將作監,王鉷子王準是衛尉少卿,都在宮內供職。但王準盛氣凌人,甚至欺負李岫,李林甫當然生氣,可是想到王鉷對自己還算恭敬,再加上皇帝信賴王鉷,所以李林甫決定忍,假裝看不到。

而王準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甚至敢欺負公主和駙馬,比如他曾經用彈弓打斷了駙馬王繇頭上的玉簪,喝酒的時候王繇的妻子永穆公主甚至親自為王準倒酒夾菜。有人埋怨駙馬,說你怎麼這麼窩囊?駙馬回答:得罪誰都好說,得罪這位,命都保不住。這恐怕就是俗語所謂“寧負君子,勿負小人”。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王鉷父子之氣焰。

最後導致王鉷失敗的原因,一則是他本人多年順風順水帶來的驕橫性格,二則是楊國忠與李林甫鬥爭的結果。

天寶十一載四月九日,有人向唐玄宗舉報:戶部郎中王銲和一個名叫邢縡的人密謀在兩天後作亂,他們計劃勾結禁軍,然後焚燒長安城門和東市、西市,造成混亂,再乘亂殺死宰相李林甫、陳希烈和楊國忠,繼而奪權。重臣中李林甫和楊國忠都被列入死亡名單之中,只有王鉷例外,顯得特別扎眼,而預謀者王銲不是別人,他正是王鉷的弟弟。所以這事情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王鉷當時還兼任一個職務——京兆尹。京兆尹是長安地方長官,職責之一就是長安警備工作。那麼王鉷參與此事沒有?假如他參與了,那這個問題就大得不得了了,監守自盜,他要想作亂的話那成功機率很大,危害性非同尋常。

這個案件的發展比較曲折,我們把它分步驟來看一看。

"

撰文 | 於賡哲

唐朝歷史上有一次涉及到“焚燒長安”的案件,而且也是發生在天寶時期。是李林甫與楊國忠鬥爭的結果。本案的主角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

王鉷,太原人,以善於斂財而著稱,並且是李林甫一黨之人。唐玄宗曾任命他為戶口色役使,管理賦稅,結果在他管理之下百姓負擔越發沉重。按照過去所定的制度,戍守邊疆的士卒應該免除租庸。但是開元后期以來邊將喜歡追求邊功,隱瞞戰敗和損失,經常隱瞞戰死將士的數字,所以這些戰死士卒在家鄉的戶籍沒有註銷。王鉷明明知道這些事,但是卻將這些人作為逃戶處理,戶籍上有名字,卻不見人,那你就是逃戶,如果是戰死的話租庸全免,還要撫卹,但是在王鉷操作下,很多戰死將士家仍然被徵收租庸,可謂苛政。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王鉷。

王鉷很會哄皇帝,上貢給皇帝一百億緡

(唐代一億是十萬,所以一百億緡是一千萬緡)

,貯藏於大盈庫,以供玄宗揮霍,這些錢就是他強取豪奪而來,但是皇帝覺得他是個理財高手,很欣賞他。

而且此人與李林甫私交不錯,他是個強勢人物,很能幹,也很有主見,但是仍然在基本方向上聽命於李林甫。比如他就曾經和李林甫聯手演戲給安祿山看,故意在安祿山面前給李林甫行大禮,讓安祿山對李林甫肅然起敬。在迫害皇甫惟明和韋堅的案子裡,王鉷也十分積極。

此人私生活也是豪奢無比,後來他被抄家的時候,查抄人員在他家裡不僅看到屋宇華麗,而且還發現自雨亭一座。自雨亭這個技術據分析可能來自於東羅馬,用機械車水的方式將水提到亭子頂上,然後沿著亭子屋頂灑下來,夏天坐在裡面,通體生涼。皇宮裡有自雨亭,沒想到王鉷家裡竟然也有,可見其政治情商並不高,這一缺陷在後來的案件中成了致命的命門。

王鉷平時兼了二十多個職務,自家宅旁設置了使院辦公。文案堆滿几案,很多官吏拿著文件等他簽字,幾天都見不到人;皇帝經常賞賜他,派來的宦官絡繹不絕,雖然說他是李林甫一黨的,但實際上李林甫也讓他三分,比如林甫子李岫是將作監,王鉷子王準是衛尉少卿,都在宮內供職。但王準盛氣凌人,甚至欺負李岫,李林甫當然生氣,可是想到王鉷對自己還算恭敬,再加上皇帝信賴王鉷,所以李林甫決定忍,假裝看不到。

