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

杜牧《阿房宮賦》的最後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的第一個“後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則天和唐殤帝祖孫)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兩年,也沒有活過十八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和更短暫的統治期間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舊是謎,甚至會永遠是謎。

唐敬宗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他的父親唐穆宗是在三十歲的壯年暴崩。此時已經把持住大半個宮廷的宦官們決定讓唐憲宗之妻、穆宗之母、當今太后郭氏臨朝稱制。自從唐隆政變,韋后不得良死之後,大唐再也沒有那個后妃能夠臨朝稱制。宦官的這一舉動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想讓太子登基。

這位郭太后不是等閒之輩。她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孫女,在五年前,為了保住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穆宗不被廢黜,還是貴妃的她聯手宦官巨頭樑守謙、王守澄,發動元和宮變,殺了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甚至,還有人認為她也順便謀弒了自己的夫君唐憲宗。穆宗登基之後郭貴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飲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宮的宦官眼中郭太后從都不是外人。

後宮對政治施加影響在唐朝是由來已久。但是從文德皇后、武則天、太平公主、韋氏、安樂公主、武惠妃、楊貴妃,再到在張良娣、牛昭容,後宮的影響力已經日漸式微。而穆宗駕崩之後宦官不願意讓太子即位,反而願意擁立太子的祖母臨朝,那是因為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所以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擁戴之功。所以,在樑守謙這些人那裡,誰是天子不重要,關鍵是未來的天子會不會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臨朝稱制,非但不會成為第二個讓武則天,反而有可能成為徹底淪為宦官的傀儡,於是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宦官的勸進。《舊唐書》記載: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為後謀稱制者,後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外事哉?”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太子被帶到領到太極殿東序,大行皇帝的靈前即位,是為唐敬宗。

"

杜牧《阿房宮賦》的最後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的第一個“後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則天和唐殤帝祖孫)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兩年,也沒有活過十八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和更短暫的統治期間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舊是謎,甚至會永遠是謎。

唐敬宗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他的父親唐穆宗是在三十歲的壯年暴崩。此時已經把持住大半個宮廷的宦官們決定讓唐憲宗之妻、穆宗之母、當今太后郭氏臨朝稱制。自從唐隆政變,韋后不得良死之後,大唐再也沒有那個后妃能夠臨朝稱制。宦官的這一舉動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想讓太子登基。

這位郭太后不是等閒之輩。她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孫女,在五年前,為了保住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穆宗不被廢黜,還是貴妃的她聯手宦官巨頭樑守謙、王守澄,發動元和宮變,殺了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甚至,還有人認為她也順便謀弒了自己的夫君唐憲宗。穆宗登基之後郭貴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飲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宮的宦官眼中郭太后從都不是外人。

後宮對政治施加影響在唐朝是由來已久。但是從文德皇后、武則天、太平公主、韋氏、安樂公主、武惠妃、楊貴妃,再到在張良娣、牛昭容,後宮的影響力已經日漸式微。而穆宗駕崩之後宦官不願意讓太子即位,反而願意擁立太子的祖母臨朝,那是因為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所以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擁戴之功。所以,在樑守謙這些人那裡,誰是天子不重要,關鍵是未來的天子會不會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臨朝稱制,非但不會成為第二個讓武則天,反而有可能成為徹底淪為宦官的傀儡,於是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宦官的勸進。《舊唐書》記載: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為後謀稱制者,後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外事哉?”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太子被帶到領到太極殿東序,大行皇帝的靈前即位,是為唐敬宗。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櫃中美人》以唐朝宦官亂政時期為背景,可惜不是一部“歷史劇”。

唐敬宗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精力充沛,喜好玩樂。《舊唐書》甚至譏諷他們真是親爺倆:

“以文惠(穆宗諡)驕誕之性,繼之以昭愍(敬宗諡),固其宜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唐敬宗確實很像的他的父親,只是他已經沒有三年的時間了。

當時的宰相是李逢吉,雖然此人名頭遠不及李林甫,但是論起來翻雲覆雨的手腕可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老前輩。因為和大宦官王守澄的交情很好,李逢吉就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宦官們不喜歡唐敬宗這位少年主子。所以,李逢吉就料定當今這位皇帝恐怕要成為一個過場式的人物,所以他就指使屬下頻繁向天子進諫,以便在唐敬宗被廢位或被幹掉之前,把他塑造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於是諫官劉棲楚公開指責唐敬宗:“踐祚未幾,惡德流佈,恐福祚之不長也。”之後用頭猛撞龍墀,頭破血流,之後站起來衝著唐敬宗大喊道:“不用臣言,請繼以死。

