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唐朝 張守珪 唐玄宗 張九齡 冷兵器研究所 2017-05-31

開元二十四年的唐玄宗,在位日久,漸漸有自滿的傾向,對於政務越發倦怠。張九齡依舊是無論事情大小,都要跟唐玄宗直言明諫,甚至據理力爭,再加上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一直在玄宗面前中傷他,玄宗對他的不滿日益加深。待到牛仙客被李林甫推薦給玄宗時,張九齡再次百般阻撓,玄宗忍無可忍,解了張九齡的知政事,從此朝堂上就只剩下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唯唯諾諾的其餘諸相,再無人跟玄宗爭執。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開元二十五年,幽州節度張守珪找到機會,領軍出討契丹叛亂的餘黨,在捺祿山大敗敵軍,俘獲丁口、財貨不計其數,卻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獎賞。

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的兩員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稱奉命到營州視察,他們對時任平盧軍使的烏知義有些不滿,認為烏知義對剿滅奚族叛眾的工作很不積極。他們要求烏知義主動出兵到湟水北岸,趁秋收之際,破壞他們的莊稼禾苗,截擊叛軍餘眾。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烏知義在平盧軍中日久,已經有些圓滑,認為敵情不明,貿然出兵未必能有好結果。可白真陀羅為求自身的功勞,假稱這是張守珪的命令,堅持如此。烏知義深知自己以前有過臨陣脫逃的不光彩記錄,如果這次再違背張守珪的命令,必定會被斬殺以徇軍法。百般無奈之下,只得出兵。

烏知義帶平盧的騎兵越過湟水,對正在收割莊稼的奚人叛眾一通窮追猛打,到也小有收穫,但是隨後就有大股敵寇聞訊而來,四面襲擊唐軍。烏知義的部隊招架不住,倉皇逃竄,被奚人殺傷不少,反勝為敗。事情鬧成這樣,就有些難收場。一心想求功的白真陀羅顯然有罪無功,平盧軍使烏知義到是對此次敗仗沒多大責任,但是張守珪卻擺脫不了御下不嚴的干係。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張守珪

一心想靠軍功重博相位的張守珪,對這種飛來橫禍無法容忍,他利令智昏,將這一次失敗隱瞞下來,在戰報上將烏知義的敗退描繪成大獲全勝。功高望重的張守珪居然也重蹈薛楚玉的覆轍,幽州的軍將和僚屬對這一點詫異不已,導致整件事情鬧的沸沸揚揚,一直傳到了京城中。

唐玄宗聽到這個消息也非常吃驚,為了查證事實真相,他派遣當時的內謁者監(宦官官職)牛仙童去幽州調查此事。牛仙童到了幽州,張守珪早已經備下厚禮。牛仙童見張守珪那麼懂規矩,就跟張守珪一同合計,將整件事情全部歸罪到自作主張的白真陀羅頭上。張守珪為了避免事情越鬧越大,乾脆殺人滅口,逼白真陀羅自縊而死。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事情做到這一步,已經足以勉強糊弄過去。即使仍然有些許疑點,但玄宗已經不想再追查下去,只要能堵住悠悠眾口,就無傷大雅,畢竟他還是不願意失去張守珪這樣能幹的將帥。可惜事不遂人願,牛仙童因為備受玄宗寵信,給其他內侍宦官帶來了壓力,這些宦官聯手一同告發牛仙童收受賄賂的事情。

這一下,牛仙童收受賄賂,為張守珪遮掩的罪行再也隱瞞不住。玄宗異常的憤怒,命宦官楊思勖處決牛仙童。楊思勖是一個出名凶狠殘暴的人,雖然是個太監,卻經常領兵征討,而且百戰百勝。他曾將安南的叛匪殺的乾乾淨淨,全部封為京觀(將敵軍的屍首堆積成塔一樣的土堆,起震懾作用)。每次戰勝,他都會把抓來的俘虜剝掉麵皮、頭皮,露出腦漿公開示眾,嚇的麾下將士沒有一個人敢正眼看他。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京觀