而王準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甚至敢欺負公主和駙馬,比如他曾經用彈弓打斷了駙馬王繇頭上的玉簪,喝酒的時候王繇的妻子永穆公主甚至親自為王準倒酒夾菜。有人埋怨駙馬,說你怎麼這麼窩囊?駙馬回答:得罪誰都好說,得罪這位,命都保不住。這恐怕就是俗語所謂“寧負君子,勿負小人”。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王鉷父子之氣焰。

最後導致王鉷失敗的原因,一則是他本人多年順風順水帶來的驕橫性格,二則是楊國忠與李林甫鬥爭的結果。

天寶十一載四月九日,有人向唐玄宗舉報:戶部郎中王銲和一個名叫邢縡的人密謀在兩天後作亂,他們計劃勾結禁軍,然後焚燒長安城門和東市、西市,造成混亂,再乘亂殺死宰相李林甫、陳希烈和楊國忠,繼而奪權。重臣中李林甫和楊國忠都被列入死亡名單之中,只有王鉷例外,顯得特別扎眼,而預謀者王銲不是別人,他正是王鉷的弟弟。所以這事情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王鉷當時還兼任一個職務——京兆尹。京兆尹是長安地方長官,職責之一就是長安警備工作。那麼王鉷參與此事沒有?假如他參與了,那這個問題就大得不得了了,監守自盜,他要想作亂的話那成功機率很大,危害性非同尋常。

這個案件的發展比較曲折,我們把它分步驟來看一看。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於賡哲 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1月版

第一步:抓捕邢縡

唐玄宗立即下令徹查此案。目前當務之急當然是首先將主要嫌疑人王銲、邢縡抓起來,此事是真是假,王鉷有無參與,參與程度多深,必須先抓住這兩人再說。

唐玄宗下的命令裡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命令王鉷參與抓捕。對於唐玄宗來說,他恐怕內心裡並不願意相信王鉷參與了此案。因為王鉷一直被他視為股肱之臣,所以他很想讓王鉷能自證清白。於是他學習古人,希望王鉷來個大義滅親,這樣朝野上下也好有個交待。

王鉷被傳喚到皇帝面前,皇帝將此案一五一十講給他聽,看他是何反應。王鉷看到是如此大案,當然不敢怠慢,他首先將自己和邢縡的關係向皇帝做了交待,原來他喜歡下圍棋,而邢縡也喜歡下,於是通過王銲,王鉷和邢縡認識了。王鉷的意思是我們也就這點關係,沒別的了。

他對皇帝說,估計這陣子王銲在邢縡的府中。所以應該去那裡抓人。於是乎皇帝就讓王鉷抓人,王鉷帶著自己的親信萬年尉薛榮先、長安尉賈季鄰和大隊人馬去邢縡家。但是與此同時,皇帝授意楊國忠也跟著去。於是楊國忠帶著自己的隊伍也跟著去了。這個舉措說明皇帝對王鉷也不是完全放心,讓楊國忠跟著是想起到監督的作用。

大隊人馬在半路上遇到了王銲,王銲被大家圍住,當得知自己被人舉報謀反之後,王銲對賈季鄰說:我和邢縡是朋友,人遇到危險就會口不擇言撈救命稻草,他如果說我是同黨,希望你們不要相信。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後面的王鉷,王鉷大聲說:我的弟弟當然不會是同謀!其實,王銲就是主謀者之一,他說邢縡會亂咬,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而王鉷剛才那句話則充分體現出他的護犢子思想,這個態度最終決定了事情的走向。

大隊人馬將邢縡家包圍起來,忽然間大門打開,只見邢縡和十多個手下手持弓箭、刀槍大呼而出,與官軍展開了激烈的格鬥。王鉷的人和楊國忠的人都一擁而上參加戰鬥,忽然間只聽到邢縡的人大喊:“勿損大夫下人!”(《舊唐書·王鉷傳》)大夫就是王鉷,這句喊叫在楊國忠的人聽來信息量大極了:你們是同黨,所以互相提醒別誤傷。於是楊國忠的手下立即勸楊國忠:敵人有同謀,咱們很危險!