諸如此類的勸諫不計其數,唐敬宗終於被“嚇著了”開始有意的避開朝臣,不與之見面,甚至到了上朝的次數“月不再三”。

此後唐敬宗就沉湎於各種遊戲中,把朝政拋到九霄雲外。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帝王生涯註定好不到哪去。

"

杜牧《阿房宮賦》的最後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的第一個“後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則天和唐殤帝祖孫)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兩年,也沒有活過十八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和更短暫的統治期間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舊是謎,甚至會永遠是謎。

唐敬宗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他的父親唐穆宗是在三十歲的壯年暴崩。此時已經把持住大半個宮廷的宦官們決定讓唐憲宗之妻、穆宗之母、當今太后郭氏臨朝稱制。自從唐隆政變,韋后不得良死之後,大唐再也沒有那個后妃能夠臨朝稱制。宦官的這一舉動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想讓太子登基。

這位郭太后不是等閒之輩。她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孫女,在五年前,為了保住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穆宗不被廢黜,還是貴妃的她聯手宦官巨頭樑守謙、王守澄,發動元和宮變,殺了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甚至,還有人認為她也順便謀弒了自己的夫君唐憲宗。穆宗登基之後郭貴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飲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宮的宦官眼中郭太后從都不是外人。

後宮對政治施加影響在唐朝是由來已久。但是從文德皇后、武則天、太平公主、韋氏、安樂公主、武惠妃、楊貴妃,再到在張良娣、牛昭容,後宮的影響力已經日漸式微。而穆宗駕崩之後宦官不願意讓太子即位,反而願意擁立太子的祖母臨朝,那是因為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所以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擁戴之功。所以,在樑守謙這些人那裡,誰是天子不重要,關鍵是未來的天子會不會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臨朝稱制,非但不會成為第二個讓武則天,反而有可能成為徹底淪為宦官的傀儡,於是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宦官的勸進。《舊唐書》記載: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為後謀稱制者,後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外事哉?”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太子被帶到領到太極殿東序,大行皇帝的靈前即位,是為唐敬宗。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櫃中美人》以唐朝宦官亂政時期為背景,可惜不是一部“歷史劇”。

唐敬宗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精力充沛,喜好玩樂。《舊唐書》甚至譏諷他們真是親爺倆:

“以文惠(穆宗諡)驕誕之性,繼之以昭愍(敬宗諡),固其宜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唐敬宗確實很像的他的父親,只是他已經沒有三年的時間了。

當時的宰相是李逢吉,雖然此人名頭遠不及李林甫,但是論起來翻雲覆雨的手腕可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老前輩。因為和大宦官王守澄的交情很好,李逢吉就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宦官們不喜歡唐敬宗這位少年主子。所以,李逢吉就料定當今這位皇帝恐怕要成為一個過場式的人物,所以他就指使屬下頻繁向天子進諫,以便在唐敬宗被廢位或被幹掉之前,把他塑造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於是諫官劉棲楚公開指責唐敬宗:“踐祚未幾,惡德流佈,恐福祚之不長也。”之後用頭猛撞龍墀,頭破血流,之後站起來衝著唐敬宗大喊道:“不用臣言,請繼以死。

諸如此類的勸諫不計其數,唐敬宗終於被“嚇著了”開始有意的避開朝臣,不與之見面,甚至到了上朝的次數“月不再三”。

此後唐敬宗就沉湎於各種遊戲中,把朝政拋到九霄雲外。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帝王生涯註定好不到哪去。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喜好射狐為戲,最終還為此喪命。

"

杜牧《阿房宮賦》的最後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的第一個“後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則天和唐殤帝祖孫)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兩年,也沒有活過十八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和更短暫的統治期間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舊是謎,甚至會永遠是謎。

唐敬宗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他的父親唐穆宗是在三十歲的壯年暴崩。此時已經把持住大半個宮廷的宦官們決定讓唐憲宗之妻、穆宗之母、當今太后郭氏臨朝稱制。自從唐隆政變,韋后不得良死之後,大唐再也沒有那個后妃能夠臨朝稱制。宦官的這一舉動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想讓太子登基。

