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貞觀年間最後的這場遠征中,英雄一世的李世民最終竟然如此收場

唐朝 唐太宗 唐軍 中國古代史 飛瓜侃大唐 2017-03-30

在貞觀年間最後的這場遠征中,英雄一世的李世民最終竟然如此收場

上一回講到,為挽回遼東戰場的局勢,淵蓋蘇文以王室貴族高延壽為統帥,率十五萬精兵越過鴨綠江,直撲高句麗在遼東最後的一個據點,安市城。

得知高句麗大軍壓境,李世民不驚反喜。圍點打援,當年他就是靠著這一手在虎牢關下一舉擊潰了竇建德。

這回淵蓋蘇文既然下了血本來援救遼東,那正好藉此機會將高句麗的主力部隊一口吃下。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仗著自己在兵力上的巨大優勢,高延壽一上來就擺出了要與唐軍決戰的架勢。

老實說,如果高延壽選擇在安市城下構築營壘,和唐軍打消耗戰的話,說不定李世民還真拿他沒轍。

可他一上來就選擇和唐軍剛正面,只能說自己找死怨不得老天爺了。

六月二十二日,交戰雙方在安市城郊的駐驊山下拉開了陣勢。發現對面唐軍只有一萬多人後,信心十足的高延壽立刻指揮大部隊全線壓上。

估計在高延壽同志眼裡,所謂打仗那就是一道2>1的公式,既然自己這邊十個打一個,那還有啥輸的理由?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很快便讓高延壽徹底領教了什麼叫做兵不厭詐。

一萬多唐軍在李世勣的指揮下,面對數倍於己的高句麗軍依舊牢牢守住了陣線,雙方很快陷入膠著戰中。

就在此時,遠處戰鼓聲、號角聲忽然響成一片,由長孫無忌率領的一路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高句麗的背後殺了出來。

沒錯,這正是李世民慣用的指揮套路:正面拖住,側面掩殺。

雖說這次擔任突擊任務的不是當年那支大名鼎鼎的玄甲軍,但長孫無忌率領的這支軍隊發揮出的效果依舊出奇得好。

因為在這支隊伍裡,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

突襲開始後,唐軍中忽然閃出一人,一馬當先殺進了敵陣之中。

恰逢此時天上下起傾盆大雨。

電閃雷鳴間,只見此人身披白袍,手持長槍,左突右殺,兵刃所過處血花四濺,遠遠望去,活脫脫就是一尊從地獄裡衝出來的死神。

在貞觀年間最後的這場遠征中,英雄一世的李世民最終竟然如此收場

有了這樣一個猛人打頭陣,後面的唐軍自然也跟著奮勇爭先。

一通衝殺過後,高句麗的軍隊被徹底打亂。

眼看敗局已定,作為總指揮的高延壽在賠上了將近兩萬人頭後,只能選擇投降。

當然,此戰中表現搶眼的那名白袍騎兵也沒被領導遺忘。

在李世民的重點關照下,他當場被提拔為遊擊將軍,完成了從士兵到軍官的轉變。

事實證明,對此人而言,這個從五品的散官只不過是個起點,因為十幾年後,大唐邊疆的每個敵人都將熟知他的名字——薛禮,薛仁貴。

駐驊山一戰讓世人再次領略了李世民指揮大軍團作戰那無與倫比的天賦。但遺憾的是,這卻成了他戎馬一生的最後一場勝利。

李世民不會想到,聳立在他面前的那座孤零零的安市城,即將成為他宿命的終點。

說起安市城,當真算是高句麗境內的一朵奇葩。

早先淵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高句麗前任國王后,境內各地無不表示臣服,唯獨安市城守將不買賬,對淵蓋蘇文發佈的命令拒不執行。

剛開始,淵蓋蘇文對此大為惱火,果斷髮兵征討。

但前後折騰了幾個來回之後,淵蓋蘇文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拿安市城沒啥辦法。

這座城池依山而建,進攻的一方需要先爬上一個山坡,才能勉強摸著城牆。

而站在城頭上的守軍,只要需看準人多的地方,就著山勢滾木礌石一頓招呼,任你天兵天將也別想上來。

不過淵蓋蘇文倒也不必太過抑鬱,因為拿安市城沒辦法的不光他一個人,放到李世民這裡一樣也是搞不定。

在之後的三個月裡,唐軍為了攻下眼前這座堅城幾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甚至不惜花費巨大人力,硬生生在安市城下肩扛手挑地堆起了一座與城牆齊平的土山。

但倉促壘起來的土山顯然在施工質量上沒啥保障,而且估計唐軍中也沒有搞土木工程的專業人才。

就在大隊人馬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好不容易把土山堆好之後,還沒等派上用場,整座山居然就自行崩塌了。

眼看最後的希望就此化為泡影,不知李世民的心中該是何等的不甘與懊惱。

可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三個月的鏖戰讓戰爭的主動權一點一點從唐軍手中溜走。

眼看冬季將至,此時如果再不撤兵,一旦大雪封山,那李世民帶進遼東的這幾萬人馬就只剩死路一條。

萬般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向全軍下達了班師的命令。

徵遼之戰就此功虧一簣。

伴隨著貞觀年間最後一場遠征的結束,一大批貞觀名臣也即將走向命運的終點。

李世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究竟會有怎樣的舉動?

咱們下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