楊國忠一時間都懵了,邢縡的人喊這句話,是真的與王鉷有勾結,還是離間計,想製造混亂、栽贓給王鉷?楊國忠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正在這個緊急當口,忽然間就聽到背後響起一片馬蹄聲,回頭一看,高力士奉皇帝的命令,帶著四百名騎兵前來助陣。邢縡的人一下子支撐不下去了,邢縡當場被格殺,黨徒死的死、被俘的被俘。

"

撰文 | 於賡哲

唐朝歷史上有一次涉及到“焚燒長安”的案件,而且也是發生在天寶時期。是李林甫與楊國忠鬥爭的結果。本案的主角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

王鉷,太原人,以善於斂財而著稱,並且是李林甫一黨之人。唐玄宗曾任命他為戶口色役使,管理賦稅,結果在他管理之下百姓負擔越發沉重。按照過去所定的制度,戍守邊疆的士卒應該免除租庸。但是開元后期以來邊將喜歡追求邊功,隱瞞戰敗和損失,經常隱瞞戰死將士的數字,所以這些戰死士卒在家鄉的戶籍沒有註銷。王鉷明明知道這些事,但是卻將這些人作為逃戶處理,戶籍上有名字,卻不見人,那你就是逃戶,如果是戰死的話租庸全免,還要撫卹,但是在王鉷操作下,很多戰死將士家仍然被徵收租庸,可謂苛政。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王鉷。

王鉷很會哄皇帝,上貢給皇帝一百億緡

(唐代一億是十萬,所以一百億緡是一千萬緡)

,貯藏於大盈庫,以供玄宗揮霍,這些錢就是他強取豪奪而來,但是皇帝覺得他是個理財高手,很欣賞他。

而且此人與李林甫私交不錯,他是個強勢人物,很能幹,也很有主見,但是仍然在基本方向上聽命於李林甫。比如他就曾經和李林甫聯手演戲給安祿山看,故意在安祿山面前給李林甫行大禮,讓安祿山對李林甫肅然起敬。在迫害皇甫惟明和韋堅的案子裡,王鉷也十分積極。

此人私生活也是豪奢無比,後來他被抄家的時候,查抄人員在他家裡不僅看到屋宇華麗,而且還發現自雨亭一座。自雨亭這個技術據分析可能來自於東羅馬,用機械車水的方式將水提到亭子頂上,然後沿著亭子屋頂灑下來,夏天坐在裡面,通體生涼。皇宮裡有自雨亭,沒想到王鉷家裡竟然也有,可見其政治情商並不高,這一缺陷在後來的案件中成了致命的命門。

王鉷平時兼了二十多個職務,自家宅旁設置了使院辦公。文案堆滿几案,很多官吏拿著文件等他簽字,幾天都見不到人;皇帝經常賞賜他,派來的宦官絡繹不絕,雖然說他是李林甫一黨的,但實際上李林甫也讓他三分,比如林甫子李岫是將作監,王鉷子王準是衛尉少卿,都在宮內供職。但王準盛氣凌人,甚至欺負李岫,李林甫當然生氣,可是想到王鉷對自己還算恭敬,再加上皇帝信賴王鉷,所以李林甫決定忍,假裝看不到。

而王準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甚至敢欺負公主和駙馬,比如他曾經用彈弓打斷了駙馬王繇頭上的玉簪,喝酒的時候王繇的妻子永穆公主甚至親自為王準倒酒夾菜。有人埋怨駙馬,說你怎麼這麼窩囊?駙馬回答:得罪誰都好說,得罪這位,命都保不住。這恐怕就是俗語所謂“寧負君子,勿負小人”。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王鉷父子之氣焰。

最後導致王鉷失敗的原因,一則是他本人多年順風順水帶來的驕橫性格,二則是楊國忠與李林甫鬥爭的結果。

天寶十一載四月九日,有人向唐玄宗舉報:戶部郎中王銲和一個名叫邢縡的人密謀在兩天後作亂,他們計劃勾結禁軍,然後焚燒長安城門和東市、西市,造成混亂,再乘亂殺死宰相李林甫、陳希烈和楊國忠,繼而奪權。重臣中李林甫和楊國忠都被列入死亡名單之中,只有王鉷例外,顯得特別扎眼,而預謀者王銲不是別人,他正是王鉷的弟弟。所以這事情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王鉷當時還兼任一個職務——京兆尹。京兆尹是長安地方長官,職責之一就是長安警備工作。那麼王鉷參與此事沒有?假如他參與了,那這個問題就大得不得了了,監守自盜,他要想作亂的話那成功機率很大,危害性非同尋常。