這位郭太后不是等閒之輩。她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孫女,在五年前,為了保住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穆宗不被廢黜,還是貴妃的她聯手宦官巨頭樑守謙、王守澄,發動元和宮變,殺了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甚至,還有人認為她也順便謀弒了自己的夫君唐憲宗。穆宗登基之後郭貴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飲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宮的宦官眼中郭太后從都不是外人。

後宮對政治施加影響在唐朝是由來已久。但是從文德皇后、武則天、太平公主、韋氏、安樂公主、武惠妃、楊貴妃,再到在張良娣、牛昭容,後宮的影響力已經日漸式微。而穆宗駕崩之後宦官不願意讓太子即位,反而願意擁立太子的祖母臨朝,那是因為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所以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擁戴之功。所以,在樑守謙這些人那裡,誰是天子不重要,關鍵是未來的天子會不會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臨朝稱制,非但不會成為第二個讓武則天,反而有可能成為徹底淪為宦官的傀儡,於是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宦官的勸進。《舊唐書》記載: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為後謀稱制者,後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外事哉?”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太子被帶到領到太極殿東序,大行皇帝的靈前即位,是為唐敬宗。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櫃中美人》以唐朝宦官亂政時期為背景,可惜不是一部“歷史劇”。

唐敬宗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精力充沛,喜好玩樂。《舊唐書》甚至譏諷他們真是親爺倆:

“以文惠(穆宗諡)驕誕之性,繼之以昭愍(敬宗諡),固其宜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唐敬宗確實很像的他的父親,只是他已經沒有三年的時間了。

當時的宰相是李逢吉,雖然此人名頭遠不及李林甫,但是論起來翻雲覆雨的手腕可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老前輩。因為和大宦官王守澄的交情很好,李逢吉就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宦官們不喜歡唐敬宗這位少年主子。所以,李逢吉就料定當今這位皇帝恐怕要成為一個過場式的人物,所以他就指使屬下頻繁向天子進諫,以便在唐敬宗被廢位或被幹掉之前,把他塑造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於是諫官劉棲楚公開指責唐敬宗:“踐祚未幾,惡德流佈,恐福祚之不長也。”之後用頭猛撞龍墀,頭破血流,之後站起來衝著唐敬宗大喊道:“不用臣言,請繼以死。

諸如此類的勸諫不計其數,唐敬宗終於被“嚇著了”開始有意的避開朝臣,不與之見面,甚至到了上朝的次數“月不再三”。

此後唐敬宗就沉湎於各種遊戲中,把朝政拋到九霄雲外。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帝王生涯註定好不到哪去。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喜好射狐為戲,最終還為此喪命。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雖然“閱人多矣”,但卻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悼懷太子。

其實,在唐敬宗即位初期,大明宮內就出現過一此異常詭異的政變,這次政變在千載之後仍然令人匪夷所思。但是考慮到唐敬宗一朝的種種亂象,即基本上可以推斷,這是宦官們給這位小皇帝的一次“殺威棒”。按照目前官方的解釋是,長慶四年的暮春,也就是唐敬宗剛剛登基的時候,長安城中有個供奉內廷的染坊役夫張韶和街頭卜卦的蘇玄明關係很不錯。有一次蘇玄明給張韶算了一卦,卦象上顯示:“張韶能夠坐在皇宮的御榻上和蘇玄明喝酒‘’。於是兩個頭腦簡單的傢伙就準備政變。

經過張韶和蘇玄明的一番活動,“起義軍”招募到一百多人。之後張韶將這些人裝上大車,之後再蓋上紫草混入大明宮。進宮之後先藏起來,待到夜深人靜後就弒君殺相,奪取天下。

但是,當藏有人的運草車在準備進入大明宮時,就被一個宦官發現可疑之處,於是就上前攔住車輛問個究竟。這一問把張韶嚇得魂飛魄散,當場抽刀殺了這個宦官。而藏在車中的人也跳了出來,一起衝進宮中。其中一部分人去攻打弓箭庫,以搶奪武器,另一部分人則殺向唐敬宗居住的清思殿。

此時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馬球,這場變生肘腋的奇襲把他嚇得落荒而逃,出奔神策軍左大營。之後張韶和蘇玄明帶領佔領了清思殿。並開始按照卦上所說的,坐在寶座上推杯換盞。之後蘇玄明又問張韶:

“事止此邪?”

