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就名篇《長恨歌》,其實暗指楊貴妃的真實去向

唐朝 楊貴妃 白居易 長恨歌 小說閱讀君 小說閱讀君 2017-09-30

白居易寫就名篇《長恨歌》,其實暗指楊貴妃的真實去向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中的這句愛情讖言流傳千古,其背後的愛情悲劇也感動著萬千讀者。白居易在創作這首名篇時,並未拘泥於歷史,而是藉助歷史影像和人物傳說,以及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唐玄宗與楊貴妃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悽美動人的愛情輓歌。然而你知道嗎?這首歌頌二人愛情的長詩,其實隱藏了楊貴妃的人生謎團。

朋友們都知道,《長恨歌》全篇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開篇,繼而寫到玄宗荒政誤國,導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楊貴妃最終在馬嵬驛被殺。

但是這第三個部分,就不簡單了,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講的卻是一個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了楊貴妃,楊貴妃送了她與玄宗的信物。白居易一改前文的寫實風格,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了楊貴妃沒有死,而是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仙山當了仙子。

白居易寫就名篇《長恨歌》,其實暗指楊貴妃的真實去向

那麼問題來了,著名學者俞平伯認為,詩以“長恨”為名,寫至馬嵬坡就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

要研究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考慮到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的背景。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遊歷時,談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情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的帝妃祕聞,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而白居易恰恰才能出眾,受其鼓動,寫下了這首長詩,因最後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首詩也定名為《長恨歌》。

白居易自己,與好友元稹、情敵武元衡,都曾被蜀中的名伎薛濤吸引,什麼樣糾結的愛情沒見過?50年前的愛情故事,而且是引發“安史之亂”的愛情故事,就足夠使得白居易寫下這首詩了?

當然不是,真正吸引白居易的,不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歌”,而是“帝妃祕聞”——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馬嵬訣別時的祕聞。

白居易寫就名篇《長恨歌》,其實暗指楊貴妃的真實去向

據史料記載,當年安祿山兵峰直指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到蜀地,西行不過百里,就發生了馬嵬坡兵變,陳玄禮,這個兵變的領導者,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就做了這樣的事,無疑是因為背後有人指點。

許多學者對此也都做了大量研究。迴鑾後的唐明皇,曾命人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的骨骸,然而“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去”,不禁使人對楊玉環的“死”浮想聯翩。當代小說作家唐隱,經過對唐史的多年研究,創作了系列文化懸疑小說《大唐懸疑錄》,將這段塵封已久的“長恨”往事大白於世。

白居易沒有在《長恨歌》裡寫出的是什麼呢?就是,楊貴妃的“死”,絕不是唐玄宗倉促之舉,而是經過了縝密的安排!執刑的高力士、陳玄禮都是唐玄宗的心腹,他們以替身換下了貴妃,楊玉環拿著唐明皇所賜的道教信物“玉龍子”,得到道門庇護,先下揚州,再渡日本,離開了大唐。

白居易寫就名篇《長恨歌》,其實暗指楊貴妃的真實去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