這個案件的發展比較曲折,我們把它分步驟來看一看。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於賡哲 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1月版

第一步:抓捕邢縡

唐玄宗立即下令徹查此案。目前當務之急當然是首先將主要嫌疑人王銲、邢縡抓起來,此事是真是假,王鉷有無參與,參與程度多深,必須先抓住這兩人再說。

唐玄宗下的命令裡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命令王鉷參與抓捕。對於唐玄宗來說,他恐怕內心裡並不願意相信王鉷參與了此案。因為王鉷一直被他視為股肱之臣,所以他很想讓王鉷能自證清白。於是他學習古人,希望王鉷來個大義滅親,這樣朝野上下也好有個交待。

王鉷被傳喚到皇帝面前,皇帝將此案一五一十講給他聽,看他是何反應。王鉷看到是如此大案,當然不敢怠慢,他首先將自己和邢縡的關係向皇帝做了交待,原來他喜歡下圍棋,而邢縡也喜歡下,於是通過王銲,王鉷和邢縡認識了。王鉷的意思是我們也就這點關係,沒別的了。

他對皇帝說,估計這陣子王銲在邢縡的府中。所以應該去那裡抓人。於是乎皇帝就讓王鉷抓人,王鉷帶著自己的親信萬年尉薛榮先、長安尉賈季鄰和大隊人馬去邢縡家。但是與此同時,皇帝授意楊國忠也跟著去。於是楊國忠帶著自己的隊伍也跟著去了。這個舉措說明皇帝對王鉷也不是完全放心,讓楊國忠跟著是想起到監督的作用。

大隊人馬在半路上遇到了王銲,王銲被大家圍住,當得知自己被人舉報謀反之後,王銲對賈季鄰說:我和邢縡是朋友,人遇到危險就會口不擇言撈救命稻草,他如果說我是同黨,希望你們不要相信。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後面的王鉷,王鉷大聲說:我的弟弟當然不會是同謀!其實,王銲就是主謀者之一,他說邢縡會亂咬,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而王鉷剛才那句話則充分體現出他的護犢子思想,這個態度最終決定了事情的走向。

大隊人馬將邢縡家包圍起來,忽然間大門打開,只見邢縡和十多個手下手持弓箭、刀槍大呼而出,與官軍展開了激烈的格鬥。王鉷的人和楊國忠的人都一擁而上參加戰鬥,忽然間只聽到邢縡的人大喊:“勿損大夫下人!”(《舊唐書·王鉷傳》)大夫就是王鉷,這句喊叫在楊國忠的人聽來信息量大極了:你們是同黨,所以互相提醒別誤傷。於是楊國忠的手下立即勸楊國忠:敵人有同謀,咱們很危險!

楊國忠一時間都懵了,邢縡的人喊這句話,是真的與王鉷有勾結,還是離間計,想製造混亂、栽贓給王鉷?楊國忠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正在這個緊急當口,忽然間就聽到背後響起一片馬蹄聲,回頭一看,高力士奉皇帝的命令,帶著四百名騎兵前來助陣。邢縡的人一下子支撐不下去了,邢縡當場被格殺,黨徒死的死、被俘的被俘。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長安街頭。

第二步:賜死王鉷

楊國忠回到宮中,將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向皇帝彙報。他認為王鉷必參與了陰謀,但是李林甫卻在旁邊極力為王鉷辯解,此時就體現出李林甫和王鉷的確是一黨的。那麼皇帝究竟是什麼態度?