就在張韶、蘇玄明還沒有決定好下一步該如何安排時,左神策中尉馬存亮派兵殺過來了。剎那間“起義軍”就全軍覆沒,張韶和蘇玄明死於亂軍之中,一場匪夷所思的政變就這樣的給平定了。第二天早上,朝堂之上只有寥寥幾人出現,而在此事變中立下頭功的馬存亮卻一直謙讓——好像怕得罪什麼人,此時的唐敬宗感到了空前的孤立。

從此以後,一直到寶曆二年的臘月初八,唐敬宗都不再過問政事,因為他已然知曉,無論是對宦官還是對朝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多餘的存在。

寶曆元年十一月,唐敬宗準備去驪山華清池過冬。卻被一位文官攔了下來,此人名叫張權輿,也是宰相李逢吉一黨,他很奇怪的忠告皇帝:

“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宮驪山而祿山亂;先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

在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個張權輿不過是在“訕君賣直”,而且唐敬宗去了驪山之後也全須全尾的回來了。很快人們就忘了這些聳人聽聞的“預言”。直到整整一年以後,唐敬宗被自己的玩伴劉克明等人殺死在宮內,再回憶起這些充滿著不祥意味的諫言,就未免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據說是因為唐敬宗的暴躁脾氣惹惱了他身邊那些不良少年出身的寵臣;也有人說是劉克明愛上了被唐敬宗的妃子,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從而忘記了兩人的兄弟情義。總之,這個剛剛十八歲的大唐天子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敬宗遇弒之後劉克明等人“畏罪自盡”,家屬沒有收到牽連。大權在為的宦官立刻擁立御弟江王登基,是為唐文宗。從此開始了宦官專擅朝政的時代。

"

杜牧《阿房宮賦》的最後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裡的第一個“後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則天和唐殤帝祖孫)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兩年,也沒有活過十八歲。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和更短暫的統治期間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舊是謎,甚至會永遠是謎。

唐敬宗即位時只有十六歲,他的父親唐穆宗是在三十歲的壯年暴崩。此時已經把持住大半個宮廷的宦官們決定讓唐憲宗之妻、穆宗之母、當今太后郭氏臨朝稱制。自從唐隆政變,韋后不得良死之後,大唐再也沒有那個后妃能夠臨朝稱制。宦官的這一舉動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想讓太子登基。

這位郭太后不是等閒之輩。她是汾陽王郭令公的孫女,在五年前,為了保住兒子,也就是日後的穆宗不被廢黜,還是貴妃的她聯手宦官巨頭樑守謙、王守澄,發動元和宮變,殺了左軍中尉吐突承璀甚至,還有人認為她也順便謀弒了自己的夫君唐憲宗。穆宗登基之後郭貴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飲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宮的宦官眼中郭太后從都不是外人。

後宮對政治施加影響在唐朝是由來已久。但是從文德皇后、武則天、太平公主、韋氏、安樂公主、武惠妃、楊貴妃,再到在張良娣、牛昭容,後宮的影響力已經日漸式微。而穆宗駕崩之後宦官不願意讓太子即位,反而願意擁立太子的祖母臨朝,那是因為太子即位是天經地義,所以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擁戴之功。所以,在樑守謙這些人那裡,誰是天子不重要,關鍵是未來的天子會不會把我們當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臨朝稱制,非但不會成為第二個讓武則天,反而有可能成為徹底淪為宦官的傀儡,於是就很乾脆的拒絕了宦官的勸進。《舊唐書》記載: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為後謀稱制者,後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雖幼,尚可選重德為輔,吾何與外事哉?”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太子被帶到領到太極殿東序,大行皇帝的靈前即位,是為唐敬宗。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櫃中美人》以唐朝宦官亂政時期為背景,可惜不是一部“歷史劇”。

唐敬宗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精力充沛,喜好玩樂。《舊唐書》甚至譏諷他們真是親爺倆:

“以文惠(穆宗諡)驕誕之性,繼之以昭愍(敬宗諡),固其宜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唐敬宗確實很像的他的父親,只是他已經沒有三年的時間了。

當時的宰相是李逢吉,雖然此人名頭遠不及李林甫,但是論起來翻雲覆雨的手腕可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老前輩。因為和大宦官王守澄的交情很好,李逢吉就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宦官們不喜歡唐敬宗這位少年主子。所以,李逢吉就料定當今這位皇帝恐怕要成為一個過場式的人物,所以他就指使屬下頻繁向天子進諫,以便在唐敬宗被廢位或被幹掉之前,把他塑造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