把牛仙童交給這樣一個人處理,顯然下場極其悽慘。楊思勖先把牛仙童捆起來,打了幾百軍棍,打的血肉模糊、骨斷筋折,然後就用尖刀活生生的剜出心髒,最後把牛仙童的肉切成片,生吞著吃掉。

古人講究死留全屍,以這樣的方式懲罰牛仙童,可見玄宗對其恨之入骨。僅僅只是收受賄賂,隱瞞敗狀,應當不至於如此被玄宗憎恨,即使是貪汙鉅萬的趙含章、“反敗為勝”的薛楚玉,都沒有被如此嚴厲的懲罰,玄宗究竟為什麼那麼恨牛仙童?同樣犯罪的張守珪是否也會遭遇這樣的慘狀?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張守珪,非但沒有被處死,反而僅僅是貶職做為括州刺史,括州就是今天浙江溫州、麗水一帶,在盛唐已經不算窮苦,跟流放沒有關係。雖然是有舊功抵罪,這處罰也異常的輕微。由此可見,唐玄宗之所以憎恨牛仙童,到不完全是因為他收受賄賂,幫張守珪掩飾罪行,反而是恨牛仙童沒有能夠將這件事徹底的掩埋乾淨,因為這個宦官自身的爭寵,連帶玄宗的愛將張守珪一同被牽連出來,讓唐玄宗沒辦法繼續保住張守珪的將位和聲名,所以才將他交給楊思勖這樣的魔頭處置。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張守珪被貶斥到括州,心理異常的難受。他也察覺到玄宗對他的格外關愛,想起自己為了追逐軍功、相位而坐下的荒唐舉動,已經毀去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更讓那些敬仰、愛戴自己的人失望。想其這些,他心中鬱憤難當,雖然屢次想繼續戴罪立功,重新振作,卻終究難逃心魔的糾纏,到任沒多久,就背發毒瘡,抑鬱而死。

當時著名的詩人高適的族侄式顏正好被試圖東山再起的張守珪招為幕僚,於是就賦詩一首送行,時人對張守珪的愛戴和惋惜之情,盡在其中: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宋中送族侄式顏

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馬海邊死。

部曲盡公侯,輿臺亦朱紫。

當時有勳業,末路遭讒毀。

轉旆燕趙間,剖符括蒼裡。

弟兄莫相見,親族遠枌梓。

不改青雲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懷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難重陳,飄然自茲始。

遊樑且未遇,適越今何以。

鄉山西北愁,竹箭東南美。

崢嶸縉雲外,蒼莽幾千裡。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雲已。

登臨多瘴癘,動息在風水。

雖有賢主人,終為客行子。

我攜一尊酒,滿酌聊勸爾。

勸爾惟一言,家聲勿淪滓。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開元二十七年,東窗事發的張守珪因罪去職,唐玄宗命御史大夫李適之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度事。李適之是太宗年間廢太子李承乾的孫子,性格粗疏,凡事不求苛細,卻很精悍能幹。此人喜好飲酒,能飲酒一斗不亂,晚上擺酒設宴,早晨起來批判公務,工作效率絲毫不受影響。

這樣性情疏簡的上司,讓手下人辦起事來都感覺很輕鬆自如,不受約束,也能夠更好更方便的完成任務。當然,這也讓那個畏懼張守珪到不敢吃飯的安祿山終於放開了手腳,大膽經營起他荒誕不羈的政治前程。

唯一能阻止“安史之亂”,卻自毀前程的中唐名將:張守珪

▲安祿山

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被提拔為平盧兵馬使。

開元二十九年,安祿山加封特進,刻意逢迎當時的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張利貞,並且重金賄賂他身旁的親信,讓這位上司在回京奏報時對安祿山的才能讚不絕口。唐玄宗聽到這些虛妄的誇獎,額外提拔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充平盧節度使,知左廂兵馬使、度支、營田、水利、陸運副使、押兩番、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順化州刺史。

從此,安祿山正式成為天下八大節度使之一,手握兵馬財權人事地方政治,開始了他在 邊疆節鎮的胡作非為,更掀起了日後的安史之亂。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主編原廓,作者太極白熊。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