唐玄宗是這樣看的:他還是相信王鉷,不相信他會謀反。而對於王銲,他相信王銲和邢縡是同黨,而流言說王鉷也是同黨,唐玄宗認為是王銲的栽贓,原因是王銲和王鉷不是一母所生,必然是嫉妒王鉷的富貴,所以栽贓。現在主謀邢縡已死,危險已經過去,皇帝想低調處理此事。他的意思是饒王銲不死,但是希望王鉷主動站出來帶著弟弟請罪,做個姿態,然後皇帝表示寬恕,走個過場,也好向群臣和輿論做個交待。

但是這個想法皇帝不能直接給王鉷說,於是唐玄宗讓楊國忠去說。楊國忠見到王鉷,可是為難,因為又要把這層意思說明白,又不能直接說這是皇上的意思。於是他對王鉷說:皇上很信賴你,今天這個事情,你最好主動向皇帝請求嚴懲王銲,這樣呢,王銲不見得死,你呢又可爭取主動,保住自己的位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沒想到,王鉷多年來已經養成了跋扈性格,早已經不知服軟為何物,他大聲說:“小弟先人餘愛,平昔頻有處分,義不欲舍之而謀存。” (《舊唐書·王鉷傳》)我這個弟弟是先父的血肉,我不打算為了自己而捨棄他。意思就是不打算請罪,而是堅持認為王銲和這事沒關係。

王鉷這些年順風順水,已經忘記了政壇生存祕訣,那就是能伸能縮,一味逞強不行。所以他特別強硬。唐玄宗皇帝聽說王鉷這個態度,當然十分失望。

第二天上朝時候,宰相陳希烈諷刺王鉷。王鉷毫不示弱,和陳希烈對罵,聲震朝堂。唐玄宗這下子徹底轉變態度了,不再支持王鉷。王鉷自己還渾然不覺,氣哼哼走回到中書侍郎廳,揮筆寫進表,想向皇帝訴說所謂冤情,但是沒想到,拿著表想進呈皇帝,皇帝卻已經下令不許他入門。不一會兒,皇帝的命令傳出:逮捕王鉷,交由陳希烈、楊國忠審問。而且還下令,免去王鉷京兆尹的職務,任命楊國忠為新的京兆尹。

這下子王鉷傻眼了,他趕緊去找李林甫,自己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不能不救自己。但是沒想到,他的愚蠢已經讓李林甫下定決心與他撇清關係,表給了李林甫,李林甫冷冷地說:你來晚了(“大夫後之矣。”)。

這邊正在審訊王銲。楊國忠劈頭就問:你的兄長知道你和邢縡作亂的事嗎?侍御史裴冕曾受王鉷的恩惠,所以想保護王家,他搶在王銲之前大聲說:你參與陰謀,這是不忠,牽累你哥哥,這是不義,皇帝以前厚待你,全是因為你哥哥的面子,你現在老實說,王大夫知道不知道邢縡的事?

楊國忠也被震住了,他順著裴冕的語氣說:你老實交代,有一說一,不要冤枉人,也不要有所隱瞞。

王銲嘟囔著說:我兄長不知此事。這話兩層含義,首先承認了自己謀反的事實,其次想撇清王鉷的責任。

按理說,要想證明王鉷參與陰謀,恐怕證據還真的不足,可是問題在於審訊繼續進行下去,扒出了好多隱祕之事,這些事最終導致了王鉷的死亡。什麼事呢?

"

撰文 | 於賡哲

唐朝歷史上有一次涉及到“焚燒長安”的案件,而且也是發生在天寶時期。是李林甫與楊國忠鬥爭的結果。本案的主角是李林甫的親信王鉷。

王鉷,太原人,以善於斂財而著稱,並且是李林甫一黨之人。唐玄宗曾任命他為戶口色役使,管理賦稅,結果在他管理之下百姓負擔越發沉重。按照過去所定的制度,戍守邊疆的士卒應該免除租庸。但是開元后期以來邊將喜歡追求邊功,隱瞞戰敗和損失,經常隱瞞戰死將士的數字,所以這些戰死士卒在家鄉的戶籍沒有註銷。王鉷明明知道這些事,但是卻將這些人作為逃戶處理,戶籍上有名字,卻不見人,那你就是逃戶,如果是戰死的話租庸全免,還要撫卹,但是在王鉷操作下,很多戰死將士家仍然被徵收租庸,可謂苛政。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王鉷。

王鉷很會哄皇帝,上貢給皇帝一百億緡

(唐代一億是十萬,所以一百億緡是一千萬緡)