於是諫官劉棲楚公開指責唐敬宗:“踐祚未幾,惡德流佈,恐福祚之不長也。”之後用頭猛撞龍墀,頭破血流,之後站起來衝著唐敬宗大喊道:“不用臣言,請繼以死。

諸如此類的勸諫不計其數,唐敬宗終於被“嚇著了”開始有意的避開朝臣,不與之見面,甚至到了上朝的次數“月不再三”。

此後唐敬宗就沉湎於各種遊戲中,把朝政拋到九霄雲外。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帝王生涯註定好不到哪去。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喜好射狐為戲,最終還為此喪命。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雖然“閱人多矣”,但卻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悼懷太子。

其實,在唐敬宗即位初期,大明宮內就出現過一此異常詭異的政變,這次政變在千載之後仍然令人匪夷所思。但是考慮到唐敬宗一朝的種種亂象,即基本上可以推斷,這是宦官們給這位小皇帝的一次“殺威棒”。按照目前官方的解釋是,長慶四年的暮春,也就是唐敬宗剛剛登基的時候,長安城中有個供奉內廷的染坊役夫張韶和街頭卜卦的蘇玄明關係很不錯。有一次蘇玄明給張韶算了一卦,卦象上顯示:“張韶能夠坐在皇宮的御榻上和蘇玄明喝酒‘’。於是兩個頭腦簡單的傢伙就準備政變。

經過張韶和蘇玄明的一番活動,“起義軍”招募到一百多人。之後張韶將這些人裝上大車,之後再蓋上紫草混入大明宮。進宮之後先藏起來,待到夜深人靜後就弒君殺相,奪取天下。

但是,當藏有人的運草車在準備進入大明宮時,就被一個宦官發現可疑之處,於是就上前攔住車輛問個究竟。這一問把張韶嚇得魂飛魄散,當場抽刀殺了這個宦官。而藏在車中的人也跳了出來,一起衝進宮中。其中一部分人去攻打弓箭庫,以搶奪武器,另一部分人則殺向唐敬宗居住的清思殿。

此時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馬球,這場變生肘腋的奇襲把他嚇得落荒而逃,出奔神策軍左大營。之後張韶和蘇玄明帶領佔領了清思殿。並開始按照卦上所說的,坐在寶座上推杯換盞。之後蘇玄明又問張韶:

“事止此邪?”

就在張韶、蘇玄明還沒有決定好下一步該如何安排時,左神策中尉馬存亮派兵殺過來了。剎那間“起義軍”就全軍覆沒,張韶和蘇玄明死於亂軍之中,一場匪夷所思的政變就這樣的給平定了。第二天早上,朝堂之上只有寥寥幾人出現,而在此事變中立下頭功的馬存亮卻一直謙讓——好像怕得罪什麼人,此時的唐敬宗感到了空前的孤立。

從此以後,一直到寶曆二年的臘月初八,唐敬宗都不再過問政事,因為他已然知曉,無論是對宦官還是對朝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多餘的存在。

寶曆元年十一月,唐敬宗準備去驪山華清池過冬。卻被一位文官攔了下來,此人名叫張權輿,也是宰相李逢吉一黨,他很奇怪的忠告皇帝:

“昔周幽王幸驪山,為犬戎所殺;秦始皇葬驪山,國亡;玄宗宮驪山而祿山亂;先帝幸驪山,而享年不長。”

在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個張權輿不過是在“訕君賣直”,而且唐敬宗去了驪山之後也全須全尾的回來了。很快人們就忘了這些聳人聽聞的“預言”。直到整整一年以後,唐敬宗被自己的玩伴劉克明等人殺死在宮內,再回憶起這些充滿著不祥意味的諫言,就未免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據說是因為唐敬宗的暴躁脾氣惹惱了他身邊那些不良少年出身的寵臣;也有人說是劉克明愛上了被唐敬宗的妃子,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從而忘記了兩人的兄弟情義。總之,這個剛剛十八歲的大唐天子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敬宗遇弒之後劉克明等人“畏罪自盡”,家屬沒有收到牽連。大權在為的宦官立刻擁立御弟江王登基,是為唐文宗。從此開始了宦官專擅朝政的時代。

這才是“闕勒霍多”——大明宮中唯一一次由庶民發動的政變

唐敬宗莊陵遺址前的石雕天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