,貯藏於大盈庫,以供玄宗揮霍,這些錢就是他強取豪奪而來,但是皇帝覺得他是個理財高手,很欣賞他。

而且此人與李林甫私交不錯,他是個強勢人物,很能幹,也很有主見,但是仍然在基本方向上聽命於李林甫。比如他就曾經和李林甫聯手演戲給安祿山看,故意在安祿山面前給李林甫行大禮,讓安祿山對李林甫肅然起敬。在迫害皇甫惟明和韋堅的案子裡,王鉷也十分積極。

此人私生活也是豪奢無比,後來他被抄家的時候,查抄人員在他家裡不僅看到屋宇華麗,而且還發現自雨亭一座。自雨亭這個技術據分析可能來自於東羅馬,用機械車水的方式將水提到亭子頂上,然後沿著亭子屋頂灑下來,夏天坐在裡面,通體生涼。皇宮裡有自雨亭,沒想到王鉷家裡竟然也有,可見其政治情商並不高,這一缺陷在後來的案件中成了致命的命門。

王鉷平時兼了二十多個職務,自家宅旁設置了使院辦公。文案堆滿几案,很多官吏拿著文件等他簽字,幾天都見不到人;皇帝經常賞賜他,派來的宦官絡繹不絕,雖然說他是李林甫一黨的,但實際上李林甫也讓他三分,比如林甫子李岫是將作監,王鉷子王準是衛尉少卿,都在宮內供職。但王準盛氣凌人,甚至欺負李岫,李林甫當然生氣,可是想到王鉷對自己還算恭敬,再加上皇帝信賴王鉷,所以李林甫決定忍,假裝看不到。

而王準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甚至敢欺負公主和駙馬,比如他曾經用彈弓打斷了駙馬王繇頭上的玉簪,喝酒的時候王繇的妻子永穆公主甚至親自為王準倒酒夾菜。有人埋怨駙馬,說你怎麼這麼窩囊?駙馬回答:得罪誰都好說,得罪這位,命都保不住。這恐怕就是俗語所謂“寧負君子,勿負小人”。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王鉷父子之氣焰。

最後導致王鉷失敗的原因,一則是他本人多年順風順水帶來的驕橫性格,二則是楊國忠與李林甫鬥爭的結果。

天寶十一載四月九日,有人向唐玄宗舉報:戶部郎中王銲和一個名叫邢縡的人密謀在兩天後作亂,他們計劃勾結禁軍,然後焚燒長安城門和東市、西市,造成混亂,再乘亂殺死宰相李林甫、陳希烈和楊國忠,繼而奪權。重臣中李林甫和楊國忠都被列入死亡名單之中,只有王鉷例外,顯得特別扎眼,而預謀者王銲不是別人,他正是王鉷的弟弟。所以這事情就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王鉷當時還兼任一個職務——京兆尹。京兆尹是長安地方長官,職責之一就是長安警備工作。那麼王鉷參與此事沒有?假如他參與了,那這個問題就大得不得了了,監守自盜,他要想作亂的話那成功機率很大,危害性非同尋常。

這個案件的發展比較曲折,我們把它分步驟來看一看。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於賡哲 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1月版

第一步:抓捕邢縡

唐玄宗立即下令徹查此案。目前當務之急當然是首先將主要嫌疑人王銲、邢縡抓起來,此事是真是假,王鉷有無參與,參與程度多深,必須先抓住這兩人再說。

唐玄宗下的命令裡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命令王鉷參與抓捕。對於唐玄宗來說,他恐怕內心裡並不願意相信王鉷參與了此案。因為王鉷一直被他視為股肱之臣,所以他很想讓王鉷能自證清白。於是他學習古人,希望王鉷來個大義滅親,這樣朝野上下也好有個交待。

王鉷被傳喚到皇帝面前,皇帝將此案一五一十講給他聽,看他是何反應。王鉷看到是如此大案,當然不敢怠慢,他首先將自己和邢縡的關係向皇帝做了交待,原來他喜歡下圍棋,而邢縡也喜歡下,於是通過王銲,王鉷和邢縡認識了。王鉷的意思是我們也就這點關係,沒別的了。

他對皇帝說,估計這陣子王銲在邢縡的府中。所以應該去那裡抓人。於是乎皇帝就讓王鉷抓人,王鉷帶著自己的親信萬年尉薛榮先、長安尉賈季鄰和大隊人馬去邢縡家。但是與此同時,皇帝授意楊國忠也跟著去。於是楊國忠帶著自己的隊伍也跟著去了。這個舉措說明皇帝對王鉷也不是完全放心,讓楊國忠跟著是想起到監督的作用。

大隊人馬在半路上遇到了王銲,王銲被大家圍住,當得知自己被人舉報謀反之後,王銲對賈季鄰說:我和邢縡是朋友,人遇到危險就會口不擇言撈救命稻草,他如果說我是同黨,希望你們不要相信。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了後面的王鉷,王鉷大聲說:我的弟弟當然不會是同謀!其實,王銲就是主謀者之一,他說邢縡會亂咬,無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而王鉷剛才那句話則充分體現出他的護犢子思想,這個態度最終決定了事情的走向。

大隊人馬將邢縡家包圍起來,忽然間大門打開,只見邢縡和十多個手下手持弓箭、刀槍大呼而出,與官軍展開了激烈的格鬥。王鉷的人和楊國忠的人都一擁而上參加戰鬥,忽然間只聽到邢縡的人大喊:“勿損大夫下人!”(《舊唐書·王鉷傳》)大夫就是王鉷,這句喊叫在楊國忠的人聽來信息量大極了:你們是同黨,所以互相提醒別誤傷。於是楊國忠的手下立即勸楊國忠:敵人有同謀,咱們很危險!

楊國忠一時間都懵了,邢縡的人喊這句話,是真的與王鉷有勾結,還是離間計,想製造混亂、栽贓給王鉷?楊國忠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正在這個緊急當口,忽然間就聽到背後響起一片馬蹄聲,回頭一看,高力士奉皇帝的命令,帶著四百名騎兵前來助陣。邢縡的人一下子支撐不下去了,邢縡當場被格殺,黨徒死的死、被俘的被俘。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長安街頭。

第二步:賜死王鉷

楊國忠回到宮中,將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向皇帝彙報。他認為王鉷必參與了陰謀,但是李林甫卻在旁邊極力為王鉷辯解,此時就體現出李林甫和王鉷的確是一黨的。那麼皇帝究竟是什麼態度?

唐玄宗是這樣看的:他還是相信王鉷,不相信他會謀反。而對於王銲,他相信王銲和邢縡是同黨,而流言說王鉷也是同黨,唐玄宗認為是王銲的栽贓,原因是王銲和王鉷不是一母所生,必然是嫉妒王鉷的富貴,所以栽贓。現在主謀邢縡已死,危險已經過去,皇帝想低調處理此事。他的意思是饒王銲不死,但是希望王鉷主動站出來帶著弟弟請罪,做個姿態,然後皇帝表示寬恕,走個過場,也好向群臣和輿論做個交待。

但是這個想法皇帝不能直接給王鉷說,於是唐玄宗讓楊國忠去說。楊國忠見到王鉷,可是為難,因為又要把這層意思說明白,又不能直接說這是皇上的意思。於是他對王鉷說:皇上很信賴你,今天這個事情,你最好主動向皇帝請求嚴懲王銲,這樣呢,王銲不見得死,你呢又可爭取主動,保住自己的位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沒想到,王鉷多年來已經養成了跋扈性格,早已經不知服軟為何物,他大聲說:“小弟先人餘愛,平昔頻有處分,義不欲舍之而謀存。” (《舊唐書·王鉷傳》)我這個弟弟是先父的血肉,我不打算為了自己而捨棄他。意思就是不打算請罪,而是堅持認為王銲和這事沒關係。

王鉷這些年順風順水,已經忘記了政壇生存祕訣,那就是能伸能縮,一味逞強不行。所以他特別強硬。唐玄宗皇帝聽說王鉷這個態度,當然十分失望。

第二天上朝時候,宰相陳希烈諷刺王鉷。王鉷毫不示弱,和陳希烈對罵,聲震朝堂。唐玄宗這下子徹底轉變態度了,不再支持王鉷。王鉷自己還渾然不覺,氣哼哼走回到中書侍郎廳,揮筆寫進表,想向皇帝訴說所謂冤情,但是沒想到,拿著表想進呈皇帝,皇帝卻已經下令不許他入門。不一會兒,皇帝的命令傳出:逮捕王鉷,交由陳希烈、楊國忠審問。而且還下令,免去王鉷京兆尹的職務,任命楊國忠為新的京兆尹。

這下子王鉷傻眼了,他趕緊去找李林甫,自己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不能不救自己。但是沒想到,他的愚蠢已經讓李林甫下定決心與他撇清關係,表給了李林甫,李林甫冷冷地說:你來晚了(“大夫後之矣。”)。

這邊正在審訊王銲。楊國忠劈頭就問:你的兄長知道你和邢縡作亂的事嗎?侍御史裴冕曾受王鉷的恩惠,所以想保護王家,他搶在王銲之前大聲說:你參與陰謀,這是不忠,牽累你哥哥,這是不義,皇帝以前厚待你,全是因為你哥哥的面子,你現在老實說,王大夫知道不知道邢縡的事?

楊國忠也被震住了,他順著裴冕的語氣說:你老實交代,有一說一,不要冤枉人,也不要有所隱瞞。

王銲嘟囔著說:我兄長不知此事。這話兩層含義,首先承認了自己謀反的事實,其次想撇清王鉷的責任。

按理說,要想證明王鉷參與陰謀,恐怕證據還真的不足,可是問題在於審訊繼續進行下去,扒出了好多隱祕之事,這些事最終導致了王鉷的死亡。什麼事呢?

於賡哲:唐朝歷史上一次真正涉及到“焚燒長安”的陰謀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化名為“林九郎”的李林甫。

任海川被殺案

原來王銲這個人一直頗有野心,他曾經暗地裡找一個有名的術士任海川到府中看相,問任海川自己有沒有王者之氣。唐朝大臣是絕對禁止私下結交術士的,更何況你問的這問題簡直是大逆不道,所以任海川十分驚慌,回家之後就躲了起來,不敢露面。而王鉷當時應該也在場,得知任海川躲了起來,他意識到此人不可留,早晚會把事情洩露出去,於是他想到了殺人滅口。當時任海川為了逃命,已經潛逃到了關中東部的馮翊,但是這難不倒王鉷,他是京兆尹,手下一大批密探,所以很快就將任海川抓了回來,捏造了一個罪名,將任海川處死。

韋會被殺案

韋會是皇親國戚,唐中宗女兒安定公主的兒子,輩分上來說算是唐玄宗的堂外甥。他擔任王府司馬,聽說了任海川之事,於是在家裡私自議論。沒想到他有個侍女把這事洩露給了家裡的僱工們。其中有個人與韋會有矛盾,於是竟然悄悄報告了王鉷。王鉷聽說了之後,竟然把魔爪伸向皇親國戚,下令將韋會抓了起來,問題是你抓韋會用什麼名目呢?不需要任何名目,當天半夜他就下令將韋會勒死,第二天早上用車載著屍體還給其家人。家裡人竟然敢怒不敢言,可見當時王鉷氣勢之大。

這些事假如沒有邢縡案的話,恐怕就成為永遠的祕密了。此番王鉷的部下、邢縡的部下為了活命,互相咬,互相檢舉揭發,很快就把這些隱祕之事交代了出來。

要說此前皇帝還對王鉷抱有一絲同情的話,那麼到了此時,皇帝已經徹底對王鉷失望了。他下令將王銲杖死,將王鉷賜死。在《賜王鉷自盡詔》裡他指責王鉷“內懷奸詐,包藏不測”,意思就是王鉷早已有不臣之心,陰險狡詐。王鉷之死,震驚了整個朝廷。但是要說影響最大的,那就是楊國忠與李林甫之間的關係。兩人的矛盾通過此事越發明顯,終於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至於王銲、邢縡為何要預謀造反並焚燒長安東西市,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此事看來李林甫、王鉷事先是不知情的,按理說以王銲、邢縡的力量是絕無可能謀反成功的,也許兩人有野心,覺得王鉷勢力已經成熟,起事後可以得到他的支持從而奪權,而且從王銲問術士任海川自己是否有王者之相來看,事先他或也許是受了別的什麼術士的慫恿(此類案件在唐代屢見不鮮),隨著兩人的迅速死亡,他們的動機已經成為祕密了。

作者:於賡哲

編輯:何安安、李永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